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科學原創工作不是靠邏輯思維得到的,而是一種頓悟,是一種觸類旁通。
每個人的知識儲備都應該是四面體,如工程師除了工程方面的技能,還需要科學、人文和藝術的支撐。所以,一個聰明的人不見得就能創新創造。創新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后天培養的。培養年輕人創新的素質要從創新教育開始,引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素質。
現在的教育,其目的已經不像韓愈在《師說》里講的“傳道授業解惑”,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學校不可能傳授所有的知識,所有人都需要終身學習。
那么,大學不以傳授知識為第一要務,大學的主要任務是什么呢?我認為是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培養創新的能力,包括好奇心、激情、思維方式、想象力,聯想力、思辯力、堅持的能力等。
一個人廣泛的知識儲備會為未來的創新創造儲備能量。大學生也需要不斷科普,使自己的知識更廣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對中國的未來發展和科學創新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劉興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
長白山地區是我國重要的森林、濕地生態系統分布區,是集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維護等多種生態功能于一體的重要生態功能區。然而,近年來,圍繞長白山所開展的旅游活動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導致一些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對野生動物造成一定影響。隨著人口增多和工農業發展,大多數沼澤濕地已被開墾為稻田,使各類沼澤濕地面積減少70%以上。
目前,長白山生態保護的體制機制仍需完善。首先,要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區管理模式,將長白山生態保護分為保護區、保護規劃指導區及大長白山區3個區域,適當擴大保護區面積,強化保護規劃指導區的生態保護,加強大長白山區生態保護的協同合作;其次,加快推動長白山周邊林業企業綠色轉型,鼓勵不破壞森林植被的前提下發展綠色生態產品,將保護區外圍林業企業人員進行分流安置。對長白山旅游區內的旅游資源和項目建設實行統一規劃、開發和管理;再次,堅持礦泉水資源“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總原則。在礦泉水資源開發活動中,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重要礦泉水水源地由政府負責規劃保護,防止在礦泉水資源開發活動中造成資源的污染和破壞。
尹偉倫(中國工程院院士、森林培育學家)
目前,我國人均農業耕地不足1.3畝,相當于美國的1/6、阿根廷的1/9、加拿大的1/14。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我國耕地數量減少趨勢難以逆轉。
過去60年間,我國化肥施用急劇增長,有機肥施用幾乎降至零點。缺少有機肥導致化肥增、產量退、地力衰、污染重。同時,我國每年農藥用量約為180萬噸,受農藥污染耕地有1300?1600萬公頃,占全國耕地10%以上。化學農藥過量使用,但有效利用率不足30%,造成土壤有機污染嚴重,且導致食品中的有害殘留。
為此,建議從政策、技術、經濟路徑保護土壤環境。盡快啟動耕地質量保護立法,開展耕地質量和農田環境質量普查,建立耕地質量和土壤污染監測網絡體系,根據食用農產品安全生產需求制定國家土壤保護區劃,頒布食用農產品和土壤環境中各種污染物的環境質量標準,強化耕地質量提升與土壤污染防控的科技支撐,加大有機肥的資源化利用,改良中低產田和提高土壤基礎地力,強化修復病原土壤技術途徑與配套措施。
盧耀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教授)
科普工作應該和傳統文化的傳承相結合。科學普及使得全民的科學素質得到提高,讓一般的老百姓也能對自然有科學的認識,這對傳統文化來說,也是一個激濁揚清的過程。
首先,文化是發展科技的重要基礎。我國文化史和科技史都很悠久,在《尚書》《爾雅》《易經》等文化典籍中,就涉及風雷雨等自然科學現象。古文化的發展,促進了當時的人們用科學來解決民生問題,比如中國的四大發明,即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1942年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總結出來,體現了國際上對中國古代科技的認同。同時,四大發明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其次,文化豐富的內涵為科技發展提供養分。文化的發展給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想象。比如中國的古代小說《封神榜》,體現了我國民間科學的幻想,千里眼和順風耳,實際上后來這些“幻想”之光慢慢照進現實,千里眼可以聯系到望遠鏡,還有遙感衛星。順風耳就可聯系到現代的手機。原先古人只是有些想象,但科學的發展使得這些文學的想象慢慢變成現實。
再次,科技和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兩個輪子。文化和科技相融合,是社會健康發展的動力。只有科學技術這一個輪子,社會也可以發展,但容易偏移,兩個輪子就可以更好地推動社會向前進步。比如,現在汶川地區很快就重建起來,除了技術進步,還跟中華民族有不屈不撓的傳統信念有關。這種傳統文化的信念,對一個國家來說是前進動力,也會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