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曰:“沐,濯發也。”“浴,灑身也。”《詩經·小雅·采綠》:“予發曲局,薄言歸沐。”還有《公羊傳·隱公八年》:“諸侯皆有湯沐之邑也。”等等,這里的“沐”都是洗頭發的意思。而《論衡·譏月》:“浴去身垢。”《左傳·文公十八年》:“二人浴于池。”這里的“浴”都是洗身的意思。《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里說:“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這一句更充分說明,“沐”和“浴”在古代是有區別的,“沐”是洗發,“浴”是洗身。從《周禮》“王之寢中有浴室”中還可以看出,在兩千年前的帝王家,臥室里已經有洗澡間了。
其實,在古代,不光是洗發洗身有區別,洗手洗腳也不盡相同,洗發叫沐,洗身叫浴,洗腳叫洗,洗手叫澡,洗衣叫浣,洗米叫汰,洗器叫滌,等等。
當然,古代字面上雖然分得這么清楚,這么詳細,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也未必有那么嚴格的分界線。所不同的是,古代的沐浴要比現在的洗澡嚴肅認真得多。商湯王求雨前,要先仔細沐浴一番,剪掉頭發和指甲,然后才跪在神臺前禱告。這就說明,古代的洗澡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衛生,也是一種禮儀。《論語》:“孔子沐浴而朝。”推崇禮治的孔子,見君前也是要沐浴的。
(文/劉紹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