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隨著現代化進程加快,農民工市民化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必然進程。然而,在農民工市民化的轉化過程中,仍存在著主客觀的制約因素,應在政策落實、農民工素質的提升等方面采取積極措施,以加快城鄉一體化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農民工;市民化問題;測度;影響因素
[作者簡介]熊淑萍(1969—),女,南昌理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社會學及人力資源管理。(江西南昌 330044)
[基金項目]2015年江西省教育廳科技重點項目“江西農民工市民化程度提升的測度與闡釋”(GJJ151167)
一、農民工市民化的概念及進程
農民工指的是戶口在農村,而在城鎮中進行不屬于農業的其他行業的收入獲取行為,在每個行業基本都可以見到他們的身影。國家最新出臺的一些文件當中,對農民工做出了這樣的評價:“這是一群以外出勞作為手段,獲取資金的勞動人員,是在改革開放提出以后由農村向城市發展轉變的大軍,是現如今各個行業勞動不可或缺的至關重要的部分”[1]。在既往的國家文件中也對農民工問題提出了解釋:由于農民工的戶口都在農村,卻要在城鎮進行勞作,具有極大的流動性,導致農村勞動力偏少,缺乏城鎮戶口,也導致了農民工在城鎮生活中存在的各種不便。
為了研究解決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有許多經濟學家提出一些相關的參考意見,比較突出的包括兩點“使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向非農業化改變”和“城鄉戶口類型改變”。“農村剩余勞動力非農化改變”主要是讓在農村沒有外出務工的勞動力進行城市化改造,讓他們學會掌握城市化生活的節奏,融入城市發展當中,在城市進行非農業化的工作;而“城鄉戶口類型改變”主要是從居民戶口身份方面揭掉“農村戶口”標簽,享受和城鎮戶口同等待遇,享受城鎮戶口的福利保障。兩種方式有些國家已經取到了良好的成效,也促進了城市化和工業化共同發展的效果,對于我國來說,采取的基本行政措施就是城鄉分治的形式,城鎮化發展的速度稍落后于工業化的發展,影響了我國經濟發展和世界競爭力,改變這種落后的現狀,就要加快城市化進程,提高城市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例,使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數量增加,逐步向城市轉變。
二、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1.農民工市民化受到制約的主體原因
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的障礙有以下幾點原因:農民工自身認知水平不高,沒有相應層次的文化水平來適應城市生活,導致他們的城市歸屬感不強;城市居民對農民工還是采取排斥的心態,某種程度上影響農民工與市民的融洽關系;政府的政策還是偏向于城市主體利益,對處于弱勢的農民工扶持力度相對滯后,從而導致農民工市民化速度延緩。
2.農民工市民化演進制約因素分析
城市化進程發展就是農民工逐漸向市民化演進,然而這一速度緩慢,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農民工自身因素,城市戶籍制度因素,社會福利制度因素。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城市戶籍制度因素,這一情況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將影響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影響城市化的順利進行。將“農民工市民化的發展態勢提高到較高水準已經成為現今社會主要的發展目標”[2],而農民工身份確認的滯后也會影響到上述發展目標實現的進度。農民工自身因素主要有守舊的思維方式,文化水平,社交網絡,城市的制度情況等。
(1)守舊的思維方式和政府的安排讓農民工產生對市民化的排斥心理
雖然農民工在城市打工,增長了不少見識,不再像以前那樣封閉,且獲得了全新的現代化主流意識。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農民工的思維方式,他們仍然對城市缺乏歸屬感,只是抱著一種路人的心態,不容易與城市生活相接軌。此外,政府在進行城市規劃中,希望更多的農民工來參與城市建設,但由于相關措施制定的滯后,造成農民工與市民待遇的差異。由于兩種情況遲遲得不到轉變,所以拖延了農民工市民化的進程,延緩了現代化的步伐。
(2)農民工的文化水平限制了農民工市民化
調查表明,農民工文化水平低而且缺乏必要的勞動技能成為限制市民化的主要因素。這就導致了農民工只能從事一些勞作量大,體力為主的工作,這種由于農民工本身性質導致他們工作選擇的限制,即只能在勞動性或服務性行業工作,這就使得他們的社交網絡得不到拓寬和發展,始終局限在一個小圈子里面,阻礙了農民工市民化進程。
(3)制度問題限制了農民工市民化
制度因素包含了很多方面,例如:社會保障制度、土地制度、就業制度、教育制度等。這些都對市民化的進程造成了阻礙,只有改善制度才能加快市民化的進程,使農民工融入到城市生活當中。
(4)組織因素對農民工市民化的影響
農民工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群體,至今仍未出臺相應政策約束其行為,而且農民工的利益是被弱化的存在,不受到各界的重視,也沒有相應的團體保護,一定程度上缺乏自我保障的能力。這就會在某些方面削弱農民工的歸屬感,導致對自己在城市生活認同的差異,阻礙了市民化的發展。
政府對農民工采取的態度,往往關系著農民工對城市的認同,影響著市民化的進程。為了加快市民化的步伐,提升城市一體化速度,黨中央出臺了相應的政策,給予農民工相應的福利制度。但是,在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地方政府為了自身效益,會采用有利于自身的政策。
三、農民工市民化與農民工市民化進度測度的關系
從當前情況看,農民工市民化的發展程度還不容樂觀,農民工與城市之間交流僅限于付出勞動力與收取回報的方面,其他方面的聯系還不夠,尤其是城市人口享受的福利農民工是不能享受的,這就是所謂“經濟接納、社會拒入”的具體體現。相關人員通過社會現狀的觀察,也得出了類似的看法。例如,在某一城市農民工家庭的調查中,農民工家庭的生活現狀已經逐漸發生轉變,思想態度也在逐漸變化,然而,由于農村人口的收入情況偏低,影響了他們與城市人口之間的交流,凸顯農村與城市的矛盾,造成城市化進程受到阻礙。還有一份農民工的調查報告,主要為農民工返鄉或留在城鎮發展的心態問題,結果顯示了多個方面問題。endprint
調查表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想留在城市發展,女性比男性更對城市生活向往,而離鄉多年的人想要回家的愿望更高,農民工是否接受城市戶口取決于自己婚姻現狀還有舉家搬遷的生活。在當今時代,新生代農民工顯然需要更多的安全感,他們的思維方式已經有所不同,內心一直在渴望能有一個更加穩定的環境生存,希望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有專家認為,現在農民工正處于一種半城市化的狀況,所謂半城市化就是指農民工并沒有真正融合到城市化的生活中,或者說融合的不夠徹底;還有專家指出這種現象是虛城市化現象,農民工不能在城市中享受城市戶口的待遇,難以得到相應的福利,成為徘徊于城市戶籍制度之外的身份,缺乏相應的歸屬感。根據這種不完全城市化的具體表現,說明農民工雖然經過進城務工提高了生活質量,但是其本質上并沒有得到居住所在地的認可,不能完全的融入到城市生活當中,對現今時代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弊端。同時,不完全城市化的現象,還造成了農民工的醫保問題,農村留守問題,資源浪費問題,阻礙了社會進程的發展。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象,必須對戶籍制度進行改革,把農民工融入到城市化發展的大潮中,享受城市福利。
有關數據顯示,2011年以來農民工總量增速持續回落”[3]。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農民工總量增速分別比上年回落0.5、1.5、0.5和0.6個百分點。
農民工市民化進度測度是一項龐大的工程,要結合不同地區的農民工市民化的實際情況,收集精確數據進行分析,并把不同地域的農民工市民化整合分析。找到適合的方法策略做出正確結論。
四、進行市民化進度測度的具體途徑
1.實踐探究
(1)政府在農民工市民化問題上,應改變傳統意識,深入思考市民化的可行性,注重農民工思想態度的轉變,優化城市管理措施。而農民工自身也要加以改變,加強自身修養,注重文化水準的提高,逐漸融入到城市化當中。
(2)縱觀時代的發展,結合時代背景對歷史相關事件做出思考,體會他們的解決方式,去其精華,棄其糟粕,研究更加完善的解決方案,借鑒一些好的思路,開放性思考,努力克服農民工市民化的弊端。
(3)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綜合當前體制問題進行分析。把農民工工作情況和流動城市情況進行統計,在探究過程中采用證據分析,理論結合的方式。分析農民工打工的具體情況;提出相關解決方案,為農民工市民化做鋪墊。
2.技術路線
思考研究的目的和方式,進行資料的收集,對收集情況進行理論分析,確立研究結果,得出農民工工作生活現狀,對典型的狀況深入分析,得出相應的對策,實施過程中進行觀察,如果仍然存在問題,進一步完善。
3.實驗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有學者認為,農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問題是“由于農民工自身素質還有待于提高,農民工自身素質卻受到了制度和社會交際等情況的影響”[4];農民工自身素質包括農民工的文化水準,守舊的思想觀念,較小的社交網絡等。而政府和市民對農民工的態度也影響著農民工的素質提高,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有人也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即消除城鄉差距,實現農民工市民化,旨在于解決城鄉矛盾,消除不平等對待,市民與農民工一視同仁,從心理上轉變農民工的看法,從而融入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中。
在資料的收集中,一些對農民工問題不合理的意見和看法,就“農民工市民化”的內涵而言,應包括生存職業、社會身份、自身素質以及意識行為四個層面的涵義:即“農民工職業由非正規就業的農民工轉變成正規就業的非農產業工人,社會身份由農民轉變成市民,農民工自身素質提高,其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城市化”[5]。
第一,通過對農民工問題的探究,有學者總結出發展工業化進程是影響農民工發展的最根本因素,而且這些目標的實現也受到農民工勞動力的制約;農民工要融入發展的步伐當中,就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認識,形成新的社會觀念,加快價值觀的進步;同時也有外界因素的影響,例如城市管理制度中農民工的政策補充,市民對農民工的偏見,農民工在城市生活中得不到認可,缺乏相應的理解;作為應對的方案應有相關的管理條款,消除市民對農民工的歧視觀念,增進雙方之間的交流。
第二,在解決農民工問題政策與實施標準的差異上,相關部門沒有足夠重視,或者說只是注重條文的發布,沒有考慮農民工政策的實施效果。故需加強管理政策與實施行動之間的對接,明確正確的思想和引導,健全管理與實施間的統一。
第三,在面對農民工問題時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內在分化狀況,而往往視為整體。對于農民工不同性質的研究一般只考慮留守問題,忽略了不同的鄉村環境,不同的城市生活的差異情況,這是探究過程中的一個巨大失誤,故需要結合時代背景下的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深入對農民工的了解,深入他們中間做出不同的思考,這是研究農民工問題的一個重要方向。
第四,對農民工問題的探索較為籠統,難以全面認識農民工的大體水平,造成了對農民工認識的不同,造成研究結果差異。有一些學者只是從大方面提出解決方案,沒有深入具體步驟中,給政策的實施帶來困難,缺乏可行性。由于各個城市之間存在著差距,面臨的困難也不盡相同,關鍵要落到實處,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只有對不同地區的農民工狀況做出明確判斷,才能制定合理政策。
4.項目創新點及特色
(1)政策的制定應站在農民工的角度來考慮,將真正的利益返還農民工,傳統的視角已經不符合當前的實際,要用真正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明確正確導向。
(2)解決農民工問題要落到實處,不能只是理論方面的認知,更多的是具體實踐中感知,確立農民工市民化的具體步驟,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目標。
(3)完善農民工的管理制度,保護農民工的利益,促進市民與農民工利益對等。
(4)消除或減少農民工對城市生活的消極心態,放寬農民工的政策,縮小市民與其差距,推進農民工融入社會生活的工作。
五、結語
農民工市民化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必然進程,所以實現這個目標尤為重要。城市管理者要加強對農民工管理政策的落實,積極參與改善農民工利益。農民工同樣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對城市生活抱有積極心態,努力參與到城市發展建設中去。實現農民工市民化,減小其與市民的各項差距,加快城鄉一體化目標的實現,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為小康社會實現打下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周密.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程度的測度及其影響因素[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11.
[2]李長鑫.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程度的測度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3.
[3]譚崇臺,馬綿遠.農民工市民化:歷史、難點與對策[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6,(3).
[4]周密,張廣勝,黃利.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程度的測度[J].農業技術經濟,2012,(1).
[5]劉傳江,程建林.第二代農民工市民化:現狀分析與進程測度[J].人口研究,2008,(5).
[責任編輯:朱晨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