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進入21世紀以來,計算機信息技術獲得飛速的發展,沖擊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這種高科技的快速發展反映在學術研究領域,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學術不端行為的復雜化。主要體現在學術不端行為種類的增多,可利用工具增多和學術不端行為的蔓延等。這些都給預防、發現以及處理學術不端行為帶來極大的難度,挑戰國家的學術監管體系,極大阻礙著國家學術研究的健康發展。本文主要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出發,結合法國勒龐所寫的《烏合之眾》中的主要觀點,闡釋學術不端行為的內在社會心理機制。推動預防和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整體框架機制的制定和中國科研誠信體系的建設的成熟。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
關鍵詞 學術不端 行為 社會心理 科研誠信體系
作者簡介:王效玉,華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
中圖分類號:G44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250
2016年4月5日經教育部審議通過了《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國家開始試圖從頂層設計方面為預防和處理學術不端行為體系的建設提供指導。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了當前我國學術誠信問題的嚴重性和處理該問題的緊迫性。近年來,學術造假、論文抄襲、倒賣論文等屢見不鮮,覆蓋范圍從學生到教授、知名學者,范圍之廣令人咋舌。這里有兩個發生在2009年3月案例可窺見一斑:浙江大學賀海波論文造假,被撤銷副教授職務和任職資格。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藥學院院長李連達負有監管不力的責任,不再續聘。云南中醫學院院長李慶生被指論文抄襲、一稿多投。李慶生主動申請對自己的相關論文進行鑒定,結果為“過度引用不當”。現如今,我國亟需重構學術誠信體系,預防和處理學術不端行為則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了。下面我們將從學術不端行為的界定及類型、社會心理視角下的學術不端行為的內層社會心理機制成因入手,探討預防和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體制機制構建,推動中國科研誠信體系的重構和成熟的制度性途徑。
一、關于學術不端行為的界定和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難點分析
(一)學術不端行為的界定
其實,對于學術不端行為的界定,社會各界,如出版商、科研院校等都有各自不同的認識和規定。德國斯普林格出版社將學術不端分為編造數據和數據造假、重復出版或者是冗余出版、自我剽竊、著作權的問題、隱瞞利益沖突。 而中國教育部在2009年通過的《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和今年通過的《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中列舉了七種,分別是:一是剽竊、抄襲、侵占他人學術成果;二是篡改他人研究成果;三是偽造科研數據、資料、文獻、注釋,或者捏造事實、編造虛假研究成果;四是未參加研究或創作而在研究成果、學術論文上署名,未經他人許可而不當使用他人署名,虛構合作者共同署名,或者多人共同完成研究而在成果中未注明他人工作、貢獻;五是在申報課題、成果、獎勵和職務評審評定、申請學位等過程中提供虛假學術信息;六是買賣論文、由他人代寫或者為他人代寫論文;七是其他根據高等學校或者有關學術組織、相關科研管理機構制定的規則,屬于學術不端的行為。而事實上只有六種,第七種其實是一種彈性的規定,概念較為模糊,這也是學術研究領域在學術不端行為概念界定方面沒有統一造成國家法規規定的不明確性。為依法預防和處理學術不端行為埋下了隱患。
而造成統一學術不端行為界定的困難的一個主要原因其實是機構主體的差異性。比如政府、出版商、科研院校等都會從自身的角度來界定學術不端行為,這種各個機構的特殊性,為統一學術不端行為界定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二)預防和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難點分析
1.界定的困難。這在上面我們也已經提到了。這種源頭性困難是造成現階段處理學術不端行為難度非常大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
2.手段技術更加高明。隨著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的發展,一些學術不端行為憑借高超的技術手段增加了其的隱蔽性。在這里我舉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在2005年發明了一個叫SCIgen的軟件,它可以隨機組合字符串,產生一篇可以保證重復率的假論文。 這給發現這些學術不端行為帶來很大的難度和阻力。
3.現階段我國整體的學術誠信氛圍的缺失。這種“量大范圍廣”的社會性整體現象為預防和處理學術不端行為帶來了極大的障礙。
4.道德和法律責任界線的模糊。現在對許多種類的學術不端行為是不道德行為還是違法行為是有較大爭議的。這就造成了在懲罰措施上比較難確定,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現階段關于預防和處理學術不端行為法律體系的不完整性,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這也影響了法律約束性效果的完全發揮。
二、社會心理視角下的學術不端行為歸因分析
我們要在社會心理視角下對學術不端行為原因的分析,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的社會歸因理論則是一個避不開的分析工具。這一理論主要是針對事件或行為成因的分析。海德在他1958年出版的《人際關系心理學》這本著作中將事件或行為的原因歸納為兩種:一是內因,比如情緒、態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壓力、天氣、情境等。這兩種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響著個人的行為,當然也可以用來分析學術不端行為,而從社會學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典型的社會化缺失或者社會化不充分現象(這里所指的社會是指人的行為符合社會道德和法律的要求)。而下面我們所要用到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和法國勒龐所著的《烏合之眾》一書中的主要觀點,正是從海德的歸因理論中的內因、外因兩條主線出發分析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主要包含五個基本理論,而本文所要采用的是其中的人格結構理論。弗洛伊德認為人的人格包含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所謂的本我即最原始的自己,包含著自己個體生存的基本欲望和沖動。它是以“快樂”為原則,是一個個體的心理力量的源泉和本源。它所追求的不過是自己的生存和舒適快樂,具有較強的隱蔽性,一般不被個體所察覺。自我,是一種自己可以察覺得到的個體進行思考、判斷、記憶和感覺的部分。它的追求是在在自身不受傷害的前提下的“自我”滿足。它是以“現實”為原則,具有一定的理性意味。而超我則是一種個體理想的和最高級的部分,它是一種個體成長過程中內化了的道德規范、社會文化的主流價值觀念而形成的。它具有約束、監督自身行為的內在動力,一般也是不被個體所察覺的。正常的個體是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間,向超我努力的,雖然未必達得到,但這是一種方向。而絕大多數的具有學術不端行為者是介于自我和本我之間的,自身的約束力和監督幾乎為零。并且明知這種行為會傷害個體機能,可是他們仍然在自身欲望和沖動下去這么做了。這反映出現階段有相當一部分人群在人格和社會化方面的缺失。而法國勒龐在研究法國大革命所著的《烏合之眾》中的核心觀點便是“個人進入群體之后容易喪失自我意識,在集體意志的壓迫下成為盲目、沖動、狂熱、輕信的‘烏合之眾的一員” 。這本書是勒龐在研究法國大革命的基礎上寫出來的,堪稱經典。而這本書的主要觀點也可以用來解釋新階段學術不端行為進一步蔓延的現象。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功利性思潮,極大的解放了壓抑了幾十年的“自我本性”,但相應的社會上卻沒有建立起一套約束機制和強有力的法律體系,人性中的陰暗面被無限放大,在學術研究領域出現了群體性、大范圍的學術不端行為,一些社會知名人士的學術不端行為也被查了出來,雖然國家的研究評價機制出現問題比如過分要求發論文的數量和等級,但終究不是主要原因。在這種大群體現象下,個性特質會被泯滅在共性意志下,能潔身自好的就較少了。
三、關于建立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機制的初步提議
以上從社會心理的角度較為粗略的敘述了學術不端行為蔓延的內在心理和社會外在機制。下面我們將根據以上的分析來探討預防和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機制建構。而這一機制的建構我們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即個人論文發表層面和社會層面。
(一)論文發表層面
通常情況下,論文發表共有7個環節。論文產生的源頭是作者撰寫稿件,然后經過投稿,編輯部初審、外審、終審到最后正式發表。 我們需要對各個環節都要進行把關,而這一工作需要各個學報和雜志社等社會機構的努力。在論文的撰寫環節我們可以通過各個學報和雜志社的網站進行論文撰寫方法、學術道德等相關內容的教育,還要進行自我測評,合格后方能撰寫稿件并投稿。投稿環節的重中之重就是查重了,我們必須要不斷升級查重軟件,以應對那些高技術性和高隱蔽性的假論文,這也需要后期編輯審稿的配合了。而在編輯初審、外審和終審中,必須嚴格按照程序細致審查,建立警告、撤稿和拉黑名單等懲罰性措施,如果觸犯相關法律條文則可追究其法律責任。而建立學者的誠信檔案也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措施,這個檔案可以和個人信用檔案掛鉤(影響個人的貸款等社會事務)。這一整套的論文發表層面的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機制從社會心理角度來說,其實就是依靠強有力的外部約束力幫助個體進行再社會化和約束“自我”概念。
(二)社會層面
其一,我們必須改革科研評價體系,不再只重視論文發表的數量和等級,要形成多要素的綜合評價體系。這可從減弱論文的重要性來降低大家在這方面的功利心。
其二,完善法律法規,建立一整套嚴格的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法規體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真正用法治取代人治。
其三,我們加大學術道德的宣傳教育力度,可以采取講座、論壇等形式進行學習。也可以加大學術道德榜樣的宣傳力度,發揮榜樣的激勵作用。
其四,給予具有良好學術道德者以社會性獎勵。這是前期的激勵性機制,隨著社會風氣的改變可以逐步取消。這也是從群體層面消除這種不良風氣對個體的侵蝕。
四、結語
學術不端行為的心理學分析是研究學術不端行為成因的一個比較好的角度,也是一個可以進行深層次挖掘的方向,這里由于知識儲備和字數的限制不能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論述。我的觀點可以總結為一句話:個體教育和再社會化與社會澄清雙管齊下來建構預防與處理社會不端行為機制,而大多數時候個體教育環節(這個環節也是需要較多心理學來進行理論指導的)被較多的忽視,這也是一個我們可以進行完善的地方。現階段,我國學術不端的問題比較嚴重,需要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不同學科進行分析,為比較完善的預防與處理社會不端行為機制的建立提供理論性參考。只有這樣才能澄凈學術界的污濁之氣,才能促進中國科研誠信體系的建設和成熟。而誠信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容之一,學術、科研誠信作為誠信的內涵之一,學術、科研誠信體系的成熟也有力的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注釋:
Tamara Welshot.Springer:學術出版如何防止學術造假與學術不端.
徐海麗.學術不端行為及其預防措施.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6).545-551.
[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余毅、胡瀾、張凌之.高校科技期刊學術不端防范體系研究.科技與出版.2013(3).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