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翌彤 邰秀軍 劉歡
[提 要]為了分析“先富”村干部利用科技信息傳播模式如何帶動“未富”村民致富,基于科技信息傳播的視角,對山西省兩個貧困村進行了深入的對比。研究發現:“先富”村干部能否帶動“未富”村民實現富裕既取決于村干部的個人品質,也取決于村干部對村民推行的科技信息傳播模式,當村干部實施農業科技行為產生的溢出效應能惠及本村村民時,目標才能實現并達到雙贏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貧困地區;村干部;農業科技信息
[作者簡介]趙翌彤(1988—),女,山西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為農戶生計;邰秀軍(1972—),男,山西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為農戶生計;劉 歡(1900—),女,山西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為農戶生計。(山西臨汾 041000)
[基金項目]山西省人文社科重點基地項目(2014325)
一、背景與問題
近十幾年來,農業新技術在農民減貧和農村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大量新方法、新技術的采用,如“農科對接模式”、“科技110模式”等,對多數農民的增產增收起到明顯效果[1]。但是,貧困地區依然存在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偏低、農業科技支撐能力較弱等問題,并且這些地區鄉土氣息濃厚,受傳統觀念、文化和地緣的影響,依靠農業推廣機構和協會等正式組織進行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效果并不理想,依靠個人觀察、口頭交流、示范等非正式渠道傳播則非常有效。
自改革開放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許多村“能人”通過利用農業科技開展設施農業,創辦企業等先富了起來,并依靠領先于其他村民的個人素養、高收入和人脈關系被選為村干部,帶領村民減貧脫貧。但近十幾年來,中國農村中由于利益吸引和監管缺失,鄉村治理中存在著村干部權力結構失衡,引發了許多不公正事件發生。有些村干部通過信息優勢影響農民群體對政策信息的有效獲取而謀取利益[5],造成村干部與農戶關系緊張與日益不信任,“先富”帶動“后富”成為一句空話。
目前政府和學者們關注的重點仍是增加科技興農的力度與扶貧之間的關系,對新形勢下村干部分化及村干部在科技信息傳播中對村民的影響以及“先富”村干部如何能通過科技示范等項目帶動“未富”村民的關注仍然較少。本文試圖通過對山西省貧困地區兩個典型村莊WT村和CR村為案例,分析不同類型“先富”村干部在農業科技信息選擇、傳播和使用中的行為對其他“未富”村民的影響,有助于理解并設計出新形勢下貧困地區農戶利用科技信息減貧脫貧的較好路徑。
二、村干部科技信息傳播模式及對村民的影響分析
WT村和CR村村干部都是村里的“能人”,是村里率先富起來的一部分,同鎮、縣級干部都有良好的溝通渠道。近年來,隨著村集體經濟的弱化,在許多縣里,政府扶持農村的項目都要經過村干部討論才能分配到村民手中,所以村干部比其他村民有很大的信息優勢。
一般來說,獲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村干部行為的動力機制[6]。利用信息優勢“先富”起來的村干部要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或社會地位,必須制定以改善村民生計為前提的發展目標,并將農村發展計劃付諸行動。這樣,村干部易獲得村民信任,農業科技信息易于傳播,也易使“未富”村民減貧增收。CR村村干部建立了當地最大的核桃種植基地,并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全村村民加入到合作社集體產銷活動中。然而在一些農村,“富人村官”和“村官謀富”的現象普遍[7]。村干部利用職務優勢,將政府專項補貼資金只為自己謀福利,加重了村民對村干部的不信任。WT村村支書自己創辦了一個農業產業公司,在實際經營的過程中,采取了雇傭外村村民的運作模式,利益并未能惠及本村村民。
根據兩村的這些特征,本文將兩村分成 “村干部兼顧村民利益”和“村干部未能兼顧村民利益”的兩種模式,從以下三方面說明二者在農業科技信息傳播中對村民的不同影響:
(一)農業科技信息選擇
當村干部兼顧農戶利益時,村干部使用科技信息的溢出效應會惠及村民,村民積極參與到信息的選擇和考察中。CR村村支書憑借其政治優勢和人脈優勢,接觸的農業科技信息較多,加之個人品質方面樂于幫助他人,與村民關系相處融洽。在對科技信息的選擇與識別上,村支書會考慮到村民的整體利益,普通村民也自主、自愿參與到科技信息的選擇、傳播與使用過程中,與村干部商討信息可行性,對質疑的農業科技信息反復試驗加以論證,并將信息技術普遍應用于自家的種植中。
村干部未能兼顧村民利益時,其科技使用行為產生的溢出效應沒有被本村村民所吸收。村民對村干部的項目很漠然,并不參與到相關項目農業科技信息的選擇中。WT村村支書發展綠色蔬菜訂單農業,種植所需的大規模平整土地是向本村村民租賃而來,支付村民土地租賃費,而蔬菜種植活動則雇傭了外村十幾個家中無地的農戶進行。除此之外,種植與銷售的其他科技信息和收益均與農戶無關,村干部與農戶之間并沒有形成互惠互利的雙向關系,并未起到帶動其他村民致富的效果。
(二)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
農村科技信息傳播多屬于分層次的傳播模式,傳播過程涉及到兩類人群——村干部和農戶。CR村村支書為實現科技信息的傳播,由黨員和村干部帶頭現行示范種植,并聘請專門技術人員來村里指導,定期對村民進行培訓。幾年下來,核桃樹初成規模,高接換優成活率達到85%以上。示范種植成功后,其余農戶紛紛加入到核桃種植的隊伍中來,模仿種植技術與管理行為,若遇到操作要求較高的種植技術,由村干部和技術員統一負責,農民的種植熱情很高。
當村干部行為未能兼顧農戶利益時,農業科技信息使用只考慮當前項目收益,不需要得廣大村民的認可,傳播過程也隨之簡單。WT村村支書引進了殺蟲害新科技和糞便循環處理新科技,僅從雇傭農戶中選擇一兩名學習能力強作為技術員進行相關技術的培訓,這樣的農業科技信息屬于“村干部—技術員—雇傭農戶”的層級傳播,雇傭農戶作為最基本的勞動者,對農業科技信息只接收而不質疑,聽從村支書的指令。endprint
(三)農業科技信息的使用
農戶能否取得收益是農戶采納農業科技信息行為的判斷依據。雖然核桃種植周期較長,受天氣影響豐產率不穩定,但90%以上的CR村村民在村支書帶領和感染下,全部加入了合作社,紛紛實現了從科技信息的認知到科技信息行為的轉變,共同探討克服因自然災害導致產量下降的方法,村干部與農戶間信息共享、技術共享和收益共享。到2004年,全縣推廣核桃優良品種6.8萬畝、培訓核桃鄉土技術人才6800多人,建立了長治市面積最大,品種最全,經營效果最好的1300畝優質高效核桃示范園。
村干部未能兼顧村民收益時,農業科技信息的使用效果也只以村干部個人收益為準。 WT村村支書將農業科技信息運用到應季蔬菜種植中,提升了蔬菜的品質和口感。同時村支書依靠合作社形成產銷鏈平臺,獲得了更多的訂單,使蔬菜產量和收入兩方面收益可觀。但這僅限于村支書受益,他并沒有帶動其他村民的農業科技信息使用,對普通村民而言,要想自己引進和使用農業科技,資金是最大障礙。所以,當村干部只顧及自身的項目,溢出效應不能惠及本村村民,新技術就會被擱置,村民的收入并沒有因村干部的項目得到增加。
三、村干部與村民共同富裕的討論和政策建議
本文研究發現:“先富”村干部是否能帶動“未富”村民實現共同富裕,既取決于村干部的個人品質,也取決于村干部與村民實行的科技信息傳播模式,當村干部實施農業科技行為產生的溢出效應能惠及本村村民時,這一目標才有可能實現并達到雙贏的良性循環。目前,村干部作為農村致富的先行者,具有經濟、政治、人脈等資源優勢。當村干部的行為兼顧農戶利益時,會得到村民的擁護與支持,對村干部的工作具有助推作用。而村干部的行為未能考慮農戶利益時,村干部與農戶間更容易產生信任危機,引發農村社會矛盾,甚至還會激化矛盾[11][12],村干部工作難以開展,造成窮者更窮,富者更富的局面。
貧困地區農村的科技信息傳播渠道主要依靠觀察、口頭交流和能人示范等非正式渠道,單純依靠增加農業科技推廣站等正規渠道的投入效果有限。目前,依靠村干部項目示范帶動已經引起了有關政府部門的關注并開始實施,但值得警惕的是,這一方式的成功是有條件的。在農村,一些先富起來的人并不認為自己富裕,也沒有想著幫助其他未富起來的人,而是選擇“守富”,并不能將科技信息的好處惠及給本村村民。因此,“先富”村干部需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與“未富”村民建立信任機制,以示范與模仿相結合的方式將農業科技信息向村民傳播,使農戶利益得到保障,農業科技信息得到認可并廣泛應用到農業生產中,真正發揮科技信息對農戶增收減貧的重要作用,同時實現先富村干部對未富村民的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大勝,李琴.農業技術進步對農戶收入差距的影響機理及實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07,(3).
[2]王東京.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態勢與政策建議[J].改革,2010,(7).
[3]張金梅,鄧謹.惠農政策實施效果評價及對策研究——以國家級貧困縣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1,(26).
[4]莊天慧,余崇媛,劉人瑜.西南民族貧困地區農業技術推廣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西南4省1739戶農戶的調查[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9).
[5]曾楨,楊帆,付芳婧.農民群體信息獲取狀況及問題分析——以貴州省農村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2,(9).
[6]賀雪峰,阿古智子.村干部的動力機制與角色類型——兼談鄉村治理研究中的若干相關話題[J].學習與探索,2006,(3).
[7]肖唐鏢.什么人在當村干部?——對村干部社會政治資本的初步分析[J].管理世界,2006,(9).
[責任編輯:熊文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