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針對循環經濟分析綠色貿易法律制度的構建進行研究,闡述了循環經濟背景下的綠色貿易法律制度現狀。針對這一現狀,探究了幾項綠色貿易法律制度的構建:進一步完善環境標志制度,完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制定市場準入制度,落實不可訴補貼制度,建立健全綠色稅收和綠色關稅制度等。希望通過對這些內容的分析,能夠為綠色法律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和健全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 環境經濟 綠色貿易 法律制度 環境稅
作者簡介:邵艷剛,商丘經濟貿易學校,講師,研究方向:法律研究與教學。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178
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進一步加劇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資源浪費現象,人們對環境的保護意識也得到不斷提升,世界范圍內,對循環經濟均提高了重視力度,同時也針對這一內容,制定了相應的貿易法律制度,這一背景下,促使可持續發展逐漸成為時代主題,發展社會經濟的基礎上,也需要進一步發展循環經濟。
一、循環經濟下,綠色貿易法律制度現狀
循環經濟屬于一種新型經濟形式,這一經濟形勢已經被世界所公認,我國社會各個階層以及政府也對這一經濟形勢十分關注。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相關法律不斷完善和提高,即便制定了《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對外貿易法》,法律內容較為豐富,但是還是存在一定不足之處。從當前相關法律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相應綠色貿易規定不是十分系統,缺乏操作性,缺乏完善的體系 。在這種情況下,對我國國際經綠色經濟貿易、生態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對此,需進一步制定科學完善的貿易法律制度,構建綠色貿易法律制度。
二、進一步完善環境標志制度
一方面,向消費者公開和認證,這樣促使企業獲取環境標準和流程相關信息時更加方便,從而對產品做出進一步規范。第二方面,采用宣傳教育方式,提高綠色標志在社會中所占地位,從而確保這一制度能夠快速應用。此外,還可以適當實行行政法律相關手段,進一步促使政府部門職責更加具體化,在《環境標志管理辦法》等法規當中,詳細列出相應職責,滲透在開始到審查及最后上市各個步驟中,這樣能夠有效保障公眾知情權,提升公眾監督有效性。實現制度化,促使宣傳環境標準得以擴大,這樣才能實現教育活動的固定化。如想要時刻了解或者明確公眾在環境標志方面的認知情況,也可以向群眾發放問卷,然后找到存在的問題,作出相應改善。
三、完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一)生產者延伸責任
生產者延伸責任主要指的是,生產者所生產的產品即便被人使用、被人廢棄之后,對產品還是存在適當的資源利用和處置責任。具體而言,就是對產品設計作出進一步改進;對產品材質或者產品成分進行標示;針對某些特定產品,當將其廢棄之后,通過生產者回收和循環利用。從宏觀角度進行分析,生產者責任延伸原則就是生產者所要承擔起產品對環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這一負面影響中有對原材料的使用和對產品進行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如果這些負面影響不能消除,作為生產者,一定要承擔法定、物質以及經濟等方面的相關職責。對于生產者延伸制度和生產者而言,責任延伸制度就是對其所生產的產品和生產技術進行進一步改良,在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均需要對污染進行預防,進一步節約資源,減少對能源的使用 。
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對生產末端廢棄物終端處理的強制性責任,通過這種方式,促使企業對產品進行生產過程中,進一步提升生態設計成分,并且促使清潔生產技術得到進一步提升,提高生產者生態效率,最終促使循環經濟在生產者層面被不斷擴大,進一步向社會范圍內發展。
(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調整機制
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調整,主要是對生產者延伸責任中不同法律制度和整個動態運行過程進行調整。其中所包含的內容有,用來對生產者所承擔延伸責任進行引導、促進和強化的行政機制,或者對經濟進行調節的機制 。其中的經濟調整機制存在一定局限性,對經濟調節手段進行單獨使用,難以有效解決環境問題。而行政管理機制則能夠對上訴不足進行彌補。對此,對于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而言,對其進行調節,需將行政機制和經濟調節機制進行配合使用,促使兩者之間相互銜接和相互協調,從而共同形成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調整機制。當前發達國家普遍使用的方式是進一步擴大生產者責任,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為了有效降低產品對環境帶來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產品生產者需對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尤其是對產品回收循環負責來實現。
站在長遠角度進行分析,對生產者責任的延伸,目的是為了有效提升生產者生態效率,進一步推動循環經濟,使其能夠在生產層面,甚至整個社會層面上得到順利發展,對于生產者而言,制定更加直接和短期的目標,就是要大力提升資源利用率,從而降低資源的使用量,生產出高質量產品,盡可能的降低生產活動對環境帶來的影響,最終實現循環經濟的迅速發展。
四、制定市場準入制度
第一方面,進行產品的生產過程中,針對重點行業實施相應環境準入制度。這些行業主要是有可能對環境帶來較高負荷量,或生產過程中需消耗大量資源的企業。因為對這些環境污染前度指標以及資源消耗制定了限制制度,在環境影響評價以及指導政策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同樣會對這些產業發展帶來影響 。另外,不管在何種情況下,企業借助余熱、生物質能以及余壓、垃圾熱等農村經常用到的沼氣進行開發和生產,形成電力,電網則應當對其進行無條件的收購。根據不同時間段,為其提供幅度不同的價格優惠,若產品沒能達到國家標準要求,則禁止進入市場并銷售,從而形成環境準入管理。
這一制度的實施,主要在于以下兩個方面的設置:第一方面,適當提升市場準入的門檻,門檻的設立,主要是針對一些能耗較高的企業。第二方面,適當提升市場準入資本局限,針對特許的經營方式吸引他人,這屬于社會逐漸向著規范化和理想化發展的標志。對于一些再利用行業而言,重點放在公益性方面,進一步提高市場準入限制,通過特許經營,對社會資本起到吸引作用,同時對其進行進一步規范。針對市場準入制度而言,需要不斷健全,不但能夠促使循環經濟得到迅速發展,讓循環經濟向著更加理想的方向發展,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國以及其他國家準入制度之間的差距被縮小。從這一角度進行分析,我們應當進一步完善市場秩序,并對這一制度的實施進行有效控制,從而使其逐漸走向綠色軌道,構建一個相對完善的,完全屬于本國的綠色貿易壁壘,促使中國經濟逐漸向著全球化方向發展。
五、落實不可訴補貼制度
在WTO規則當中,《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和《實施衛生和活動植物檢疫措施協定》作為附件出現,不可訴補貼,也被稱作綠燈補貼,主要指的是每個成員在實施具體補貼過程中,在大多情況下,并不會因為其他成員影響,其他成員也不能對該補貼開展反補貼措施。
針對以上內容,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制定科學可行的補貼方案,針對相應產業,我國實施補貼政策的時候,一定不能進行盲目補貼,而是需要對各個方面因素進行綜合性分析。為了讓企業進一步享受優惠政策,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增加補貼對象范圍,同時要求進一步增強補貼力度。此外,對補貼項目資金來源進行分析,一個重要的問題在于,需將這些內容在中央到地方財政預算當中進行一一羅列,同時要求??顚S?。二是對補貼和激勵制度進行進一步完善,例如農民、牧民,鼓勵實施各種管理措施,借鑒其他發達國家相關措施,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可以為其實施相應補貼手段,對農牧民進行引導,促使其走向綠色環保生活道路,例如對野生動物棲息地進行科學管理,對蟲害進行綜合性防治,進行適當的節水灌溉管理。
六、建立健全綠色稅收和綠色關稅制度
人們所熟知的環境稅,屬于符合國家發展趨勢,同時被廣泛接受的一種手段。環境稅收制度對循環經濟起到巨大作用,因此這一制度是不容小覷的,環境稅收制度的實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我國對自然資源的合理應用,進一步擴大利用率 。一方面,這一政策的實施,能夠有效解決政府收入和支出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也能夠進一步推動貿易和環境之間的和諧發展。在當下的環境管理當中,人們主要將行政收費當做一種主要經濟方式,但是,經濟手段的實施只是對行政管理進行干預和控制,其中有一小部分是以稅的名義收取費用的種類。但是,這些環境收費的具體實施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對于整個經濟體系效益而言,并沒有獲得較大的提升,其和相關部門政府在融合性方面也不是十分理想。
我國,環境稅制度不夠完善,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因素不光是環境稅收制度發展較晚導致的。例如資源稅、車船使用稅、消費稅等,歸入環境稅中是相對勉強的。這些制度沒有起到有效作用的原因在于環境功能并不是十分突出。對此,我國可以向一些發達國家借鑒成功經驗,制定科學的環境稅收工作,這一內容和WTO中非歧視原則之間相符合。對排污費的增收進行適當改動,將其改為污染物排放稅征收,進一步開發一些污染產品稅。此外,對國外進口污染物進行征稅,這一制度的制定不可忽視,這一制度的制定,能夠有效促進我國建立并健全綠色稅收制度。我們不但要對進口稅進行適當綠化,并且還需要適當完善稅收制度,當前,我國進口稅中還存在著較多缺點,例如所收的稅率以產品環保能力大小,或者并沒有結合對環境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為基礎進行確定 。對出口關稅作出進一步調節并完善,和綠色貿易之間進行有機結合,促使我國稅收制度逐漸向著國際貿易道路方向發展,進一步實現進口關稅的綠化,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此外,我們應當針對那些為環境帶來較大影響的產品,或者比較容易帶來污染的產品,適當增加環境附加稅,這種情況下,不但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對環境帶來的污染,并且還能夠有效節省污染治理方面所需費用。
七、結語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國與國之間往來較為頻繁,但是隨著綠色貿易的出現,促使我國經濟發展受到一定限制。要想充分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適當的開展循環經濟,促使法律體制得到不斷完善,進而更好的應對綠色貿易,為我國法律制度的建設奠定基礎。
注釋:
周楊.促進城市循環經濟發展的環境政策分析.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16(7).45-48.
蔡玉、崔悅.我國綠色物流運輸法律制度的問題及完善.法制與社會.2015(18).40-41
俞翰沁.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的激勵機制研究.學理論.2015(4).180-181.
朱京安、王鳴華.我國綠色貿易壁壘法律制度的性能評價體系研究.政法學刊.2014(5).33-39.
曾賢剛、李琪、孫瑛、魏東.可持續發展新里程:問題與探索——參加“里約+20”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之思考.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8).41-47.
曹東、趙學濤、楊威杉.中國綠色經濟發展和機制政策創新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5).48-54.
王淑敏.低碳經濟時代海運服務貿易法的困境與路徑——以美國綠色貿易壁壘為鏡鑒.社會科學輯刊.2011(6).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