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事賠償責任優先規則在我國刑法中得到了規定,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卻存在諸多阻礙因素。本文首先闡述了民事賠償責任優先規則的適用要求,然后對民事賠償責任優先規則適用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最后總結了民事賠償責任優先規則實施的保障條件,以供廣大讀者參考。
關鍵詞 民事賠償 財產刑 救助
作者簡介:黃長云,廣東粵梅律師事務所中級律師,研究方向:民商法、行政法以及刑法。
中圖分類號:D92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146
一、民事賠償責任優先規則的適用要求分析
本文在分析民事賠償責任優先規則的適用要求時,主要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的規定。詳細來說主要包括:
(一)行為同一的約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的規定,民事賠償責任優先規則要受到“行為同一”的限制,本文認為這一適用條件存在一定的商榷。依據《合伙企業法》,財產不足以同時支付,在于強調責任人財產數量的不足,但并沒有關注是否為同一行為導致,因此只需要滿足責任人財產不足就可以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可以看出,如果民事賠償責任優先的適用受到同一行為限制,那么會侵犯民事賠償權利人的利益。《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在民事賠償優先方面表述為“其財產不足以全部支付的”,并沒有強調是否為同一行為產生。
(二)財產刑責任的范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財產刑責任范圍應該包括罰金刑和沒收財產刑,《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的“財產不足以支付”并不適用于財產交付的責任形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民事賠償優先于沒收財產刑的執行,與法律規定相吻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在對加害人財產進行處理時,加害人并沒有太多剩余的財產,在沒收全部財產時更是如此。但是在罰金刑中,加害人可以有剩余財產,加害人被判處沒收財產刑時,民事賠償責任優先。
(三)承擔責任財產的范圍
違法所得也屬于責任人財產范疇,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違法應該追繳其違法所得,也就是上繳與犯罪事實相關的違法所得,這些違法所得屬于法律明確規定的,將違法所得納入責任人財產范疇時需要考慮:違法所得是因為加害人的不法行為產生的,這就為民事責任優先規則適應奠定了基礎。另外,如果被害人的財產因為加害人的不法行為而減少,那么就屬于不當行為,取得不當利益的一方應該將利益返還給另一方。在加害人財產不多的情況下,憑借其財產進行民事賠償非常艱辛,如果將違法所得納入責任人財產范疇,勢必增加責任人的財產總量,有利于提高了被害人獲得民事賠償的概率。
二、民事賠償責任優先規則適用的影響要素
我國法律規定了民事賠償責任優先規則,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卻存在諸多阻礙因素,詳細來說主要包括:
(一)預交罰金
法院將預交罰金歸結為酌情從輕處理的情形,這不僅有違刑法的基本要求,同時對民事賠償優先也有一定阻礙。預交罰金發生在判決前,是附加刑,以犯罪情節為基本依據,如果看作酌情處罰的部分,那么就違背了罪刑法定原則。詳細來說主要影響因素包括:
第一,預交罰金被看作酌情從輕處罰的情節,將會給犯罪人一定的主觀預期,犯罪人據此獲取了相應的利益,但是犯罪人如果選擇履行賠償責任,并不能據此獲取利益的話,預交罰金應該是對犯罪人更為有利的選擇,這樣就會在利益驅動下將民事賠償責任履行不到位。
第二,先刑后民,刑事案件處理要早于民事案件,預交罰金也應該早于民事賠償履行時間,但是這與我國民事賠償優先的規定相違背,也就是對民事賠償責任優先規則的否定。
第三,責任人財產數量是恒定的,如果優先支付,那么會因為無力進行民事賠償,因為在刑事案件處理中,責任人已經被控制,無法進行財富創造,也就不會增加財產,這樣就很難實現民事賠償優先。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法院在沒有法律依據的情況下將預交罰金看作酌情處理的部分,嚴重損害了受害人的合法利益,也有違民事賠償責任優先規則,這樣就需要廢止將預交罰金看作量刑的因素。原因包括:首先是國家利益不能凌駕于個人利益之上,也就是不能置被害人的民事權益于不顧而追求刑罰;其次是如果將預交罰金看作酌情從輕處理的情節,那么則違背了基本的訴訟程序;最后是預交罰金后會導致被告人財產減少,這對國家和受害人而言都會產生惡劣影響。
(二)“先刑后民”附帶民事訴訟模式的影響
民事訴訟以刑事訴訟為基本依據,民事案件不得在刑事案件審理前進行,這一模式雖然有助于實現刑事責任,但是對于被害人民事權利而言則處于忽略狀態,不利于民事賠償責任優先規則的實現。
首先是因為“先刑后民”與民事賠償責任優先規則在理念上存在著嚴重沖突。這一模式是由于我國長期以來的“重刑輕民”思想導致的,這一思想屬于我國古代社會的價值取向,久而久之深刻影響著大眾的思維方式。民事賠償責任優先規則體現著私權優先的理念,這一規則設立能夠保證被害人合法權利得到保護,當國家刑罰權與個人民事賠償發生沖突時,私權優先,并且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更為強調私人利益,但是“先刑后民”與這一規則的理念相背離,妨礙著民事賠償優先規則的順利實現。
其次是“先刑后民”,刑事訴訟中附帶民事訴訟程序上存在著障礙,這一模式會忽略被害人的利益,導致在程序設計上很難實現民事賠償,體現在:
第一,“先刑后民”的習慣做法影響著民事賠償責任優先規則的實現,因為在這一模式下無法開展民事賠償程序,導致被害人不知何時提起民事訴訟,甚至會由于各種因素而終止審理,這樣就會帶來遲到的正義,仍然是一種非正義行為。
第二,財產保全措施很難實現。由于審理時間比較長,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均不具備財產保全權,加害人家屬有轉移財產的潛在風險,最終會影響民事賠償的實現。
三、民事賠償責任優先規則實施的保障條件
(一)民事賠償作為法定量刑情節
民事賠償執行率比較低,主要是因為不履行賠償責任并不會給加害人帶來不利益,如果明確民事賠償是否到位能夠影響量刑,那么對于加害人則具有了履行賠償責任的動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勵民事賠償的積極性。民事賠償責任的履行作為法定量刑情節考量,最為重要的就是應該制度完善,在法律適用層面需認可民事賠償責任的履行為法定量刑情節,這樣就能夠促進被告人履行民事賠償責任,在民事調解中解決犯罪嫌疑人能力不足等問題。加害人履行民事賠償責任,那么就表明具有良好認罪態度,并且民事賠償還能夠彌補受害人的損失,一方面促進被害人積極賠償,另外一方面使犯罪人獲得了相對寬緩的刑法,便于接受教育。如果只是將民事賠償看作酌定量刑情節,那么就完全有賴于法官的自由裁量,但是如將民事賠償定為法定量刑情節,就會對法官自由裁量有明顯的約束力,對提高被害人民事賠償積極性無疑會發生巨大作用。
另外一方面,民事賠償作為法定量刑情節與不賠償從重處罰還有一定差別,因為基準刑以基本犯罪事實為依據,反映了犯罪行為的實際后果,包括未賠償部分。在民事賠償作為法定量刑情節中,被告人并不會因為履行民事賠償而增加罪名,因為罪名是犯罪的本質屬性,履行民事責任沒有改變犯罪性質,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危險性。
(二)確定民事賠償責任優先規則的執行程序
需要通過科學合理的執行程序才能保障民事賠償責任優先規則的實現,如果缺乏程序性權利保障,那么受害人的實體權利很難實現。
第一,執行權問題。第一審人民法院是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的具體執行機關,民事賠償責任優先規則在執行過程中對人民法院有約束力。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應該統一執行權,將民事賠償責任優先權執行交給第一審人民法院執行,而其他相關人民法院只能將已生效的法律文書委托其統一執行。
第二,優先執行程序。民事賠償責任優先規則在民事執行程序予以實現,應該按照民事執行的有關規范進行執行。詳細來說主要包括:首先是申請程序,包括申請主體和申請方式兩方面,被害人民事賠償是執行對象,所以被害人可以申請優先執行,如果被害人喪失了民事行為能力,那么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也可以申請優先執行程序,如果在民事賠償責任產生后已經確定了加害人,那么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則可以通過有管轄權的法院提供法律文書,申請優先執行民事賠償。其次是執行程序。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收到優先執行申請后就應該及時給予審查,如果申請符合法律規定,那么則需要按照我國法律進行執行。
第三,建立國家執行威懾機制。國家執行威懾機制就是實現信息共享,增強對被執行人的懲戒力度,迫使被執行人自覺履行債務。威懾是民事強制執行新的價值取向,其作用貫穿于拒絕履行前、拒絕履行中和拒絕履行后三個階段。事前應該進行謹慎選擇,全面進行利益比較,判斷履行債務是否對自己有利,如果當事人拒絕履行債務,那么就凸顯了威懾的作用。在拒絕履行后階段中,威懾的效應也是深淵的,對于企業的商業活動發揮著重要限制作用。
另外一方面,我們應該認識到,國家執行威懾機制建設離不開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支撐,比如最高人民法院網站已經開通“被執行人信息查詢”系統;也離不開與行政機關的信息共享機制建設,從而確保威懾機制發揮作用。國家執行威懾機制要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聯動執行,最大程度的擠壓拒絕履行義務的被執行人的生存空間。執行威懾機制主要是以限制被執行人的人身自由、遏制被執行人的信用空間、矮化被執行人形象,約束被執行人民事經濟活動范圍等手段來迫使被執行人自覺履行義務,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明發.論民事賠償責任優先原則的適用——我國《侵權責任法》第4條第2款規定之解讀.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5(2).
[2]李明發、李欣.民事賠償責任優先:原則抑或規則.學術界.2015(9).
[3]袁義龍.淺析民事賠償責任優先規則適用條件.雞西大學學報.2013(9).
[4]羅方方.民事賠償責任優先原則的實現機制.安徽大學.2013.
[5]劉亞麗.淺議民事賠償優先規則的適用條件.商品與質量.2011(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