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靜雯
摘要:布萊克在《社會學視野中的司法》一書中主張用社會學視角來分析案件,注意分析當事人的社會地位與社會關系對案件處理造成的影響。在注重案件的社會結構的基礎上,布萊克提出了幾項激進的法律改革措施,包括案件的非社會化處理和社會的非法律化調整等。盡管布萊克的許多具體觀點因過于激進而不具有付諸實施的可能性,但他注重社會結構分析的思路對于我國當今的司法實踐仍有一定啟示作用,同時也啟發著我國法學研究應當重視社會學視角,形成更為成熟的法社會學。
關鍵詞:案件;社會結構;司法
中圖分類號:D9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3-0111-02
唐納德·布萊克是美國當代著名的行為主義法學派代表人物,同時也是純粹法社會學的創始人。《社會學視野中的司法》是其法社會學立場的著名代表作。在本書中布萊克立足于社會學視角,深入司法實踐,列舉大量實例和調查數據,以獨特的眼光剖析美國的法律實踐現狀,指出當前美國司法體制中存在的種種缺陷,論述了法社會學存在的必要性,對我國的司法實踐也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一、以社會學角度分析案件
布萊克認為,法律系的學生所學到的法律思想是從法律條文的角度去判斷一個案件的特點。我們大量地學習各種類型的法律條文,在拿到一個案件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用法律條文去解讀它、考慮它符合哪一條法律的規定、在法律上會產生何種后果,這種固有的思維模式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傳統法學的核心:法律條文主義。但布萊克提出,用社會學角度來分析、參與整個訴訟過程,可能會收獲意想不到的結果。布萊克提出每一個案件都是社會地位和關系的復雜結構,而這正是理解、處理各種相似、復雜案件的關鍵所在。其理論認為影響案件法律量的變化大致包含以下幾個因素:1、對手效應。案件雙方當事人的社會地位及雙方的關系很可能影響案件的處理,該書在大量的實證調查的基礎上提出關于上行案件與下行案件的概念,即下行的案件(罪犯的社會地位低于受害者)引起最多的法律量,而上行的案件引起最少的法律量(罪犯的社會地位高于受害者)。例如在美國社會,一個黑人殺死一個白人受到的懲罰可能遠大于一個白人殺死黑人的懲罰。2、律師效應與第三者效應。布萊克認為在整個訴訟過程中除了雙方當事人,律師、法官、陪審員的存在也是一個尤其重要的方面。一個社會地位較高、人脈較廣、口碑較好的律師確實會給他的當事人提供很多社會層面的便利,甚至于對案件的進展起到關鍵性作用,從而影響案件的社會結構。而法官、陪審員的性別、社會地位的高低、與訴訟當事人關系的密切與否、司法工作人員的意志和價值取向等因素同樣可能對案件的處理產生影響。
傳統的法理學模式分析完全沒有考慮案件的社會結構這一因素。因為傳統法理學的核心在于遵循法律條文的規定,運用法律邏輯學的思維方式推導結論從而做出決定。社會學恰恰給與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處理案件,它認為每一個案件之間的社會結構、特征都不盡相同,因此應當以一個變化、動態的視角去觀察案件,肯定社會差異的存在,放棄絕對否定差異的觀點來以包容的姿態接納、正視社會差異,對不同案件不同的處理方式給予更為充足的理由,使得法律這棵古樹汲取新鮮的養料,從而使其退去枯枝,開出新芽。
二、沖突協調的方案及啟示
布萊克堅持案件的社會結構是重要并普遍存在的,以社會學角度出發來審視案件則要求我們必須直視社會差別,因此為了能夠減少社會差別,更好地實現社會公平,布萊克提出了幾項改革措施。雖然有些方式現在看來可能過于激進,但其中部分內容對我們當今的司法實踐仍然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案件的非社會化處理
布萊克指出,案件中侵害者與被侵害者間的社會異質性、種族差異性在當今的美國社會可能會造成案件最終處理結果的差異,將社會特征的信息逐漸隱去、使人類事務向非社會特征化方向發展,可以有效地減少歧視產生。因此,如果要實現公平,那么就應當重視社會信息的存在所帶來的影響,采取一定的措施來消除案件的社會特征。他的建議分為三類:1、部分的社會特征化。即通過程序性條文,將與該案件社會特征有關的證人的證言和其他介紹排除在法庭之外,使法官、陪審團在一無所知的基礎上作出判決;2、激進的非社會特征化。可以通過將控辯雙方、證人與法官和陪審團、律師進行隔離,以防通過外表、服飾、語言等表面特征傳遞出社會信息;3、通過關閉法庭、實行電子司法,使用電腦處理法庭的一切問題,這是法庭非社會特征化的最終完成,從而徹底消除法律歧視。
筆者認為,部分的非社會特征化有存在的必要性。社會信息在案件中的增加確實會影響到法官、陪審員的判斷,使得他們可能會因得知被告某種不良信息,戴著“有色眼鏡”去審視被告的行為,判決的公正性就會大打折扣,因此嚴格控制與案件無關的信息流入法庭確有必要。但是,布萊克提出的激進的非社會特征化與電子司法的設想在當前并不具有現實可能性。如果將控辯雙方、證人、法官甚至律師也隔離開來,那么法庭審理無法發揮作用,法官、陪審員無法通過法庭審理來查清案件事實,程序公正亦將難以實現。對我國而言,讓控辯雙方及證人不出庭,以期減少法官的社會偏見,顯然與我國要求公開審判、當庭質證、公開辯論,讓法官居中裁判,以增進公正、透明度的主流規則相悖。特別是在重大案件的審判中,關鍵證人出庭作證仍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為了減少法官的社會偏見而破壞訴訟的直接、言詞原則,在法庭上將各方訴訟參與人完全隔離起來,可謂是因噎廢食。對于電子司法能實現公平對待的設想,在筆者看來,某些只涉及技術方面而不涉及其他因素的案件處理程序,使用電子司法作為司法輔助手段確實可以化繁為簡、節省司法資源,但電子設備并不能包羅萬象,它無法完全處理各種盤根錯節的社會關系,并且完全的電腦處理訴訟問題還可能衍生出許多其他問題。
(二)社會的非法律化調整
基于一種能夠減少法律差異的最終解決辦法即削減法律的觀點,布萊克大膽設想,離開了法律人們的生活依舊照常進行,人類社會自身依然可以井然有序地運行,除了法律外,還有自我幫助、逃避、協商、第三方的調解、忍讓等方式作為法律的替代物,從而解決各種各種的社會矛盾。布萊克認為現代社會對法律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不論多么微小的一件事,人們都會動輒將對方告上法庭,期望借助官方的力量來解決自己的麻煩,法律呼吁人們適用法律的武器來捍衛自身權利,于是“每個人都可以找到便捷的途徑與國家機構發生聯系,從而經常運用它來對付其他社會成員”。這是法社會學家所不愿看到的,“彼此間的畏懼與不信任”遍及每個角落,而其他非法律形式的解決方式正逐步消亡,人們自我處理矛盾糾紛的能力也在逐步退化。法社會學家提倡一種社會學意義上的無政府狀態,即指一種自覺運用社會學知識減少法律數量的主張。他們希望建立一種親密無間的、平等的社會學關系,人們可以運用社會學的原則來解決處理問題,并且在美國已經出現了建立其他替代性手段以逐步取代法律的運動,如調解和仲裁機構的建設。
布萊克所提倡的減少法律數量的觀點在筆者看來對當今司法實踐確有積極作用,減少法律數量意味著更多地使用法律的替代措施來解決社會矛盾糾紛,這不但有利于節省司法資源,而且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社會糾紛解決機制,提高社會的自我管控水平,這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反而有益于社會的法治化。
三、結論
布萊克總結了法律的三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實體的,包括內容和目標;第二個維度是程序的;第三個維度是社會學維度。為什么第三個維度總是被忽略呢?筆者愚見認為這可能是由于法學與社會學的學科差別所致。法學界一般信奉“法律的統治”,主張把法律作為社會運行的至高準則。但“法律之內,應有天理人情在”,布萊克的法社會學理論正為法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在運用法律規范來分析、處理問題的同時,注意社會異質性的作用,注重分析案件的獨特社會結構,從而更加全面、整體地把握案件。大膽的見解好比下棋時移動的一枚棋子,它可能被吃掉,但也可能是勝局的起點。法社會學正是這枚大膽的棋子,如果我們在深思熟慮后靈活運用這枚棋子,讓法社會學與傳統法學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就有可能在司法實踐這盤大棋中更有效地贏取社會公平正義。
柏拉圖曾說,法律是一切人類智慧聰明的結晶,包括一切社會思想和道德。但經過一系列社會變遷的風雨洗禮之后,法律這棵古老的參天大樹已不可能保持枝繁葉茂,那些不再適應社會現實的枝葉、樹皮必然枯萎、剝落,失去了曾經的生命力。然而,法律之樹始終依然深深扎根于社會的土壤之中,我們需要對它施以社會學的新鮮養料,使它更加適應社會土壤,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為不斷變動著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提供綠蔭的庇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