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得益于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伴隨著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的衰退,金融危機與歐債危機下的人民幣始終保持堅挺的姿態,在實現區域化這一目標后,正積極邁向國際化。然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人民幣國際化尚存在很多法律問題,具體可劃分為國際化前、國際化中和國際化后三個階段,每階段問題各不相同。本文以國際化進程中的法律問題為研究主線,為人民幣國際化的盡早實現,建言獻策。
關鍵詞 人民幣 國際化 貨幣主權 結算 法律問題
作者簡介:湯學文,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法。
中圖分類號:D922.2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181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概述
如果說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中,中國以堅挺的人民幣政策展現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那么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下的中國,人民幣儼然成為了維護國際貨幣體系穩定和國際經濟發展的強大支柱。當前,蝴蝶效應下的全球早已不再是單獨的個體。金融危機沖擊下,其巨大的破壞力猶如一把達摩克里斯之劍,時刻懸掛在人們心頭,國際上呼吁制約美元霸權,構建全新、公平、合理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呼聲愈發強烈。
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政府強化貨幣主權,中國經濟發展突破美元霸權桎梏的有效措施,是邁向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然而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不斷推進,各種問題蜂擁而來,尤以法律問題最為突出。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究竟存在哪些法律問題,可以做出何種分類,其層次性如何?是中國貨幣管理者們無法回避必須直面的問題,更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去思考探究的問題。
二、人民幣國際化的實現條件
一國貨幣想要突破區域限制成為國際貨幣,有如下參照標準:一是貨幣發行規模及有效流通區域;二是發行國貨幣的綜合政策;三是發行國貨幣操作管理制度;四是發行國綜合國力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國際貨幣定義為:在國際貿易匯兌中占較大比重,并能夠擔負起計價核算與貨幣儲備等基本職能的一國現行流通貨幣。
綜合看來,人民幣國際化應當達到如下相關因素:一是能夠在國際貿易中無需兌換的直接流通;二是穩健的貨幣政策與堅挺的幣值;三是貨幣國在國際貿易占較大比重。
三、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進程
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主要進程請見下表:
四、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法律問題
為了更好的探討人民幣國際化的法律問題,可將國際化進程中的人民幣法律問題分為三個階段:國際化前、國際化中和國際化后的法律問題。下文重點針對三個階段展現出來的有關法律問題進行歸納探析。
(一)人民幣國際化前相關問題
人民幣國際化實質就是作為一種泛全球化的通用貨幣,人民幣能夠實現自由匯兌延伸。人民幣國際化前這一階段,資本項目管理制度作為貨幣操控手段,是推行人民幣國際化的制度基礎。如果說資本項目管理制度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制度基礎,那么匯率制度問題則是順利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良方。 然而現階段,這兩項制度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各種問題:
1.資本項目管理制度與人民幣對外發展匹配度不足
主權貨幣國際化的實現,國際市場是試金石。能否為國際市場接受實現自由流通匯兌,不僅是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步,更是中國作為貨幣宗主國,自身經濟軟實力的體現。然而一切高度的實現,都無法脫離現有的基礎制度支撐,以當前國際市場各類主體接受的基本條件和資格來看,我國的資本項目管理制度,對內規制有余,對外則顯得多少力不從心。
在各國財經媒體的高歌吹捧下,盡管2016年人民幣就被納入SDR計值貨幣籃子,然而僅限于紙面上的實力,其實質意義并不大。須知SDR僅是IMF會員國的一種基礎資產記賬單位,遠非直接用于國際結算支付的通用幣種。即便會員國試圖使用SDR,仍需將SDR再打包換算成貨幣國自身貨幣籃子中的流通貨幣,而后才能具備大區域范圍內的自由流通。然而縱觀現階段人民幣的使用情況,自由流通率尚且不足,更遑論與之后續配套的資本項目管理制度了。所以即便進入SDR貨幣籃子,價值卻不大。
此外,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實現自由兌換和流通使用僅是基礎性要求,更進一步的降低匯兌流通成本才是國際化的關鍵。誠如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推崇那般:國際貨幣的誕生,必然是該通用貨幣,在流通使用過程中,能夠實現趨于為零的損耗成本 。所以貨幣匯兌流通成本越低,國際化就越容易實現。反觀現階段人民幣依舊居高不下的持有交易成本,不僅在美元等傳統貨幣低匯兌成本的傳統統治下毫無優勢可言,一意孤行的資本項目管理制度,也是實現國際化的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有鑒于此,必須大力革新我國貨幣資本項目管理制度,提升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自身貨幣話語權的實現。
2.匯率制度問題與人民幣國際化不適應
作為國際貨幣的基礎要求,就是能夠強有力的擔負起價值尺度機能,成為穩定各國貨幣存儲和架構世界貨幣匯率定值標準的核心標尺。然而現下尚需參考美元來衡量自身貨幣價值的人民幣,如何能說服其他使用國摒棄通用的美元,選擇人民幣呢?匯率問題無法解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必然受阻。
外匯市場作為市場的表征之一,有其自身的調整屬性,過分的管理干預與放任自流式的任意發展,均不利于均衡匯率的自發形成。匯率均衡化是當前乃至今后貨幣國際化對應資本項目開放的必然前提。即便我國正嘗試實行開放的資本項目管理制度,但假使偏離均衡水平的匯率拖帶下,資本項目的進一步開放反而會引發惡果,誘發國際游資的大漲大落,進出不受規制,波及我國宏觀經濟的穩定發展。對此,我國必須實現靈活的匯率操控,著眼于市場供求關系,敢于應對風險波動的沖擊,那么便會迎來跨境資金流動調節器一般的匯率價值回饋。從而實現對外緩解經濟沖擊,對內維護資本項目開放條件,促進經濟平穩運行。因此,想要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必須直面當前匯率制度問題。
3.國內金融市場與人民幣國際化不相符
人民幣想要實現國際化,最為堅實的基礎就是發達的國內金融市場。貨幣所屬國如果金融市場不發達,在巨額跨境資本流動的不斷沖擊下,貨幣國金融根基必然搖搖欲墜,不僅波及貨幣政策的持續穩定性,想要實現國際化也是天方夜譚。 所以人民幣國際化必須直面國內不算發達的金融市場。進一步解析金融市場的限制,可以劃分為:市場內部結構限制、外部經營行為限制和監督管理限制。與之對應,在實現國際化的進程中,作為配套的金融市場,就需取消妨礙市場效率的內部結構限制和外部經營行為限制。
現階段,盡管早已步入市場經濟,強調市場這一“無形的手”,但仍有大量弊病在影響著內部市場結構限制與經營行為限制的取消。具體包括我國境內外金融業準入規制、混業經營模式的立法限制、國債流通的限制性規定 以及金融產品冗長繁雜審批操作等等。想要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對應的國內金融市場,我們必須取消妨礙市場效率的限制。
(二)人民幣國際化中相關問題
不同于國際化前的法律問題,人民幣國際化中的法律問題不解決,就會付出很大代價。
1. 貨幣清算體系與債務糾紛規則的構建迫在眉睫
其實人民幣國際化中的法律問題并不復雜,主要有以下幾點:清算匯兌問題、債務糾紛解決機制和風險防控手段等。當前,我國人民幣國際化的基本策略是借助于清算匯兌方式,通過國際貨幣代理行機制,加之資金劃撥機制,進而實現操控跨境貿易的結算流通和承接轉換。然而現階段的貨幣清算體系尚不完善,盡管人民幣還沒有實現國際化,但相關制度的構建必須先于國際化實現之前著手展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人民幣國際化的順利進行。
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必然會在國際間流通使用,進行交易與往來。但凡涉及貿易,必然會存在糾紛。糾紛的發生會源于許多小的事件與沖突。然而,如糾紛雙方之間債權債務因以人民幣計價、支付而引發沖突,則是最為基礎的弊病之一。但是這一弊病并非糾紛雙方問題,而是自身債務糾紛規則不健全的所帶來的。那么如何構建起行之有效的人民幣國際貨幣債務糾紛規則,進而有力的解決貨幣匯兌糾紛,不僅是國際貨幣市場對中國經濟操控著的考驗,更是對人民幣調控操縱力的考驗。
2.人民幣國際化的風險防范機制亟待建設
正如當年中國“入世”之處的爭論一樣,在利弊交匯的全球經濟化浪潮下,中國經濟發展必然是在風險中求發展。人民幣國際化會帶來巨大財富,也蘊含著巨大風險。所以必須始終將風險防控貫穿于人民幣國際化建設的始終。
保羅·克魯格曼針對貨幣政策的風險,提出了極富考究價值的三元悖論原理,他認為一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與資本項目的開放性是相互矛盾,無法并存的,理論上,三個因素最大保有量僅能同時達到兩個。經濟體如果試圖采用開放的資本項目,則會面臨在放棄獨立的貨幣政策和放棄匯率穩定二者之間的抉擇。香港為了匯率穩定,放棄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新加坡則放棄了穩定的匯率,得以保有獨立的貨幣政策。由此可見,貨幣政策并非理論上的學說,而是基于現實的論證。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同樣逃不開這一法則。人民幣國際化的實現,不僅需要開放的資本項目管理制度還要求浮動匯率制度的有效實行。而這必然為我國匯率操控帶來巨大風險隱患,同時宏觀經濟管理也將遭受巨大沖擊,屆時我國整個貨幣體系都將遭受沖擊。因此,必須直面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巨大風險隱患。
(三)人民幣國際化后相關問題
人民幣國際化后同樣將面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1.人民幣操作漏洞誘發不當貨幣行為
人民幣自身的操作漏洞,也是引發不當貨幣行為的原因之一。國際化后,人民幣即便不斷自身法規政策,仍然無法無一遺漏的面對各國貨幣政策,自身的操作漏洞,導致其他國家得以借匯率操縱和匯率低估等不當貨幣行為,實現貿易利益轉化,從而損害我國利益,這一問題將是國際化后人民幣面臨的主要問題。
如果說人民幣國際化前,我國能采取同樣的方法“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那么人民幣國際化后,出于責任和標尺角度考量,針對不當貨幣行為操作條件,我們反而失去了還施彼身的反制方法。
2.不當貨幣行為概述
在國際貨幣的發展史上,他國對國際貨幣國主要借助匯率操縱和匯率偏差實現不當貨幣行為,實現自身貨幣匯兌利益。
以《IMF協定》I、《對會員國政策雙邊監督的決議》和《雙邊和多邊監督的決議》等政策為基準,可以窺測到,匯率操縱本質是指IMF會員國實施的,致力于通過影響匯率水平,謀求匯率低估偏差,來攫取自身凈出口量增大的行為。 而匯率偏差指貨幣國匯率偏離貨幣合理水平,無法有效反映貨幣客觀價值的現象。
匯率偏差和匯率操縱的核心區別在于,匯率偏差無需匯率操縱的影響匯率這一行為基礎要件,從貨幣學角度來闡述,即無需具備借助影響國際收支有效操控或謀求較之其他會員國公平競爭之外的差異優勢,僅需探尋偏差所在,進而認定存在匯率偏差的行為。 國際宗主國之外的國家之所以試圖從事不當貨幣行為,根本目的就在于謀求不當的貿易利潤,掙取出口額的同時進而削減進口額。
不當的貨幣行為下,不當貨幣行為國出口的商品必然在國際市場借助外幣的外衣,以低廉的價格呈現在世人面前,極易獲取不正當的出口競爭優勢,人為的抬高進口外國產品本幣價格的同時,降低他國在進口市場上的競爭力。此長彼消,長期以往,不當貨幣行為必然能夠產生具有不當競爭優勢的貿易效果。
在我國的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后,必須密切關注不當貨幣行為可能帶來和誘發的各種問題,完善自身法律法規政策的同時,不斷謀求發展,推陳出新,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有序發展和平穩運行。
五、結語
得益于經濟的騰飛,人民幣已經得到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與此同時,美元貨幣體系的萎靡與IMF 改革更是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人民幣也逐漸突破區域化,向著國際化邁進。但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實現國際化這一道路的崎嶇性,以及將要面臨的諸多法律風險。更要不斷善外匯管理和金融監管法律制度、健全離岸金融市場法律制度,充分發揮離岸金融市場的作用,積極參與地區和國際的貨幣合作,簽訂雙邊和多邊的貨幣協定,擴大人民幣的流通范圍并加快其進程。相信在法律風險錘煉下的人民幣,能夠以更加自信的姿態,邁向國際化。
注釋: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and Outlook for Asian Currency Collaboration,The Journal ofFinance,2003.58.
韓龍.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法律障礙透視.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
See Paul R. Krugman, Vehicle Currencies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NBER Working Papers 0333,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1979.24.
See Takatoshi It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MB: Opportunities and Pitfalls,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November 2011.12.
在我國,債券市場和衍生品市場是分割的。金融債券的發行由人民銀行把關,非金融企業債券由發改委、證監會分別管轄。在交易層面,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平行運行。與此類似的是,金融衍生品審批隸屬于中國人民銀行和證監會兩個部門,交易的場所分別是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
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2013年1月發布的《儲蓄國債(電子式)管理辦法》第2條就明確規定該國債不可流通。
See IMF, Modernizing the Legal Framework for Surveillance― An Integrated Surveillance Decision, Annex, June 26, 2012.26.
韓龍.匯率偏差并不構成法律上的出口補貼.河北法學.2013(1).
參考文獻:
[1]李稻葵.人民幣國際化道路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2]張明.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的沖擊與應對.中國金融.2012(19).
[3]楊小軍.當前國際貨幣體系新特征與人民幣國際化.上海金融.2008(11).
[4]于中琴.試論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必要條件.當代經濟研究.2012(11).
[5]韓龍.美元崛起歷程及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啟示.國際金融研究.2012(10).
[6]張明.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的沖擊與應對.中國金融.2012(19).
[7]李小加.關于人民幣國際化的六個問題.財經網.2010-09-22 .
[8]Time to loosen the criteria for joining the euro.Financial Times,200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