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2年12月4日,習近平同志在紀念憲法公布實施30周年大會上講話中講到一些公職人員濫用職權、失職瀆職、執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嚴重損害國家法制權威的問題仍然存在。之所以講到這些現象,乃是因為法官隊伍是黨和國家干部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官的道德建設不僅僅是法院系統內部的問題,更多涉及到我國法治建設的進程、國家長治久安的問題。然而我國法官道德建設研究尚不能適應當前形式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所以,法官道德建設研究就顯得格外有必要。
關鍵詞 法治中國 法官 職業道德 建設
作者簡介:范茜,中共邵陽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法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D92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198
一、我國法官道德建設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法官道德建設在前期取得了一些成就毋容置疑,但是老百姓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與司法能力不足這對矛盾是客觀存在的。一方面在法官道德建設的潮流下,我國絕大多數法官能夠牢記使命、忠誠履行本職工作,為化解群眾矛盾,維護社會安定起到作用。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認識到,在法院隊伍系統中尚存在一些問題,如知法犯法、徇私枉法等等現象的存在。慨括起來可以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法官隊伍素質有待提高
司法人員整體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政治素質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準則》第34條規定:“法官應當加強修養,具有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和良好的品行、忠實地執行憲法和法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但是實際上少數法官無視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作奸犯科、為虎傅翼、助紂為虐,在審判中出現一些消極腐敗現象,立場不堅定等。二是學歷和業務水平不高。根據修訂后的《法官法》第九條,任職法官的最低學歷應該在本科學歷。但是沒有明確本科學歷是法學學歷。所以我們既可以認為此規定最低本科學歷為法學學歷,還可以打個擦邊去認為此最低學歷只要是本科學歷即可而非一定要法學學歷,一切本科學歷都適用。事實也是如此,十五年前,北京大學法學院著名法學教授賀方衛撰寫了一篇《復轉軍人進法院》的文章,首次倡導法院專業化。時至今日,有數據表明,我國目前19萬名法官中,約有9.3萬法官第一學歷在高中或高中以下,擁有全日制法學本科及以上的法官有3.8萬,擁有專科學歷的法官人數是5.9萬。
(二)司法腐敗一定程度存在
廣義上的司法腐敗是指公檢法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反黨紀黨規,利用職權謀取私利,損害正常司法機能的現象。在司法系統,腐敗一定程度存在。概括起來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徇私舞弊、貪贓枉法,2104年3月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坦言指出“少數干警官僚主義和特權思想嚴重,司法行為不規范,不文明,對當事人冷硬橫推,吃拿卡要,有的甚至徇私舞弊,貪贓枉法。” 二是以權謀私。少數司法人員利用法律賦予的權利,“吃了被告吃原告”,有好處的案件一擁而上,沒好處的案件置之不理。三是“辦人情案”,處理司法案件的時候,看人情,看關系。喪失立場,道德淪喪。四是司法腐敗導致職務犯罪的人數與日俱增。
(三)司法不公引發社會不滿
習近平同志說,當前,司法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問題十分突出,一些司法人員作風不正、辦案不廉,辦金錢案、關系案、人情案,“吃了原告吃被告”,等等。在實踐中,司法不公依然存在,首先,表現在相互推卸責任,導致立案拖延。我國的刑事訴訟法規定,公訴案件分別由公檢機關管轄。但是實際操作上,由于一些案件在立案之處就很難界定其性質,所以,公安局和檢察院就相互踢皮球,相互推卸責任,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導致一些案件無法進入訴訟程序。還有一些案件涉及到當事人的利益,涉及到相關財產的保護,由于公檢機關的相互推卸,直接影響到打擊犯罪力度,引發社會不滿, 影響老百姓群眾對司法的信任。 其次,司法不公還表現在混淆案件性質,把普通的經濟糾紛當成經濟犯罪來立案,有些經濟糾紛的當事人,為了加大索債力度,往往利用司法權利給債務人施加壓力,隨之公安機關插手經濟糾紛,使得一部分本不該進入刑事訴訟的案件進入刑事訴訟。這種行為相比之下具有更大的危害性,更加容易引起社會不滿,喪失法律威信。
(四)司法效率難以有效保障
司法效率是指在既定資源(法院及其硬件設備、法官和書記員數量等)條件下,司法產出即判決案件數量的最大化 。最高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第三個五年改革綱要》(2009-2013)中明確要求,人民法院要不斷探索節約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但是,近年來,“案多人少”已經成為困擾我國法院的一個大癥結。一方面司法需求增大,隨著老百姓的法治意識的增強,一旦有問題,老百姓會尋求法律幫助。但是現實是我國現在的訴訟與非訴訟的銜接機制、立案調解等尚未協調,是造成司法效率低下的根本癥結。其次司法供給不足,包括直接的和間接的增加,如通過法院經費保障體制改革增加投入,通過科技手段節省法院的人力資源,通過司法資源的合理配置增加審判資源的投入,等等都存在問題,資源不足,司法效率難以保障。
(五)司法倫理道德相對缺失
司法倫理就是社會對法律人在法律適用過程中的行為具有應然意義上的規范和法律人內心價值追求的自在規范。 我國的司法工作對于協調各種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及社會沖突、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大量事實證明,法官的整體素質是好的,是值得老百姓信賴的。但是,也不可否認在這個隊伍中,一部分司法人員的司法倫理有待加強。
一方面,法官作為司法倫理的主角,應該具有抵御金錢和人情誘惑的素養,應該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不徇私舞弊、不貪贓枉法。然而,在物欲橫流的社會氛圍中,司法人員在辦案過程中,時有不秉公執法、道德缺失現象的發生,產后的后果就是老百姓對法院敬而遠之,寧可選擇上訪甚至更為暴力的行為來宣泄自己心里的不滿。
另一方面,司法倫理道德作為社會規范的一種,其缺失主要表現為社會監督體系的不完善。各職能部門的監督權配置不清晰,權利重復甚至各部門之間的監督權竟然是相互矛盾的。一般來說,一些小案件不透明不公開,司法人員的倫理道德是無人關注的也是無從關注,但是,一旦有大案要案。司法人員的倫理道德就置于桌面上引起大家的關注了。如2013年8月網上曝光的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4名法官集體嫖娼案。中國首席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全國法院加強紀律作風建設電視電話會議上談“上海法官嫖娼案”,稱該事件是法院的恥辱。
二、對我國法官道德建設存在的問題的原因分析
綜合起來,我國法官道德建設存在的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帶來的負面影響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實行改革開放。發展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從而得到全面的開發與拓展。這一舉措,打開了對外開放的大門,除舊推新,帶來了新的空氣,但同樣“蒼蠅”、“蚊子”跟隨而來。對于這現象,鄧小平同志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在他看來,“我們的經濟改革,概括一點說,就是對內搞活,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是活了社會主義,沒有傷害社會主義的本質。” 雖然帶來了一些雜質,但只要不放松,用法律和教育兩個手段來加以制約,就不會出問題。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之下,少數法官的思想經不起考驗,出現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的思想,處處講排場,時刻比闊氣。在大環境中迷失自我,成為金錢、權利、情欲的俘虜。
(二)法官道德約束機制的不連貫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注重道德修養,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行為規范的總和。我國的法治之路,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開始的,我國的法治建設尚處在初級階段,雖然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發布了關于法官道德建設的相關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準則》,但是經過時間的檢測,法官道德基本準則因線條粗獷,對于一些細小矛盾尚沒涉及,所以給一部分想鉆空子的法官留下了縫隙。其次,法官具有自由裁量權,若是法官道德素質高尚,能夠自覺以道德約束自己,能夠忠于法律,用法律來解決問題,案件就能圓滿解決,當事人的合法利益也就能得以維護、反之,若是濫用自由裁量權,就有可能以權謀私,攫取私利,變成了損害當事人的合法利益。最后,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體系對于法官違反道德規范之后如何處罰尚沒有明確規定。正是如此,法官違反道德規范存在一種僥幸心理,就是即便出了問題上面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三)法院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根據2013年全國法院隊伍建設工作會議的統計,我國法院人數已經達到了19.6萬人,占全國法院總人數的58%。但是如前文所描述的一樣,由于歷史原因,我國法院系統尤其是基層法院系統進人不規范,實際上有一大批法官是沒有經過系統專業的法學教育的,他們多數是從軍隊專業或者從地方招進來曾從事相關職業的工作者。而這批工作者中中老年人居多。雖然他們在日積月累的工作中積累了大量的豐富的工作經驗,也具有了相當高標準的業務水平,但是就是因為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的學習,沒有培養出法官處理案件應該具有的法律思維,所以很難避免在開庭中犯一些道德性的錯誤。二是自從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頒布后,這部法律講法院系統也納入了公務員體系,司法人員按照公務員的編制和級別進行管理而且很多方面還要受制于某些行政機關。如此舉措,導致一部分適合呆在法官崗位上的優秀的法官或者因為待遇問題或者因為管理問題紛紛辭去公職下海經商。而另一部分并不適合呆在法官崗位上的法官卻因為出口不暢,只能留在這個崗位上,干多干少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缺少激勵機制。如此一來,比對明顯,導致了一部分法官道德意志的滑坡。
(四)地方政策的傾斜對法官道德建設的消極影響
長久以來,我國已經形成了“重人情”、“重親情”的一條傳統關系鏈,也被有些學者認為我國現在是傳統的“熟人社會”。這就意味著一旦有案件發生,就會產生一系列有意思的鏈接。當事人往往通過千絲萬縷的關系干擾法官的正常思維,影響司法公正。從而踐踏法官道德底限。其次,在法院系統中尤其是一些地方基層法院片面追求審判率,重業務輕道德建設,以一年內法官判了多少宗案件為你績效考核指標。有些法官基于考核壓力,放棄道德準則屢見不鮮。根據相關部門統計,我國現在的行政訴訟已經跌到了谷底。勝訴率只有10%-20%。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地方保護主義的傾斜、地方保護主義即是司法腐敗的表現,同時也可以視之為司法腐敗的原因。
(五)司法考試重業務輕道德建設的缺陷
1995年在《法官法》和《檢察官法》實施之前,法官檢察官是不需要經過任何考試的,法院院長可以隨意任命助理審判員 ,如山西絳縣“三盲”法官姚曉紅,原本是該縣供銷社的職工,調至法院開車后官升至法院辦公室副主任,十年之后被提拔為法院副院長。經審判該“三盲”院長任職期間貪污受賄,法官道德蕩然無存。《法官法》和《檢察官法》實施以后,任命法官必須經過考試。從1995年到2000年之間,這一考試都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分別組織執行。2002年,國家實行統一的司法考試,需要任命的法官必須經過司法考試。這一舉措,毫無疑問將一部分“三盲”擋在了門外,但是,我們從司法考試的題型和分值來看,雖然此考試也涉及到了法官的職業道德,但是只在第一卷中占很少的分值,根據筆者的統計,歷年來的司法考試都不超過10分,這相對360分的總分來說,是微乎其微了。
注釋:
數據來源:高魁的博客《中國法官學歷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c43ad 30100dumt.html.
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七 主動接受監督,不斷改進工作).
劉煉軍.司法效率的性質.浙江社會科學.2011(11).67-74.
王靜文.試論社會主義法治背景下司法倫理建設問題研究.法制與社會.2014,4(中).281-282.
周強談上海法官嫖娼案:是法院恥辱.中國新聞周刊[2015-02-03].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