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蓬勃發展的今天,公證行業、公證機構、公證人員更加應當繼承實事求是精神,發揚傳統,做好公證改革和發展事業。本文以公證從業人員視角對實事求是精神進行了再認識。
關鍵詞 依法治國 實事求是 公證 法律服務
作者簡介:王文昊,湖北省黃石市公證處。
中圖分類號:D926.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249
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以全會的形式專題研究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宏偉目標。全會之后,黨中央先后在立法、司法、司法體制改革等法治領域采取一系列重大舉措,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為之后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全面推進從嚴治黨打下堅實的制度基礎。
在時代的宏偉背景之下,作為司法行政系統下屬的公證法律服務隊伍,更加應當立足公證工作實踐,結合黨的優良作風和傳統,對實事求是精神進行再認識。
一、 從當然解釋中的當然道理說起
當然解釋,是指法律規范雖然沒有明示某一事項,但依形式邏輯、規范目的及事物的當然道理,將該事項解釋為包括在該規定的使用范圍之內。這其中最重要的是,事物的當然道理究竟是何種道理、又如何獲得?在法律實踐當中,當然道理是根據社會實踐和一般人依據常理和邏輯可以得出的結論。當然道理的最終來源當然取決于社會和生活的實際,它是實事求是在法學理論上的直接體現。
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無論是鄧小平同志改革開放理論,還是江澤民同志提出的與時俱進,又或是胡錦濤同志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無一不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實質和深刻思想內涵。實事求是首先是一種科學方法,無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我們黨取得革命的最終勝利;還是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論述,都充分證明了我們黨對科學的尊重,黨的發展理念本身就是科學發展。
科學,是探索事物真相、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方法,科學的最終使命是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提供正確方法。法學作為一門專門社會科學,在實踐中同樣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發展和實踐,為我們黨治國理政提供重要的方法。十八屆四中全會也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而“良法”建立和完善只能是建立在科學和實踐的基礎上,對于法的科學性和實踐性,我們每一個法律工作者,特別是法律工作者中的黨員干部,都應當充分認識;對于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都應當給予真誠的尊重。
違反法學的科學性本質,本身就是脫離實踐的表現。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被媒體稱為“引發中國道德倒退五十年事件”。從法學理論上,該案本應該就民訴法和侵權責任法進行公正判決,但該案主審法官卻在有法律依據的情況下,濫用自由心證和公平原則,致使錯誤判決。而二審法院在本已經查明案情的情況下,想當然地促使當事人進行調解并簽署了保密協議,錯失了最后更正判決結果,糾正輿論導向的最佳時機。“彭宇案”歷經十年時間,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和公眾對司法公正的懷疑,依舊未能完全消除,這本身就是枉顧事實、漠視法學的科學性所造就的惡果。
二、實質正義下的公證法律服務
我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較多參考了大陸法系的法學理論,從根本上說是為了保證實質正義得以實現。這與英美國家標榜的程序正義為最終目的有著根本區別。相比較而言,我國的程序正義更多的體現著工具性的作用,本質上服務于實質正義。
《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七條規定: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但與此同時民事訴訟法也要求:“一切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這說明了公證證據的效力來源于“查證屬實”,也充分說明了公證審查的目的是追求“事實的真相”。民事訴訟法、公證法、行政訴訟法的其它相關規定也說明了公證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協助人民法院查明案件真實情況,公證文書本身是一種實質證據!
然而,實質審查依舊是一種相對審查,唯物主義辯證法也告訴我們,世事無絕對。公證人員同樣不能還原事實的“絕對真相”。但在現實中,從西安寶馬事件開始,公證行業一旦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往往是跟隨著社會的負面反映的,為何如此?對此,我們應當反思。
回顧我國公證事業三十多年的發展,當然需要肯定公證行業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但依然不能回避我國公證行業、制度所面臨的諸多問題。
從1980年我國恢復公證機構合法地位,到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頒布實施,公證行業在提供法律服務、協助司法機關查明案情、預防社會矛盾和糾紛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2006年《公證法》頒布實施之后,我們在促進公證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上停步不前,在公證機構改革進度上進展緩慢、人員配置和發掘資源上思維僵化、理論研究自說自話、法律體系地位逐漸邊緣化,公證制度在民事法律制度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公證從業人員在權利保障和責任劃分上模糊不清,這對于公證行業整體來說,無疑是十分遺憾的。
1980年國務院決定恢復公證制度,在公證暫行條例中對公證機構的定性是“國家行政機關”,直至2000年司法部發文推動公證機構改革,將公證機構發展方向確定為事業單位,但是在之后的一個很長時期內,由于法治觀念、法治思維以及社會公眾和主管部門的認識不清,公證機構的性質依舊存在著較大的混亂,“行政”、“事業”、“合伙”三足鼎立。這其中尤其是“行政性質”的公證機構的存在更是存在著較多弊端,從人員上看,行政性公證處往往在現實中從行政主管部門內部抽調人員進行配置。在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四大職業中,唯獨公證員是可以通過審核特批的方式進入的,人員素質上得不到有效保障.雖然有著我國公證人員配備嚴重不足的現實情況,但采取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式也為之后的公證質量問題埋下了隱患。其次是思維問題,一個成熟的法治社會的前提是法治思維,但部分行政性質公證機構還是秉承著權力機構的錯誤認識,在處理問題、行事方法上往往不是依據法律思維、而是依據權力思維。錯把公證機構的證明職能當成公權力進行行使,少數人員還把一些陋習帶入到工作中,缺乏一個成熟法律工作者的心態。
公證行業內部出現的這些問題和現象,是漠視科學和實踐的。是對法學的科學性視而不見不思進取,對我國法治的進步和發展認識不清故步自封。長此以往,在法治社會建設進程中公證事務必然出現更多問題,現實中在一些地區,甚至出現了公證機構不出公證書,某些政府部門就不給辦事的現象,這實際上是對公民法定權利的一種漠視,更是對法治社會的一種破壞!
就公證行業本身來說,由于公證機構的性質不統一不明確也導致群眾對公證產生錯誤認識,甚至于為數不少的政府管理部門也錯誤認為公證員審核的公證文書就應當完全符合事實,即使是公證人員無過錯的情況下,也不斷擴大追究責任的范圍。公證人員作為法律專門服務人員,其專業是法學本身,但很多時候卻往往要求公證人員就各行各業的專門問題進行專業審核。公證人員是是法律方面的專門人才,是“專才”而不是“通才”!要求公證員百分之百還原事件的事實原貌,其本身就是不科學、違反辯證法和實事求是精神的!
三、 “參與”-安全出行志愿者的啟示
公證活動本質是民事法律活動,“安全”永遠是公證法律工作永恒的主題。無論是高效力的民事訴訟證據也好,民事糾紛的預防功能也好,保證當事人法律事務上的安全是公證人必須具備的意識,也是公證活動最終的目的和價值標準。一個公證做得好不好,就看公證人能不能通過自己的知識專長和努力使當事人處于法律上相對安全的領域。
公證人本質上是一種特殊職能的證人,而公證詞本身就具備證人證言的基本屬性。也正是如此,公證人在處理公證事項時,必須全面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從有限的證據中發現事實的真義。公證人對公證詞的真實性和合法性都具有全面的法律責任,因此,公證人在處理公證事項時都是必須極其謹慎和小心的。這也導致了當事人在公證活動中的舉證活動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
然而,一般當事人并非專門的法律人員,在現階段的社會實際中,也很少有個人在處理重大法律事務之前就主動請求公證機構進行干預或幫助,加上公眾對公證工作的了解程度極其有限以及公證程序的規制和公證立法制度方面的欠缺,當事人在辦理公證法律事務方面的需要付出的成本還是比較高的。這也導致了目前社會上對公證程序繁瑣,證明名目眾多而詬病良多。
如何盡可能節約公證當事人的時間、金錢上的成本,這應當是公證人的責任所在。一個合格的公證人必不會因各種現實困難和桎梏而捆住手腳,更應當的是在困難中發現問題所在,尋求更為合理便捷的方法,以“但盡人事、無愧于心”的胸襟和氣魄去實現法的原意和社會公平的真義。
在筆者所在的城市,管理部門在設有紅綠燈的主要路口安排安全出行志愿者,對闖紅燈亂穿馬路的行人進行勸導。在筆者單位的門口也有這樣一個路口,據筆者觀察,大多數志愿者,往往只是在行人過馬路時用手中的手牌示意一下,缺乏主動、積極的行為,效果差強人意。然而,筆者也曾遇到一個特殊的志愿者。與其他志愿者一樣,這位女士也是身披志愿者綬帶,手執勸導手牌。但當人群準備通過馬路時,她總是主動走向路邊,雙臂伸開將行人護在身后,綠燈亮起時,這位志愿者總是率先走向斑馬線,手中的手牌轉向兩邊的車輛進行示意。筆者注意,當其他志愿者進行勸導時,總會有那么幾個行人不顧勸導在紅燈的情況下穿越馬路,但這位志愿者勸導時,卻從未發生這樣的情況。
這位志愿者身上配置的標識,意味著一定特殊的身份,在勸導時并非采用語言和強勢姿勢,而是通過本身行為進行示范;在行動中,她在路邊護住行人、跨越斑馬線時又將指示牌指向兩邊車輛進行示意的行為,均表示出對行人人身安全權利的尊重,同時將自身的行動與行人過馬路的行為融為一體。換而言之,她用自身的行動贏得了行人的尊重,與此同時捍衛了規則的尊嚴。
同樣身為“安全”的保障者,這位志愿者向我們完美地提出一個可供借鑒的方案,那就是“參與”!如所周知,公證活動是一種民事法律活動,公證機構也是獨立的民事法人,既然如此,公證人、公證機構在公證事務中,自然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與者。
參與,不僅僅指的是公證人參與到對當事人公證事項的調查、核實、取證的過程,也是指公證人應當站在法律服務者的角度,以當事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以“律師”的身份和知識來幫助當事人完成法律事務的過程,更是公證人普及法治精神、建立社會公眾法治觀念、參與法治建設的重要機遇;站在當事人的角度,也是一個解決自身問題、了解公證制度、參與法治實踐的良好機會。
這種參與不是單方面的,它應當是一種雙重參與、甚至是多重參與!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本身就是對這種參與的政策體現!筆者就有一種觀點:從當事人第一次推開公證機構大門的那一瞬間開始,公證活動已經在進行了!
實事求是精神影響著一代代新中國建設者的步伐,今天,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參與者和踐行者,我們的感受必定更加的飽滿和充實,公證人更加應當以實事求是的精神捍衛法治尊嚴、求索事實真相、實現公平正義。未曾忘記在黨旗國旗下的宣誓,每一種誓言,都時刻在提醒我們承擔的責任和抱負,肩負的擔當和使命。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今天,公證人當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