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娜
無論是網聯、銀聯還是第三方支付,保障國家金融安全才是第一要義。

8月4日,央行支付結算司發布《關于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臺處理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處理。同時,各銀行和支付機構應于今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網聯平臺和業務遷移相關準備工作。
一時引發市場熱議。有觀點認為,網聯平臺意在收編當前快速擴張的眾多第三方支付機構,支付市場格局可能發生變化。同時,由于業務的少量重疊性,“老大哥”銀聯的發展也可能受到影響。
央行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公布的數據顯示,從2013年到2016年,中國第三方支付機構處理的業務量從371億筆增加到1855億筆,金額從18萬億元增加到120萬億元。高速增長的背后,不乏洗錢、非法融資等暗潮。
“無論是網聯、銀聯還是第三方支付,保障國家金融安全才是第一要義。”一位中國銀聯高管稱,網聯的成立將這一要義闡釋得很清楚,即能讓每一筆網上交易從此留痕,做到全局可控。
抑強扶弱?
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市場。而其中,“貧富差距”甚為明顯。支付寶和財付通兩大巨頭的市場份額已超八成,其余第三方支付機構共分剩余的兩成市場,且份額仍在不斷縮小,馬太效應愈演愈烈。
網聯的成立不啻于為大機構戴上了一道緊箍。
以往,第三方支付機構通過在多家銀行開設自有的“直連”賬戶來實現支付清算的“合體”,屏蔽掉央行清算系統。“大額支付可能被分拆成數筆小額款項完成轉賬,現在網聯可對轉向同一標的的大額轉賬進行監測,分拆的方法不再有效,規避央行監管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認為。
而對于接入網聯的45家支付機構中的“弱小者”來說,運營成本、合規風險則將大大降低。
接入網聯以后,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業務操作平臺由自有平臺轉向網聯平臺。“小機構運營成本驟降,且能夠與大機構共享同一平臺。”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公司金融研究室主任張躍文說,“原自有平臺運營團隊的業務流程、技術開發與系統維護等會有重大調整,部分機構或因此裁減技術人員和預算”。
在網聯出資股東中排名第34位、只擁有0.83%股份的匯元銀通對接入持樂觀態度。相關負責人認為,接入網聯,降低了支付機構通道接入及通道維護的工作量,還減少了潛在的業務風險,讓清算過程更合規、使用者權益更能得到保障。同時,網聯帶來的統一標準、統一接口、統一費率,讓“弱小者”在通道方面省時省力,有更多的人力和資金去創新產品和提高服務,回歸支付本質。
監管方式轉變
另一方面,網聯的成立也意味著監管方式的轉變,由單純使用行政手段轉為制度和技術雙管齊下。
“監管未必能做出適合行業發展的最優選擇,制定的政策很可能側重安全而忽視效率。當技術成分在某項業務模式中起到決定性作用時,監管就需要技術與制度相互輔助。”中國政法大學互聯網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長李愛君表示。
網聯的成立正是基于這樣的邏輯。“大型支付機構都派駐了技術團隊,我們抽調了10多人常駐網聯,至今未撤回,也同時幫助我們接入網聯系統。”一家大型支付機構相關負責人說。
據了解,在網聯目前將近200人的團隊中,近四分之三是從上海、杭州、深圳、南京、成都等各家支付機構借調而來,平均年齡不到30歲。2016年11月敲定了技術方案評審后,12家支付機構又貢獻了20多個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分布式技術組件。
自今年3月31日試運營以來,網聯已經接入中行、工行、建行、交行、平安、中信、光大等全國性商業銀行以及財付通、網銀在線、快錢、百付寶等支付機構,并于6月30日壓力測試后正式啟動切量,開始轉接清算普通用戶實際交易場景的網絡支付業務。繼財付通、網銀在線于7月啟動切量后,支付寶也于8月7日正式向網聯切量。
但在張躍文看來,即便獲得了一系列技術支持和認可,未來仍有挑戰。
首先是平臺的兼容性。以往各家機構自有平臺的業務操作及管理系統的技術標準各異,網聯要確保良好的兼容性,適應不同操作系統的要求。
其次是平臺穩定性。接入過程中要保證業務運營不受影響,并能夠同時處理巨量的清算請求,這對于平臺的軟硬件無疑是嚴峻考驗。
第三是支付機構新運營模式的成熟度。面對網聯這一新事物,支付機構需要熟悉平臺操作流程,并形成新的運營模式和業務開發模式。
第四是平臺運營的獨立性。央行對于網絡平臺的運營規則和支付政策有直接干預權力,但若干預不當,則可能引發行業地震。
第五是金融信息的共享與保密問題。這需要央行、網聯平臺股東、運營方和平臺使用方共同協商并堅定執行信息共享和保密規則,而我國尚未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法》,尚缺執行規則、邊界和抓手。
最后是金融風險問題。網聯平臺未來將集中我國最主要、最大量的互聯網支付交易,同時也集中了與此相關的金融風險,如果監管技術水平、監管防控能力跟不上,則可能引發支付系統的風險,潛在破壞力巨大。
那么,網聯未來將如何定位?第三方支付機構又將何去何從?
“網聯只是清算平臺,負責數據、業務管理而非監管機構。股東和非股東在接受央行監管上沒有任何區別,區別的只是對網聯享有股權和實現股權的權利。”李愛君直言。
“作為股東,支付機構將依法參加網聯股東會會議,行使相應的表決權,并且享有可查閱公司章程、會議記錄、決議資料等權力。”前述匯元銀通人士稱,這些權益很重要,更為關鍵的是我們可參與制定行業標準,擁有更多與監管層的溝通機會,與行業參與者一起創新并進,為行業整體健康發展貢獻力量。
前述大型支付公司相關負責人則表示,網聯一定程度上成為了他們與監管層之間的墻,原本的直接溝通或將變得輾轉。
“網聯作為企業,并不天然擁有監管權力,不同規模、層次的機構自然會感受到差異。至于央行會否授權給網聯少量監管權,還有待觀察。”黃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