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賀
理論上,龐大且多元的數據為精準的城市規劃帶來了福音,但城市建設者在實際收集和使用這些數據時卻阻力重重。
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精細規劃變得越來越重要。哪里的道路需要拓寬、哪里有條件新建住宅區、哪里的停車位需要增設、哪處熱門景點的配套設施需要跟進等,都需要城市規劃者進行科學預判和決策。而數據的收集和使用,一直以來都是城市規劃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以往的城市規劃者可能會通過長達幾個月乃至幾年時間的調研,才能完全了解某一區域的車流狀況或人口聚集程度。

今年7月,布魯金斯學會發布了名為《政府如何應用交通和土地規劃數據:挑戰和機遇》的研究報告。報告認為,如今智能手機等互聯設備的普及應用,讓數據的“質”和“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給城市精細規劃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數據應用方式需革新
可以說,數據一直是城市規劃的重中之重。以往,政府在進行城市規劃或改建時,會動用一切可能收集到的數據——基礎設施的位置、當地社會經濟指標、道路分布等,這些數據是深入了解本市土地使用狀況和道路交通規劃現狀的基礎。
但是,布魯金斯學會的兩位研究員艾迪·托夫勒(Adie Tomer)和蘭吉莎·施夫拉姆(RanjithaShivaram)在《政府如何應用交通和土地規劃數據:挑戰和機遇》這篇報告中卻表示,這種數據使用方式依舊是從規劃者的角度看問題,并沒有從城市居民——也就是規劃的需求側出發,來決定和評判城市版圖。
一般來說,政府想要了解居民的實際需求或所在地區基礎設施的使用狀況,都是通過類似調查問卷等形式完成的。可是,這種收集民意、反饋意見的方式效率很低,早已過時。布魯金斯學會的兩位研究員認為,政府應用交通和土地規劃數據的方式需要革新,而一系列先進互聯設備的出現和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深入滲透,為革新提供了可能性。
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充斥著海量數據。智能手機、車載通信設備、健康運動追蹤軟件、信用卡交易記錄、網絡地圖搜索記錄等,不僅可以清晰地反映本地居民的聚集情況,還能實時追蹤人群流動軌跡。這些信息對于現代城市規劃,特別是在土地利用和道路建設方面尤為重要。
這些大數據與此前的數據信息相比,特點鮮明。最顯著的是,初始數據的主要提供者發生了改變。以往,公共機構無疑是城市數據絕對的主導者、收集者和擁有者。而如今,私營機構無論是在掌握的數據總量還是數據類型的多樣性上,都在漸漸超越政府機構。例如,租售房網站掌握著當地住房供需情況,導航軟件最了解當地人的日常出行軌跡,信用卡能比政府更快地獲得城市內發生的即時交易信息。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政府手上的數據不再重要。目前,交通部門、環境部門、警署和規劃部門等,都在嘗試使用先進傳感器、追蹤設備或信息收集共享平臺,全面掌握城市數據。但不得不承認,提供數據的主體已悄然改變。現在的問題是,絕大多數城市規劃部門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另外,數據類型更加多樣化。以道路交通設施規劃為例,以前政府在決定修改建公路時,一般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選取某些區域作為樣本,收集車流數據或人群流動信息。這種方式不僅耗時,而且需要動用大量人力和財力資源。
但現在,GPS、手機、導航軟件在城市地區的普遍應用,不僅讓實時、低成本收集和分析機動車動態數據成為可能,還可以同時輕而易舉地導入自行車、公共交通等多種出行方式的使用頻率和軌跡。
是福音也是挑戰
雖然,理論上龐大且多元的數據為精準的城市規劃帶來了福音,但布魯金斯學會的報告提出,城市建設者在實際收集和使用這些數據時卻阻力重重。數據來源多樣、缺少標準和分析工具、政府采購數據流程不順等,經常會讓珍貴的城市數據閑置甚至錯用和濫用。
例如,種類不一、數量龐大的信息數據不一定都準確、有效。傳統意義上,政府規劃和交通部門收集和分析數據的方式可能會很耗時,但完善、嚴謹的方法論對排除錯誤信息有顯著效果。然而,如今城市規劃者卻很難要求以量取勝的大數據,特別是掌握在私營部門手上的數據也能實現同樣的有效及準確度。
如何保護居民信息數據的隱私是另一個大難題。為了防止居民個人信息泄露乃至濫用,城市規劃者在采用數據時一般要對關鍵信息進行匿名或模糊化處理,但是這一尺度很難把控。太具體會觸及隱私問題,太模糊又可能會降低數據的利用價值。
另外,政府從私營部門采購數據也暗藏著額外的風險:不能保證數據的提供者是長效且穩定的供應源。更何況,無論是購買、分析處理還是儲存數據,均需要大量人力及財力支撐,對于那些囊中羞澀的小城鎮而言,無疑是一筆巨額開支。
把錢“用在刀刃上”
用好大數據是一項系統工程。艾迪·托夫勒和蘭吉莎·施夫拉姆認為,城市規劃者可先從以下幾方面出發,最大化利用資源,以應對大數據給城市精準規劃帶來的挑戰。
首先,政府在決定采購數據前,需明確城市規劃的總體方向和目標。無論是宏觀層面的“城市減排”、“減少擁堵”、“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或是中觀層面“吸引哪些產業入駐”、“打算引入多少人才”等目標,都會對未來城市版圖的設計規劃以及交通道路的鋪設完善提供指導性作用。
這樣,規劃機構可以根據整個城市的發展戰略,倒推出可能需要的數據支持,實現政策目標與數據應用精準對接,從而避免采購過程中的資金浪費。
其次,建立“中央數據系統小組”。由于城市規劃涉及部門眾多,而且各相關機構對數據的需求與日俱增,可以建立一個“中央數據系統小組”,協調和理清各部門現有數據資產和其他數據需求,以便整合、分析和應用城市大數據,使之服務于規劃建設目標。
再次,完整政府采購政策。布魯金斯學會報告認為,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政府,在進行數據采購的過程中都可以采取“分期訂閱模式”,防止一次性付款所帶來的風險。
此外,為了保障政府能以合適的價格,購買到真正服務于城市規劃的數據,相關機構在招聘采購人才或培訓現有職工時,不僅需要其熟識采購流程和數據供應商基本信息,還要對本地城市規劃政策有深入了解,如此才能保證政府的錢真正“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