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未成年人犯罪屢次成為社會熱點。對未成年人犯罪應當以教育、感化和挽救為主。通過對未成年人犯罪的調研,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農村居民比重較大、受教育程度較低、團伙性犯罪趨勢等犯罪特征明顯,凸顯了法制教育缺失、自我管理能力較差、監管責任履行失位等原因,本文認為應當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強化學校教育管理責任,提升家庭教育培養能力,不斷完善社會聯動的監督管理機制。
關鍵詞 未成年人 犯罪 思想道德教育
作者簡介:劉夢冉,山東省臨沂市第一中學。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202
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系社會發展和民族復興。近年來,青少年特別是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報道越來越多,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一個隱患。未成年人犯罪有其自身特點,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對其犯罪行為不能僅僅嚴厲打擊。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頒布以來,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成為法律的宗旨和社會的責任。筆者在XX市XX區人民檢察院對未成年人犯罪情況進行實證調研,分析犯罪特征,透析原因并尋找對策,努力為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滋生和蔓延提供參考。
一、未成年人犯罪基本情況
(一)年齡狀況
圖1: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年齡分布圖
本次調研收集自2014年至2017年3月份的數據,XX區檢察院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66件。在調研中發現,未成年犯罪主體以男性為主,占總數的93%,男性未成年人犯罪占絕大多數。根據統計的數據顯示,未成年犯罪群體年齡主要集中在17歲年齡段,其次是16歲年齡段,個別未成年人年齡在14歲和15歲年齡段。
(二)涉案罪名
圖2:未成年人涉及案件類型
主要涉案罪名集中在侵犯財產權利和人身權利犯罪,包括搶劫罪11件、盜竊罪13件、故意傷害罪4件、強奸罪7件以及尋釁滋事罪涉案20件。主要罪名以尋釁滋事罪和盜竊、搶劫罪為主,其中尋釁滋事罪占36.4%,盜竊罪占23.6%,搶劫罪占20%,強奸罪占12.7%,故意傷害罪占7.3%。
(三)職業分布情況
圖3:未成年人職業分布情況表
犯罪主體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其中初中文化程度人數占比重較大,達到66.7%,并且大多數為非在校生,占總數的93%。職業以農民、農民工和無業人員為主。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
(一)呈現群體性、團伙性犯罪趨勢
未成年犯罪多采用共同犯罪形式,采用群體毆斗、群體站場造勢等形式實施犯罪行為。未成年人犯罪群體性、團伙性犯罪趨勢明顯,區別個體犯罪的特征,此類案件中,共同犯罪未成年人大都具有相同的年齡,相似的成長環境,共同的心理特質,因而具有極大的趨同性和認同感,極易形成結伙之勢,進行共同犯罪。如潘某某和馬某搶劫一案中,二人合伙將被害人王某騙至偏僻地點,用暴力手段搶劫王某財物。再如,孫某某、杜某某、趙某和王某在學校結成小幫派,王某在校外被苗某毆打,孫某某等人伺機報復。某日,孫某某被人告知苗某出現在某KTV,孫某某召集杜某某、趙某和王某等人趕到KTV,在樓下廣場尋找苗某,苗某通知同學、朋友前來幫忙。孫某某等人追打苗某等人,將苗某、黃某某等人毆打至輕傷、輕微傷。
(二)受教育程度較低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文化程度為小學學歷和初中學歷的占91%,高中以上學歷占9%。大多數未成年人犯罪時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僅為小學或者初中,文化水平和認知能力較低,對事物認識能力有限,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沒有清醒認識,對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認識不足,作出犯罪行為時,沒有認識到已經觸犯刑法。例如,馬某某強奸案中,馬某某與被害人張某某系男女朋友關系,張某某未滿十四周歲,系幼女,馬某某與其發生關系,構成強奸罪。
(三)農村居民比重大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職業為農民、農民工的占較大比例,大多因為家庭原因早早輟學,步入社會。這些未成年人既未達到法定民事主體資格的年齡,又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受教育程度偏低,經濟收入的落差與對未來的迷茫引發其心理的不平衡感和挫折感,容易意氣用事,成為走上犯罪道路的誘因。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對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不足
我國基礎教育長期以來過于重視文化課教育,忽視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學校教育以應試教育為主,填鴨式、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使不少學生喪失學習興趣。一切唯考試成績論優秀與否的排名方式,不斷挫傷成績交差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教師因升學率的壓力,一味強調學習成績,忽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情感關愛,使部分學生對上學失去興趣,甚至視為畏途。學校教育管理存在漏洞,普遍缺乏法制宣傳教育,對學生的心理輔導不到位,沒有開展防范暴力犯罪的教育,對學生違法犯罪認識不足,對法律缺乏基本的認知。導致部分學生主動或者被動輟學,過早步入社會,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危人群。
(二)互聯網對未成年人的不良影響
互聯網是把雙刃劍,互聯網的發展為社會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很多問題,未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成長不成熟階段更容易受到影響。網絡上充斥著各種暴力、色情信息,未成年人自制能力較差,出于好奇心理,不能自覺抵制這些信息影響。同時,各種網絡游戲使青少年沉迷其中,荒廢了學業。例如,魏某某和曾某某搶劫案中,兩人為獲得上網的費用,在網吧外搶劫徐某某財物,走上犯罪道路。
(三)未成年人自我管理能力較差
未成年人正處于青春發育期,其心理處于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心理的社會性方面還不夠成熟,看待問題偏激、不理智,缺乏正確的是非觀念,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多數處于叛逆期,性格沖動,做事不考慮后果,遇到糾紛或者外物刺激容易激動,做出不合理的過激反應。同時,受一些報刊、書籍和網絡上各種不良信息的影響,難以抵擋誘惑,易被同伴教唆和慫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旦交友不慎,在沒有正確的明辨是非能力的情況下,與社會不良青年混跡一起,極易沾染混跡網吧、KTV、賭博等惡行,在初次違規行為未及時得到及時糾正和遏制時,僥幸心理促使其多次嘗試,逐漸走上犯罪道路。
(四)父母監管責任的履行缺位
家庭是未成年人接觸社會的媒介,家庭教育直接影響著未成年人性格的養成和個人品德的形成,對未成年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很多家庭存在父母離異、死亡或常年外出打工等結構不健全、情感缺失的情況。很多未成年人在缺少父愛或者母愛的環境下成長,造成內心的扭曲和心理失衡,孤獨、自卑、焦慮、失望等負面情緒始終困擾著這些孩子,在外界不良因素的誘惑下,導致誤入歧途。
四、未成年人犯罪預防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在校園內加強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傳授未成年人防范暴力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的基本技能,通過廣泛宣傳,讓未成年人了解一旦出現違法行為或自身權益受到侵害的救濟途徑。通過樹先評優樹立先進模范典型,引導未成年人形成積極向上、健康陽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理念。通過制作標語、召開表彰大會等方式,重點宣傳先進事跡,傳播校園正能量和正確的生活行為準則。通過道德知識的普及和教育,通過真實事例的號召和引導,來幫助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在校園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形成反對暴力、提倡文明的良好氛圍,提高未成年人的道德修養,規范未成年人的自身行為。
(二)強化學校教育管理責任
建立對學生多元化評價體系,改變以成績論成敗的評價標準,全面落實素質教育,注重“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并因材施教,增強教育的感染力,形成互相幫助、樂于助人的良好校園文化。設立校園青少年心理咨詢中心,及時對存在問題的學生開展心理診療,糾正思想偏差和心理失衡,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開展疏導和矯正,使出現錯誤行為的學生重新回歸正軌,從源頭上教育挽救問題學生。加強校園違法行為預防工作,建立配套的安全保障機制,強化對校園暴力行為的糾查,加強校園安保基礎設施建設和措施完善,及時發現發生在校園中的不安因素,消除安全隱患。對學生做好普法宣傳教育,普法教育應當將安全教育放在首位,通過案例幫助未成年人學會識別校園暴力犯罪、學會排除危險,并掌握最基本的自我保護方法,讓學生建立起守法意識的同時,形成自我維權意識。
(三)提升家庭教育培養能力
法律規定父母對子女負有撫養和教育的職責,大多數犯罪嫌疑人家長身上,或多或少存在教育不當、知識不足、方法錯誤等問題。父母在未成年人的成長過程中不僅需要給予其精神和物質支持,還需要根據子女的自身發展情況給予一定的教育和引導。家長自身應當加強學習,掌握正確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不能過分溺愛子女,讓子女養成好吃懶做、好逸惡勞的壞習慣。對出現問題或在叛逆期的子女,不能強行打罵,應當注意教育方法,否則物極必反,容易讓子女心理更加失衡,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甚至誤入歧途,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當多組織知識講座,向家長傳授未成年人心理學知識,正確引導家長加強對孩子的培養、教育,幫助家長掌握相關知識,提升家長與子女的溝通能力和溝通技巧。家長要與學校密切溝通和交流,相互密切配合,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反饋信息,加強對問題學生的教育管理。
(四)完善社會聯動的管理監督機制
充分的發揮婦聯、共青團、少先隊及相關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對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孤兒等未成年人群體給予充分的關心和照顧,推進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工作體系的構建。同時,對犯罪未成年人再預防為工作的重點,兼顧高危未成年人的犯罪預防。加強對于文化市場的監管和整治力度,對黃、賭、毒內容的各種音像制品嚴格打擊,對非法經營的網吧從嚴整治,肅清社會環境中的不良因素。加大對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打擊力度,尤其是加大對教唆、引誘、脅迫、組織未成年人犯罪的“幕后黑手”的打擊,深挖利用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年犯。充分利用社區的服務功能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積極的開展各種社區文化活動,建立各種未成年人的興趣小組,引導未成年人形成良好有益的興趣愛好,通過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不斷地影響和熏陶未成年人,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