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國家建設發展的不斷推進,我國進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改革。這樣的改革不僅促進了國家發展,而且改善了人們的生產方式,為國家建設推進做出了積極貢獻。俄羅斯在早些年蘇聯還沒有解體的同時,它就已經進行相應的土地改革。身為世界土地占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促進土地改革政策的發展,是它促進國家建設的基本內容。隨著俄羅斯土地改革發展的逐漸推進,相應的法制建設逐漸壯大,出臺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僅為國家的土地改革事業和農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而且在國家經濟發展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 俄羅斯 土地改革 法制建設
作者簡介:李慧,黑龍江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75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205
俄羅斯在接受歷史洗禮和世界格局變動的過程中,飽受戰爭折磨與掠奪。在前蘇聯建設時期,國家發展相對落后,處于農業生產遲緩,政治經濟孤立的狀態。為了促進后期俄羅斯國家的發展進步,俄國不得不針對自身優勢特色進行政治改革。俄羅斯國家領土占地面積為世界第一,作為一個地大物博的發展中國家,利用好土地優勢,加強相應的農業種植和養殖畜牧就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俄羅斯實行土地改革政策勢不可擋。
一、蘇聯時期的土地改革
前蘇聯時期建設過程中,亞歷山大廢除了不平等制度——奴隸制,使得俄羅斯的人民獲得了身心的解放。這樣的制度改革沒有改變奴隸制帶來的根本困境。俄羅斯人民依然要每天在耕種土地的過程中為土地主交付贖金,使得土地被大量個人所占有,或是歸村社所有。這樣的情況依然不利于國家的發展。于是俄羅斯進行了土地改革,一部分農民退出了村社,獨立擁有土地,還有一部分村民在村社中分得土地,獨立耕種。這樣的改革促進了俄羅斯農業耕種產值的增長,使它成為世界上一大糧食出口國。不久后的俄羅斯實行了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等,實行土地國有制,進行集體使用是集體生產,在禁止土地買賣的情況下推進了國家的建設。
隨后蘇聯解體,俄羅斯擴大發展建設范圍,再一次進行土地改革。這一過程先是效仿中國改革制度,后又轉向西方土地私有化,并頒布了相關的土地原則,促進了土地改革法的建立,再夠頒布的農戶農場經濟法中廢除了國家對土地專有 政策。時隔一年后,俄國頒布了《俄羅斯聯邦土地法典》,促進了土地改革制度的發展,確立了國家所有制,集體股份所有制,并存土地所有制等,告別了俄國土地無償使用的歷史。
二、葉利欽執政時期的土地改革
(一)1991-1992年改革
隨著葉利欽登上俄國政府舞臺的同時,俄國的經濟社會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發展。1991年,蘇聯頒布了私有化法,促進了企業私有化變革的發生,使得土地稅收納進行了實際的操作階段。葉利欽是俄羅斯的首屆總統,他在上任后頒布了土地改革緊急措施命令, 促進農場集體制改革進程的發展,要求國營農場進行強制改組,促進私人農場的出現。大規模的土地改革是在1992開始的,將國家所有的農場和農莊無償的分配給個人,使每一個成年人,無論在農場和農莊中以什么身份進行工作的人們,都能獲得相應的土地份額。這樣的土地分配制度促進了“聯合份額所有權”類別的出現。
隨著這樣改革的實行,人們在進行土地經營的過程中,感受不到自己對土地所有其權的執有,使得相應的土地要素難以在民眾之間進行流通,不能提高對土地使用權的認識,自然就不能將土地作抵押,促進貸款生產模式的推進。針對這樣實施情況,國家在1992年制定了土地使用付費法等相關內容的法律,要求對國家土地占有行使權的任何人都需要繳納一定費用的租金,對土地私有化進行了明確的付費規定。這在一定程度上放寬了國家對土地流轉的限制,規定持有土地份額的人不僅可以將土地轉讓給國家,也可以轉讓給個人。在1992年的十二月,俄國政府確認用于個人經營的相關副業占有土地可以進行自由買賣,卻不能改變它的自身用途,并給出了相應的時間限制。但是這樣的時間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國家土地流轉量,使得政府不得不又取消了時間限制。但是這樣土地改革政策在實施的過程中,依然存在土地流轉分歧,導致土地使用者的土地所有權遭到削弱,難以為所有者帶來全面的經濟利益,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家發展建設的推進。
(二)1993-1999的改革
由于俄國在上一階段的土地改革存在眾多矛盾和問題,使得相關政府不得不開展進一步的改革發展。因此,葉利欽在1993年宣布了第二次的土地改革,規定了土地所有者有權出售,抵押和出租自己的土地。這樣的改革政策在發展中使得私有化發展速度緩慢,相應的客觀條件不夠成熟,實施效果也不夠明顯。直到1993年俄羅斯國家的政局逐漸穩定下來,并出臺了《俄羅斯聯邦憲法》,對土地使用權進行了明確和推進,從而促進了土地私有制逐漸向法制化和規范化的道路前進。到1996年三月,俄國為了推進經濟發展,擴大農業生產規模。葉利欽進行第三次的土地改革政策實施。進一步對土地所有權的使用和支配權利進行了明確。早此前的土改發展中,雖然政府命令要求土地使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土地轉向,但是由于缺乏專門的法律支持,使得這樣的土地買賣交易依然停留在形式上,限制了土地流轉。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俄羅斯國家農業生產力下降,經濟狀況相對蕭條。
這樣的土地改革進程緩慢,限制了國家的發展速度,其根本原因可以分為五點進行闡述:一個是由于國家沒有具體出臺土地處置的相關法律法規,使得土地的市場流轉無法被具體實現,限制了市場推進。二是由于俄羅斯政治局勢相對動蕩,總統和政府主導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對立關系,使總統出臺的措施效率被大幅度降低,限制了土地改革的實際發展進行。三是國家的農業發展受到經濟破壞的限制,并在所有權方面實行了無效的劃分,使得農業進行生產的過程中缺乏經濟和國家政府的支持,難以有效推進生產力提高。四是農民在長期的集體勞動生活中脫離,難以快速的適應改革生產模式的推進,限制了市場化的生產速度。五是在俄羅斯進行私有化土地改革的過程中,國家政府不能給予足夠的經濟支持,相應的管理者又力盡全力的阻擋改革政治的具體實施,使得這樣的改革體制難以發揮出應用效能,不利于國家經濟建設的推進。
三、普京執政時期的土地改革
(一)2000-2001年的改革
在普京執政時期,他對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態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那些建立了農工商經濟一體化企業的財政狀況都相對穩定。于是,普京在國家的農業生產方向上特別強調了大農業發展道路,促進生產組織之間進行合作交流,發展農工商綜合體的建設模式,將資本產業和農業發展相結合,促進現代化管理效率的提升。此外,普京還加大了對農業生產的投資力度,減少相應的稅收比例,促進規劃發展模式的形成。為了將葉利欽執政期間的土改問題進行解決,降低政治矛盾的突出問題,普京在修改《俄聯邦土地法改》的過程中,回避了關于土改中用地流通問題的探索,而是隨后制定了專門的法律對土地買賣自由關系進行明確, 擬定了新土地法典草案,促進了多種土地所有制的出現,針對森林和國防用地等關乎國家重大發展方向的土地用地則不參與流通過程。這樣草案在2001年被正式確立,在一年后并具體應用實施。這一過程在法律上承認了俄國土地制度的改革,促進了土地使用所有制的流通性,推動了國家的農業發展,帶動了相關的經濟建設。但是這樣的法律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還不能對土地的管轄權利進行明確分層,不能給予相關的界定。
(二)2002-2003年的改革
隨著2001年土改法典的確立實施,它對農業生產者的征稅體系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將各種類型的稅政種類進行合并,形成農業統一稅。隨著聯邦稅法的制定和應用,此前與農業稅收政策相關的稅費也并合并為一種農業統一稅,并規定了農業生產者的繳稅內容,規定了稅率和征收項目,用具體的法律明確并減少了國家對農業生產征收的稅率。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生產者的稅收負擔,而且促進了生產者的滿意度,促進工作積極性,提高了國家的經濟收入。相關法律的出現,明確了土地使用權的流通性,提高它的流通作用,促進俄國體制的進一步健全。之后,在普京的帶領下,俄國政府又相繼制定了關于農業產品生產的一系列法律,解決了農產品生產過程中資金流動缺乏現象。推進了國家建設,為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三)2004-2005年的改革
隨著土地改革制度的不斷完善,俄國經濟建設得到不斷的發展,促進了普京總統對土地變革制度的進一步管理。在2004年,俄國聯邦政府出臺了《俄統一農業稅法》,對農業生產中的稅收政策進行完善,給出相應的法律依據,促進俄羅斯稅收制度完善的同時,減少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稅收負擔,有利于促進國家的進一步發展。此后,在2005年初,俄國聯邦政府有出臺關于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法律規定,其中的內容為農村的經濟落后發展提供了策略支持,給予農民較為玩善的優惠政策體制,以解決國家農村貧窮,人口衰減,生產停止和遷移失控等問題的發生。一方面為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奠定基礎,另一方面解決國家經濟發展不均衡現象,促進國家建設的發展。
(四)2006-2011年的改革
在2006年《俄農業發展》面世并發揮作用。根據國家對商品采購和等方面的干預政策,促進政府對農產品發展市場進行合理調節,避免生產過剩或是供不應求現象的發生。促進完全市場化的實現,將農業生產涉及的各領域關系進行協調。在2007年,俄國政府做出了未來五年的農業生產規劃,力爭通過生產,消費,提供等關系的協調發展,擴展銷售市場,增加進出口貿易量。加大相應的投資力度,實施對農業貸款給予補貼的政策,推動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發展,提高國家的經濟效益,進一步發展國家建設。
(五)建立地籍信息系統
在前期的土地改革實施發展中,雖然它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國家的經濟建設,但是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改革法不能即將土地的質量進行區分,使得不同生產環境中的農產品在生產相同品種的情況下,容易出現質量差別。而且想應的稅收政策過于人為化,不利于科學管理的實現。因此,俄國又進一步加強了對土地地基信息的管理,建立了一定的信息系統。這項工作主要被分為兩個進行實施,一個是農產品生產和產出等方面的費用指標進行確定,令一個是對測量指標的影響因素進行確定。這項評估政策的出現不僅保證了國家的稅收收入,而且為土地流通創造了客觀條件。在2000年,俄國政府就已經滿足土地所有權證書的普遍發放,為人們的產權提供證據。加上農地地籍的建立和完善,不僅使農民的生產變得信息化,而且降低了相應的交易費用。而且土地流通的高效進行,我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積極貢獻,促進了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帶動了國家經濟建設發展。促進俄國政府的執政權利。
四、結語
俄國的土地改革制度經過長久的發展歷史,為俄羅斯的建設推進做出了積極貢獻,無論是在前蘇聯時期,葉利欽執政時期的改革還是普京推出的土改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俄羅斯的建設發展,為俄國的歷史發展描繪了光輝的一筆,為國家的經濟變革做出了貢獻。同為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國家,我國應該根據俄羅斯土改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做出具體分析,吸取其中的經驗教訓,結合發展中具有的政策優勢,促進我國土地制度的不斷完善,推進國家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韓全會、張軍華.俄羅斯土地改革與法制建設.經濟問題探索.2012(9).
[2]王志遠.俄羅斯農村土地制度變遷二十年的回顧與反思.俄羅斯學刊.2012(3).
[3]彭玲.俄羅斯轉型時期的“影子經濟”研究(1992年-1999年).陜西師范大學.2012.
[4]仲夏. 共同信念與20世紀上半期蘇聯公有制土地制度變遷(1917-1937).遼寧大學.2013.
[5]冀憲武、趙永勝、陳曉冬、郜春花、張強.基于信息分析的俄羅斯礦區土地復墾研究.農業網絡信息.2013(10).
[6]史衛民.國外土地制度變遷中農民土地權益保護的比較與借鑒.現代經濟探討.2014(2).
[7]王昱蘅.俄羅斯法制經濟問題研究.黑龍江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