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揚 林偉龍
[提 要]在智人亞種占領整個亞洲、大洋洲及北美大陸后,Q系人種成為最先離開非洲的那一批人。C系人種對后來的O、R、N系人種產生了深遠影響,因為他們都擁有共同的祖先。分析O1、O2、O3三種O系人種均在中南半島分布,O2人種斷層分布,O3人種作為中國的主要人口卻在緬甸及東北印度有所分布。O2系人種在分崩離析后部分進入東北亞,受C系人種影響,形成如今東北亞的若干民族;另一部分南遷,占據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方,經歷被征服及融合后,生生不息,成為如今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史前東亞人種,O系人種,C系人種,Q系人種
[作者簡介]子 揚(1999—),男,騰訊深圳總部實習生,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廣東深圳 518000)林偉龍(1994—),男,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歷史文化學。(江西南昌 330022)
長期以來,人們只能依靠語言和神話來分析和推斷一個文明或民族的進化歷程。現在則可以借助高科技,例如采取分析人體中Y染色體DNA信息的方式,通過科學手段研究人種的演化歷程。
通過上圖中的數據,可以看出日本人與朝鮮高麗族存在近親關系。代表日本史前的繩文時代及其后的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開始)的標志,正是在日本與朝鮮半島均挖掘出的彌生陶器。繩文時期日本除北海道之外的三島,都居住著矮黑人種。隨著彌生時期高麗人的移民,這兩個智人的亞種開始逐漸地相互通婚。高麗人的影響還集中在文字方面,例如:
這三句話是同一意思的日、韓、中文的不同寫法。前兩句日、韓語的逐字翻譯為:“我啊 樓主 是”。相比較中文而言,盡管日韓兩語在文字上曾經受過漢語的巨大影響,但其基礎的語法與中文卻有著千差萬別。日韓語都屬于主賓謂的句式結構,而且它們的謂語動詞是以詞根的形式出現,無法獨立成詞。這種類型的語言被稱作為“黏著語”,是世界上一種主要的語言形式。如下圖:
在分析完日韓語與中文的不同后,我們發現,大家同屬O種人種,為什么語言會如此不同?再將日韓語言與其他的O2系人種進行比對:
圖中可以看出O2系人種還比較密集地分布在東南亞。生活在中南半島的這部分人的語言被歸為南亞語系,這是一種與中文接近、包含聲調及構建詞組的語言。簡而言之,這部分O2系人種的語言和日韓語的關系大相徑庭。而生活在印尼群島的這部分人也說著與日韓語相近的黏著語。那又是什么促成這一切的呢?這就需要分析最成功基因的C系人種。下面是C系人種的分布圖:
這個智人亞種不知不覺中占領了整個亞洲、大洋洲外加北美大陸,直到今天他們依舊是西西伯利亞、東北亞及大洋洲的主流原住民。智人遷徙出非洲的大致順序是:先批次離開非洲的智人們大部分都是游牧采集的社會形態,他們懂得如何利用工具。大部分時候他們需要同類的幫助才能存活,所以一般集體行動,就如同非洲大草原的角馬群一般。最早遷出的一批智人應當是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他們趕在最近一次冰河時期結束前通過凍結在白令海峽上的冰層進入了美洲。因此,Q系人種應當是最先離開非洲的那一批人。
說黏著語的C系人種則是在那之后離開非洲的,他們擁有著較為精湛的工具制作技巧以及聰明的大腦,相較Q系人種更為容易生存,時不時也會有人留在當地繁衍生息。但他們在中亞地區產生了分歧,一部分人選擇了往南走到達了大洋洲,剩下的人則執意往東走,最終到達了美洲或留在了西伯利亞。而C系人種對后面到來的部分O、R(中亞地區的高加索人種)、N(烏拉爾人種)系人種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現如今這些族群的語言中或多或少會有一些黏著語的殘留。這些受了C系人種語言影響的語言分類可以稱為“南島-阿爾泰-烏拉爾語系”,因為他們都擁有著共同的先祖。
現在再分析一下我們O系人種。以下是幾張不同種類O系人種的分布圖:
從這三張圖大致可以看出,O1人種主要集中在中南半島靠印尼群島的地方,菲律賓群島和我國兩廣地區都有較為集中的分布。O2人種則廣布在東亞的大部分地方,但是很明顯的是他們在O3人種密集的地方分布較少,在中原地區甚至還出現了斷層的情況。而O3人種在緬甸及東印度地方包括廣袤的中國內地都有著龐大的人口。
從語言的分類上來看,O3人種在當時應該是與O1人種有著明顯的不同,如今的中文是屬于漢藏語系(一種分布于中國各地及緬甸泰國的語系)。在這里,需要用一些推測手段來歸納這一部分歷史:
三種O系人種均在中南半島分布,O2人種斷層分布,O3人種作為中國的主要人口卻在緬甸及東北印度有分布。
由于喜馬拉雅山脈和新疆境內的戈壁灘地貌,智人祖先們只有兩條路線進入中原大地:東南亞和蒙古高原。從目前的人口分布圖來看,O系智人的祖先應該是橫穿了阿拉伯半島,即印度半島的北段,然后來到了東南亞地區。但是有一部分人在緬甸選擇了停留,剩下的則繼續向東進發并最終被大海擋住了去路。
留在緬甸的O系人種基因則發生了突變(突變也有可能發生在他們選擇停留之前),從原本的O系人種變成了和O系人不同的O3人種。人類遷徙本性促使著O3人種往北行進,進入了中華大地。根據漢藏語系的分布,可以進一步推斷出O3人種可能在中國境內發生了再一次的分裂。一部分選擇留在中原大地靠西的地方,而一部分進入了中原。留下來的人被歷史描述為“西戎人”,并在商朝末期趁著紂王征伐南部、國內空虛之際而征服了商王朝并建立了周朝。有一部分西戎人在農業發展的后期進入了藏區開墾,并與當地的D系人種融合產生了藏民族。
但是O3人種在進入中原后又發生了什么事呢?《山海經》中有一篇經典文章,寫的是黃帝大戰蚩尤。黃帝炎帝作為龍之傳人的祖先,居住在當時的中原西部,而蚩尤所率領的蠻族部落則生活在中原的東部地區。由炎黃二帝所處的地理位置,可以推斷出他們是來自緬甸的O3系直系傳人。由于農耕以及畜牧業的發展,O3系人得以從原始的游牧部落蛻變成農耕民族。而身處東方的蚩尤又是誰的祖先?《山海經》里面記載了蚩尤是與華族(漢朝之前的漢族)不同的種族,但區別并不是很大。
通過O2系人種的分布圖,可以大膽假設蚩尤所屬的部落是由一群O2系人種所組成。原來生活在中南半島的O1系人種,或者說原始O系人種的一部分也選擇了由中國南端北遷進入了中原大地,并在如今的中國北方安家,途中基因變異產生了O2系人種。由此可見,涿鹿之戰并不僅僅是炎黃二帝與蚩尤蠻族的決戰,而是O3系人種與O2系人種為了中原地位的生存之戰。黃帝的勝利也標志著O3系人種成為了中原大地的真正主人,這也能解釋為什么O2系人種的分布出現了一定的斷層。這段歷史被人們廣為流傳,忽略的一些細節也人為地加入了一些內容,并被收錄到《山海經》中。
人種分布圖也告訴我們,剩下了O2系人種在分崩離析后部分進入了東北亞,并被先前已經抵達的C系人種所影響,形成了如今東北亞的若干民族;另外部分則選擇了往南遷,并在途中排擠原本的主人O1系人種,占據了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方。后來在戰國、秦漢之際,華夏大地南部O2系人種經歷了被征服以及融合的階段,生生不息,如今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也占據了一定的地位。
[責任編輯: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