郭曉蓉
關愛是一片天空,給人無限的希望;關愛是一盞明亮的燈,照亮人們美好的未來;關愛是一股清泉,滋潤每個人的心田。“愛是教育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情感、品德方面的教育是貫穿滲透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的,關愛教育是幼兒園品德教育的切入點,我們幼兒園也把這種情感教育的活動滲透到每一個環節中,不斷地豐富孩子愛的教育。幼兒時期是孩子個性、品質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如何引導幼兒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愛的教育是我們一線老師在教學實踐中探究的方向
我們知道,善于模仿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途徑,他們的模仿對象主要集中在有趣和易于理解的行為和語言等方面,而“愛”作為一種單向的付出式行為,往往不會成為幼兒的模仿對象。因此,我們的教育就需要有一個過渡地帶,即“理解愛”,也就是說讓幼兒理解“獲得愛”的情感體驗,對幼兒來講,這同樣是一項重要的社會學習內容,只有理解和體會到別人對自己的關愛,才有可能學會怎樣去關愛別人,幼兒的身心才能獲得和諧發展。
在幼兒園發現許多幼兒不懂事、不理解他人、不會關愛人。比如,教室里的小椅子跌倒了,孩子們熟視無睹;碰倒了別人不會說“對不起”;交往能力差,一些幼兒玩游戲時沒有玩伴;和比他們年齡小的孩子玩時,忽視了他們的存在,甚至會搶在他們前面玩。如此種種在幼兒園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缺少“關愛”。現結合身邊的案例,與你分享愛的教育。
一、家園共同配合——學會關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家庭、幼兒園和社會應共同努力,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創設表達情感、與人交往、關愛他人的機會,使幼兒在點點滴滴的感受中學會關愛。”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也必須注意創設良好的情境,樹立良好的榜樣,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如:好吃的東西先敬長輩;什么東西都不要讓幼兒獨占,應全家分享。家庭教育要配合、跟上學校教育的步伐,否則就會事倍功半,甚至前功盡棄。
孔融讓梨一直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也一直是家長要孩子學習的榜樣,為了教孩子們學習關愛家人,我給孩子們講了《孔融讓梨》的故事,并發給每人兩個香梨,啟發他們自己吃一個,另一個送給來接自己的家長。孩子們非常高興,有的一個都不吃,留著等家長來再吃;有的吃一個,留一個,嘴里不停地說:“這一個是留給媽媽的。”家長終于來了,孩子們興奮地撲到家長懷里,把香梨往家長嘴里塞。但令人遺憾的是,許多家長沒有欣然接受孩子的這份禮物,而是笑著說:“真乖,媽媽不吃,你吃吧。”只有熙×的媽媽很高興地咬了一大口,大聲說:“真好吃,真甜!”看到熙×學會“孔融讓梨”,關愛自己的家人,我趕緊表揚:“熙×今天當小孔融了!真棒!”
每個孩子品質的形成都是在周圍及身邊實物的影響中產生的,雖然在幼兒園接受了愛的熏陶,但是由于家長的過分溺愛不舍得吃梨,導致幼兒的誤解,因此,當孩子為關懷別人做出努力時,教師應及時給予肯定或鼓勵。不要讓孩子只在接受中感到快樂,要讓他懂得付出也能帶來快樂。關愛就是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學會的。
二、創設良好情境——學會分享
現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享受父母的呵護與爺爺、奶奶的寵愛,沒有兄弟姐妹一起生活,這就失去了許多和別人分享物品、爭論、吵架、讓步、合作互助的實踐機會。他們“自我中心”嚴重,獨占意識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只知道接受關愛卻不懂付出以至于不會關愛他人的這種現象。如果不進行有目的、有意識的教育,將會影響他以后的發展,所以,從小培養孩子與他人分享的意識很重要。孩子之所以不愿與人分享,是因為他覺得,分享就是失去,教師應該讓孩子明白,分享其實不是失去,分享是一種互利。
一提到分享,我們的解釋通常就是:“你的玩具要和小朋友 一起玩,好吃的要分給小朋友一起吃。”
區域活動又開始了,這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時間,因為他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區域進行游戲。閔×是個特別愛表演的小朋友,每次的區域活動,他總是第一個跑去表演區擺弄起他從家里帶來的小熊帽子,而且不肯讓其他的小朋友碰。為了引導他與別的小朋友學會分享,在今天的區域活動中,我特地投放了一個新的玩具——小貓頭飾。智×和閔×一眼就被這個新奇的玩具吸引了,兩個人都想要玩,可是小貓頭飾卻被眼疾手快的智×拿了過去,坐在一旁的閔×只得悻悻而去。過了幾分鐘后,智×對小貓頭飾失去了剛才的新鮮感,于是我提議,兩人可以分享玩具。后來,閔×開心地說了一句:“智×,你玩我的小熊帽子,我玩你的小貓頭飾,我們都有新的玩具。”似乎他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分享帶來的開心。
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讓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分享體現了自己對別人的關心與幫助,自己與別人分享了,別人也會回報自己同樣的關心與幫助,這樣彼此關心、愛護、體貼,大家都會覺得溫暖和快樂。
三、利用文學作品的形象——學會合作
幼兒常常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的。因此,文學作品中的適當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兒分享認意識的培養。例如:故事《三只小羊》中的小羊、中羊、大羊因為分開上山吃草,而受到大灰狼的傷害,后來因為三只小羊團結合作成功地擊敗了兇猛的大灰狼。為了引導幼兒能充分感受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并對三只小羊合作打敗大灰狼產生共鳴,我在講述完故事后,讓幼兒進行了一個拾豆豆小游戲,先是請一個小朋友自己上來把桌上的豆豆用筷子夾進碗里,再請兩個小朋友互相合作地夾豆豆。通過對比,孩子們一目了然地發現合作的意義,繼而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另外,通過討論來遷移情感,逐步使幼兒形成正確認知。例如組織幼兒討論:如果你一個人遇到壞人,你的心里怎么想的?(我會很害怕)那如果有很多人在你身邊幫助你,你遇到壞人還會害怕嗎?(幼兒都表示大家可以一起把壞人抓起來),看來孩子們已從這一故事中知道了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應與身邊的人團結協作,互相幫助。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善良的情感沒有在童年形成,那么無論什么時候你也培養不出這種感情來。”而品德首先是在人們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只有當它能在生活實踐的每一步中得到生動體現時,才能成為人的行為準則。因此,從身邊小事、生活細節入手,對孩子進行關愛教育,就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播下愛的種子。
愛的教育,于細微處見品質。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