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探討中國文化、智慧與中國式管理的關系,建構中國管理哲學思想體系,既是尋找中國傳統和現代文化與管理相結合的途徑的迫切需要,也是當代管理學和市場學等領域的強烈呼喚。所以本文就將從文化的角度入手,考量中國文化對于中國式管理在文化、優劣等方面的影響,旨在探尋一條滲透了優秀文化的中國式管理之路。
關鍵詞 傳統 文化 中國式 管理
作者簡介:劉翩,黑龍江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231
“中國式管理”的提法似乎是把管理學區分成了中國的和國外的,但實際上,科學無國界,從管理的科學來看,并不沒有中外之分。每個國家都有相同或相似的管理科學,比如生產方式、營銷方法、戰略規劃、人才儲備等等。但也因為文化的差異,使得管理哲學在國別上有了差異,結合實際情況來說,“中國式管理”存在于我們生活和社會的各個方面,所以從科學來看,管理無國界,而從哲學的角度來說,的確存在“中國式管理”的方式,這種“中國特色”的管理方式主要存在于管理理念、思想和文化上,這也是“中國式管理”的本質。
學習“中國式管理”很有必要,因為一是中國社會植根的儒家文化創造了中國獨特的社會情況;二是中國社會體制植根于儒家文化所創造的中國獨有的社會特色;三是中國社會體制和中國獨特的社會情況中潛在的規則和中華傳統社會現象。所以,中國需要“中國式管理”。
一、“中國式管理”的文化特征
學習中國式管理,首先要對中國管理思想有一定了解,這樣才能學到“中國式管理”的精髓之處。中國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中央集權制度的封建社會歷史的國家,兩千多年來,中國在財務稅收管理、仕宦的遴選與管制、市場貿易與產業管理、河運驛郵管理、公文與檔案資料管理等方面,發展越來越好,也出現了許多精良的管理干將,在各個領域都展現了其卓越的管理才能。綜合他們的“中國式管理”方式可以看出,“中國式管理”有以下特點:
(一)以人為本
“中國式管理”把人作為管理的中心,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中占主導地位的就是“以人為本”,進行管理的核心要素就是把“人”放在第一位,秉承“以人為本”的思想,“中國式管理”的成敗往往都歸結于用人的好壞。
(二)強調組織和分工
“中國式管理”的基礎是組織和分工,即使到現在亦是如此,強調組織和分工的基礎性,并且建立了層次分明的組織體系,所以經??梢钥吹綗o論是政府還是企事業單位都會有組織架構。古代中國,家庭是最基本的組織,無論是儒釋道三家,都是把家作為一個單位,所以在古代農耕時代,“齊家”就是最基本的管理方式,家庭是組織,“男耕女織”等就是分工。
(三)“重農抑商”固國思想
“重農抑商”是曾經中國古代占據了很長時間的管理思想,直到現在還有殘余。韓非子提出過“富國以農”,《管子》也認為農業才是富國之本”、“倉廩之所以實者,耕農之本務也”等等,他們都一致認為只有通過政治、財政、司法等方式方法才能讓百姓將重心放在土地上,國家才能安定和諧。
(四)重視情義
中國古代管理中充滿著濃重的講人情、講義理的文化思想,倡導“居利思義”,不夸夸其談,不嘩眾取寵,用正確的行為來謀取利益,相信愛和利之間是相互的,遵守以情理來勸誡他人的行為準則,秉承“以德服人”的理念等。
(五)善用謀略來達到管理目標
在中國古代管理發展史上,絕大多數的管理者都傾向于用謀略來達到管理目標,他們認為用謀略來取勝方為良策,能夠快速感知局勢的變化,善于權變,不會讓自身行為因法律法規而受到限制。
(六)求同思想
我國古代管理文化中占據著重要位置的管理思想是求同,也是現代管理的重要思想。自給自足的生存方式使得我國的管理思想保持著自己的特色,沒有交融和更替,并且一直流傳到后世,我們現在的管理思想中,“求同”仍舊是“中國式管理”的重要方面。中國的管理實踐中“求同”大于“存異”,害怕不同,渴望同一性。
二、傳統文化對于“中國式管理”的負面影響
(一)重政治而輕效益的偏向
現如今,我國的大多數企業需要依靠政府才能生存下去,或者說,很多企業本身就是政府的附屬品,它們沒有自立的能力亦沒有獨立的特性。我國的很多企業常常為了滿足上級政府組織的需求和意愿而犧牲自身的經濟效益,嚴重阻礙了自身發展。企業的內部構造也趨于行政化,其機構的管理規定、準則參照都國家行政機構的標準來設立,企業與政府機構依然是行政從屬關系,分離不開。企業行為中完成政治任務才是第一要務的傾向較為緊要,經濟色彩大大淡化。在制造規劃中,領導者通常都只看重上級政府行政機關的下達的指令,愛算政治賬,不善于算經濟賬。領導者頻繁地利用行政手段來管理經濟工作,常常只憑自身的主觀意識來辦事、來決策,導致企業達不到既定的經濟效益目標。
(二)重獨裁而輕民主的偏向
兩千多年以來,我國一直處于中央集權制度的封建社會中,基本沒有民主管理模式的存在。現如今的企業也深受這種古舊觀點的浸染,企業領導者的管理風格也往往是個人獨斷,憑主觀想法對企業未來的發展戰略進行抉擇,個人意志逾越組織意志,獨斷專行,不接受反駁,這也致使底下的人員如法炮制,也使得一些具有不同想法的出色管理人員被管理層排擠在外,選擇自己信任的、和自己關系較好的人來擔任管理人員的現象較為嚴重。廣大員工的聰明才智和能力受到壓制,職權的監視機制和管束機制不易形成,官僚主義、營私舞弊等腐敗行為不易阻絕。
(三)重情面而輕法律的偏向
傳統的文化之中,其實包括現在,我們的文化都傾向于人情管理。所以導致現在什么事都需要依靠人情去處理,導致有些部門和企業管理無章可循或者有章不循。管理制度都是寫出來給別人看的,并不能付諸行動。這種人情管理雖然可以保持“表面的和平”但管理并不是家庭,在社會用人情管理是不太可取的,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公平、不混雜個人主觀情感的管理方法去對社會公眾的思想和行為舉止進行管制和改正。
(四)重情誼而輕利益的偏向
孔子說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但這些傳統思想只是合乎了禮制的行為規范,把情義看得比利益更尊貴,把義利進行了對立。提倡利益必然是不義的,會導致災亂,宋明禮學,更直接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口號,新中國發展的過程之中也出現過排斥利益的管理方式,也些都會壓制個人和企業對物質利益的追求。
(五)重均同而輕個性的偏向
我們的傳統文化強調人文精神,但是不同于西方的管理,我們的管理強調人文卻缺失個性。因為我們的“人”并不是個人,而是以群體為單位的“人”,所以直到現在,我們很多管理思想中還存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現象,總認為群體的利益要高于個人,在這種思想引導下,趨同性遠遠大于個性,個人的利益可以被忽略,集體的利益才是首位。反之,對比西方國家的管理思想,它們更加注重個人的特性和個人主動性,強調個人色彩,注重以“自我”為中心。
所以,“中國式管理”在吸取傳統文化精髓時,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遵循規律,也要積極學習其他民族優秀的管理思想,兼容別人所長,無論是民族、國家還是個人,想要發展,都必須去探索和尋求適合自身發展的管理道路,這一道路也并不是恒久不變的,只有不斷探索,不斷適應,不斷改進,才為正道。對中國來說,還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和奮斗。
三、文化打造“中國式管理”
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管理文化,就必須從傳統文化汲取營養。這種汲取更需要立足實際,文化中優秀的因子和當下的管理實際結合,把現有和傳統的優秀文化融入到“中國式”管理之中。
(一)從 “以人為貴”到“以人為本”
決定管理效果的最終是人,而不是物,這是人類發展以來所固有的規律性局面。古代戰國時的大兵法家孫臏,在《孫臏兵法·月戰》就指出:“鑒于天地之間,莫貴于人?!彼?,當下的中國管理注重以人為本,將人作為現代管理的核心要素,這種管理模式需要從人的角度出發考慮,考慮人的需求,了解人的性格特點,尊重人的權力和利益,依靠人的能力,挖掘人的潛能,讓他能夠得到發展等。人力資源是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要不斷激發個人的潛能,實現個人和集體的利益。文化中如何體現以人為本,這就需要從文化中獲取積極的部分。古代傳統文化高度重視人的因素,它肯定人的價值,重視人的自覺性。這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把人類和其他動物區別開來,肯定人具有高于萬事萬物的價值。《尚書·泰誓上》就講“唯人,萬物之靈”,《列子·天端》上講“天地萬物,唯人為貴”;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人是最大資源”,這種將人的需求、看法、利益放在首位的管理理念和企業的管理文化宗旨是不違背的,有利于企業員工發揮其潛能,工作積極主動、有干勁,為企業的效益而努力工作,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二)從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到 “群體和諧”
當下的管理更強調溝通比權力重要,管理需要給被管理者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團結、和諧的環境,“君主制”、“一言堂”等等高高在上的管理方式已經不再適用,尤其是對企業來說,需要給員工一種歸屬感,在一種民主和尊重的環境中工作,每個人的積極性都可被激發出來,各司其職并且做好配合,大家工作在一個類似“家”的大環境里,這個環境充溢著團結、互助、民主的氣氛。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代表著企業的精神面貌,意味著這個企業值得信任、值得合作。這種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所表現出來的信念和力量是不可低估的,某種程度上說,它會是企業員工工作時所相信的一種信仰,能過促進員工奮發向上,激發員工工作的活力。豐田汽車公司三代領導人的座右銘都包括有:“天、地、人”三字,一直都注重人和。企業家必須要重視人和的作用,充分發揮人和的作用,在企業中形成一種具有感情色彩的文化氛圍,設身處地地為企業職工著想,從企業職工的根本利益考慮、出發, 充分刺激人的潛能,發揮其最大價值,充分調動職工的工作熱情,這樣企業才能發展起來,才能獲取效益,達到預定的經濟目標。
(三)從 “忠君愛國”到 “敬業報國”
忠君愛國的思想,是我國歷來的優良傳統,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岳飛的“忠君愛國”思想影響了我們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四、結論
中國的管理帶有中國的民族特性。邁克爾·波特在研究中發現:“每家企業的管理模式雖有不同,但是和其他國家比較之后,依然會出現其民族文化的特色?!比魏喂芾矸椒ㄈ绻荒芎椭袊拿褡逄匦越Y合起來,是不可能得到長久的應用的。中國在形成整體運作的過程中,應該利用我們民族的傳統,幫助我們更快的達到整體配合的目的。我們應該分清傳統文化中哪些是有利的于現代管理的,哪些是不利于現代文明發展的,把有利的東西發揚光大并與我們的管理方法結合,就會產生真正的中國式管理。
參考文獻:
[1]郭重慶.中國管理學界的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管理學報.2008,5(3).
[2]高婧、楊乃定.楊生斌.關于管理學本土化研究的思考.管理學報.2010,7(7).
[3]陳春花.中國企業的下一個機會:成為價值型企業.北京:機械T業出版社.2009.
[4]陳佳貴.新中國管理學60年.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
[5]余明陽.中國的商學院向何處去——中國管理教育的深層反思.管理學報.2012,9(11).
[6]尤樹洋、賈良定、蔡亞華.中國管理與組織研究30年:論文作者、風格與主題的分布及其演變.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l(4).
[7]羅紀寧. “中國實踐管理”相關研究熱點分析.管理學報.2012,9(3).
[8]楊妍.創建中國特色管理學的基本問題之管見.管理學報.2005,2(1).
[9]韓巍.學術探討中的措辭及表達:談《創建中國特色管理學的基本問題之管見》.管理學報.2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