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公司治理在現代公司發展中處于核心地位,公司良好運行依賴于公司的有效治理。公司治理有內外之分,內部治理指的是三會一高的治理,外部治理則是對公司外部市場對公司產生的影響進行治理。而我國現有治理模式則是由內部治理的股東會中心主義向董事會中心主義轉變,但對于外部治理機制的研究尚較為欠缺,本文試圖通過對國際公司治理主流模式進行比較分析,以期為我國公司外部治理模式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 公司 外部治理 控制權 一股獨大 敵意收購
作者簡介:周海寶,吉林財經大學2015級法律碩士。
中圖分類號:D9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179
一、我國公司外部治理模式現狀分析
(一)公司控制權市場在公司外部治理中的界定
公司外部治理主要是為了監督公司管理層盡職履行自身義務,提高公司經營管理效率。目前國內學者研究多集中于公司的內部治理,但縱觀世界公司治理的發展趨勢,外部公司治理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根據我國現有公司外部治理現狀及學者的研究,公司外部治理模式包含多個方面,諸如生產力要素市場、公司控制權市場、融資市場、法規監管市場、企業社會責任影響等因素,在以上公司外部治理體系多重評價要素當中,公司控制權市場的治理居于公司外部治理核心地位。其重要性主要體現為公司之外的資本市場通過對目標公司的股權收購或者代理投票的方式取得公司的控制權,最終實現接管企業達到更換管理層的目標。因此,通過公司控制權市場的治理,給予公司管理層相應的壓力,從而促進公司管理層有效履行忠誠、勤勉義務,恪盡公司管理的責任,實現公司良好發展,有效維護股東權益的目標。
(二)我國公司控制權治理中現存問題指出
1.公司控制權交易市場缺乏有效監管
以“寶萬之爭”為代表的敵意收購案例的出現,一方面將我國公司市場控制權爭奪推向公眾視野,拉開了我國經濟發展的特殊時期公司大規模收購的序幕,同時,也暴露出我國公司控制權交易市場監管法規缺失,為適應新時期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中公司治理的需要,亟需加快公司外部治理機制立法出臺。
2.公司控制權市場治理發展滯后
與英美公司控制權市場發揮外部治理的重要作用相比,我國現有市場經濟中通過代理權競爭機制對公司的關聯人員產生約束的情形尚不具備,與此同時,國家控股的股權結構中“一股獨大”的情況較為普遍,中小股東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護,因此,借鑒英美外部治理模式中的“用腳投票”的代理權競爭機制,完善我國公司外部治理機制的時機尚不成熟。
二、公司外部治理模式國際比較分析
目前,由于各國公司所處歷史文化以及政治經濟環境存在差異,因此在公司治理模式的選擇上也有所不同。其中突出的公司治理模式代表是以德日為代表側重公司內部治理以及以英美為代表側重公司外部治理,通過分析借鑒兩者的治理模式的差異,為我國公司治理的進路選擇提供借鑒。
(一)英美公司外部治理模式的特點
英美公司治理模式的顯著特點是側重于公司外部治理。這一模式的選擇主要基于英美國家資本主義市場發展完善,市場交易中公司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為實現有效治理公司的目的,英美國家選擇通過外部經理人參與公司管理的外部治理,此種治理模式在英美盛行得益于其完善的資本市場,通過市場機制可以實現對參與公司治理的外部經理人有效約束和激勵。在市場競爭理論下,外部經理人的回報與公司績效直接相關,這就促使了外部的經理人恪守職責,高效責任的履行,通過提高公司業績,讓股東獲得回報,從而得到股東的充分肯定,只有這樣經理人才能實現相應的回報。通過這一機制的良性循環促使英美公司外部治理機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二)德日外部公司治理模式的特點
較之英美,德日公司側重于內部治理。這一治理模式的選擇源于德日國家政治層面都傾向于集權,受之影響兩國公司股權結構也表現出較為集中的特點,法人與銀行相互持股的現象較為常見。國家和公司的政權與股權集中的情形決定了德日兩國在公司控制權市場中惡意收購較為少見,因為較之英美公司股權分散的特征,德日公司惡意收購的代價顯著較高,且德日企業間交叉持股現象又較為普遍,當出現敵意收購時,關聯企業的聯合抵制將會進一步增加收購成本,因此,這也是德日公司控制權市場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
德日公司股權集中的特點決定了公司所有權與控制權緊密相連,德國企業治理的外部監督中,公司控制權市場的監督作用微弱,為提高公司控制權市場的交易效率,德國通過取消證券交易中資本增值稅的改革方式,改變大股東交叉控股的局面,有效提升了德國在國際市場的公司競爭力,發揮了公司控制權市場在公司外部治理的作用,有力促進了公司控制權市場的發展。與德國大股東和法人控股模式相比,日本公司股權結構是主銀行制,此種模式在公司外部治理曾對日本公司治理產生過重要影響,曾在日本公司外部經濟市場的變動使得銀行財務出現時,出現銀行拋售所持股票,卻引來大量外國投資者收購股權的情形,日本政府為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通過立法確立了以股票交換、股票轉移等新方式進行股票交易,避免外部收購的帶來的損失,但是,同時也應看到這一立法舉措對于日本公司控制權市場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三) 公司外部治理模式國際差異分析
1.兩種治理模式的優勢比較
通過以上兩種國際主要公司治理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到,英美國家完全的市場經濟模式決定其市場自由競爭的選擇,政府在公司外部治理中的干預較少,股權結構分散的特征也愈加明顯,英美公司在公司外部治理優勢在通過自由資本市場的調控,有利于資源的充分流動,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公司控制權市場的發展,特別有利于公司之間通過并購增強自身市場競爭力,實現快速發展。德日公司以內部治理為主的治理模式優勢在于股權相對集中保障了公司的穩定性,法人相互持股的股權結構有利于公司交易中節省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
2. 兩種治理模式的劣勢分析
英美外部治理模式存在的弊端在于股權的分散導致股東持股的份額較少,以致“搭便車”心理減弱了小股東對于公司外部治理模式選擇的監督,反之促進了英美國家在公司外部治理上選擇了“用腳投票”的機制實現對公司的外部治理。同時,英美公司外部治理模式的另一劣勢在于公司控制權的接管交替,對于原公司管理層的更換,不利于保持公司所有者與管理層的長期合作,影響著公司外部經理人有效管理公司的積極性。德日側重內部治理模式劣勢在于公司的股權缺乏流動,公司控制權市場交易效率低下,外部治理對于促進公司發展影響微弱,制約公司創新。
3. 兩種治理模式的趨同改進
美國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中,對于公司外部治理模式也進行了調整,擴大了參與公司經營的主體,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顯著上升,“用腳投票”的情形有所改觀,機構投資者在參與公司外部治理,監督公司管理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對公司控制權市場交易的治理,美國進行了有效的探索,為了防止在股東利益至上的外衣下敵意收購的肆意進行,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先后掀起了兩次反收購立法熱潮,最終確立了保障股東利益的同時,公司的相關者的利益也應在法律上得到保護,這一立法的確立,有效的減少了美國公司控制權交易市場敵意收購的泛濫。在這些措施之下,英美公司的外部治理模式進一步得到發展。德日后期對于這一治理機制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從日本機構投資者的逐漸增加到主銀行控股的規模減少的改革,我國應當加強機構投資者的培養,推動職業經理人的市場大發展,提高公司外部治理水平。
三、我國公司外部治理模式進路選擇
公司控制權市場在公司外部治理中發揮作用主要取決于外部資本市場的交易效率,特別是金融市場中股權收購及公司重組的影響。英美公司控制權市場的重要地位源于英美完善的資本市場與機構投資者作為市場交易及監督主體的存在,而我國目前機構投資者參與投資規模較小。因此,難以發揮公司控制權市場在公司外部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與英美公司外部治理模式相比,我國國家控股中“一股獨大”的現象普遍存在,這也是制約公司控制權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改變我國現有的公司控制權市場治理現狀,需要在借鑒國外先進公司外部治理經驗的基礎上,立足本土從以下三個方面改進:
(一)減少公司控制權市場的政府干預
國內現有的公司控制權交易市場中,在公司股權轉讓及收購方面,與英美相比有著其自身的特殊性,我國公司控制權市場監管機制不完善,決定了轉讓以及收購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政府的干預,此種情形的頻繁出現,影響著通過公司控制權市場實現公司治理的目的,阻礙了公司控制權市場中公司進行并購和股票轉讓的積極性,制約了我國公司控制權市場對公司管理層的有效監督。因此,健全公司控制權市場的法規體系,減少行政干預,對于促進我國公司控制權市場快速發展,發揮其在公司外部治理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二)健全機構投資者參與投資的股權結構
通過分析國外公司控制權市場的發展路徑可知,英美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量引入非金融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外部投資,從而成為公司主要股東,這為英美公司控制權市場在公司外部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礎。此后日本在進行公司外部治理的股權改革中也引入保險、信托、養老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參與投資、相互持股,在后期公司外部治理中,這些機構投資者在彌補個人股東外部監督能力的不足與修正個人股東外部監督方面“搭便車”現象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推動“一股獨大”股權結構改革
在我國國有股在公司股權結構中仍然占有相當大比例的現狀下,面對國有股“一股獨大”缺乏激勵的股權治理現狀,我國當前推行的股權分置改革為打破“一股獨大”提供了契機。在推進股權分置改革模式,破除“一股獨大”困境的同時,應當引導國有股東發揮外部大股東的角色,發揮公司治理的監督功能,提高公司控制權市場在公司外部治理中的作用,推動我國公司外部治理機制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星、薛宇.股權結構對公司外部治理的影響分析.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1).
[2]李俊江、李晗、盛冰樨.美國公司治理模式的特點及對我國企業改革的啟示.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6).
[3]張益暉、廖永威.公司外部治理機制研究——對我國激活公司外部治理機制的啟示.經濟與法.2009(3).
[4]羅建華.公司治理模式的國際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財會研究.2007(6).
[5]程艷.公司治理:內部制衡與外部約束之協調.學術期刊.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