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摘 要:當前,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的深入實施,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各種潛在性、隱患性問題日益凸顯,并逐步滲透到金融領域。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因此,做好新形勢下的金融風險防控工作,成為擺在各級政府部門和金融監管機構面前的重大課題,需引起高度重視。據此,本文結合保定實際,總結歸納了當前我國面臨的各主要金融風險表現形式,分析風險成因并提出應對建議。
關鍵詞:金融風險;防控;監管
1 金融風險的表現形式
1.1 金融機構風險
金融機構風險是金融領域面臨的直接、首要的風險,它直接沖擊金融秩序的安全穩定,具有極大破壞力。從具體的種類劃分上看,它又可細分為以下六個類別:
(1)信貸管理風險。商業銀行從事管理存款和發放貸款業務,存在著因操作(管理不善)、經營(去產能、處置僵尸企業)、道德(違規行為)等因素造成資本金損失的可能,即形成了信貸管理的風險。信貸管理風險的直接表現是不良資產的增加,據銀監會數據統計,截至2016年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已攀升至1.81%,創下近七年來的最高水平,顯示出當前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有所惡化,亟需通過強化信貸管理提高金融機構自身的風險防范能力。
(2)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是金融參與者由于資產流動性降低而導致損失的風險,它是金融系統面臨的又一重要風險,其根源在于資產和負債的期限錯配,導致金融市場各主體對流動性存在強烈依賴,一旦市場出現變化,這種依賴性就可能放大市場波動,進一步加劇流動性緊張局面,形成流動性風險。
(3)債務違約風險。債務違約風險即信用風險,它是借款人無法償付或無法按期償付借款導致損失的風險。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換檔期”,部分行業、企業面臨的生產經營壓力增大,盈利水平下降,甚至可能出現減停產,乃至破產清算,從而對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控造成沖擊。如2016年發生在保定市的天威英利“違約債”事件,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卷入其中,涉及資金56億余元,給商業銀行造成了較大的資產損失。
(4)同業業務風險。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日益完善和金融改革的逐漸深入,商業銀行的同業業務從無到有、由小變大,在給商業銀行帶來巨額利潤的同時,也形成了較大的金融風險隱患,比如信貸資金長期在金融系統內部空轉導致的高杠桿風險,由債務違約導致的經營風險,同業業務缺乏監督導致的監管風險等。近年來,商業銀行由同業業務發展而來的金融衍生品日益增多且日趨復雜,給金融系統的安全穩定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5)房地產信貸風險。近年來,房地產市場投資高速增長,大量銀行信貸被吸入房地產行業,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金融機構新增房地產貸款5.7萬億元,同比多增2萬億元,占各項貸款新增額的44.8%。在當前部分省市房地產價格已呈現泡沫化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所持房地產資產價值難以承受房價的大幅下跌,一旦泡沫破滅,會給金融體系的穩定帶來較大沖擊,形成連鎖性、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6)政府債務風險。政府的債務風險是金融機構面臨的又一重要風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機場、鐵路、公路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進行,在給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大幅擴張了政府的資產負債表,各級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面臨著一定的償債壓力。作為政府債務的主要債權人,金融機構同樣面臨著來自政府融資平臺的違約風險。
1.2 影子銀行風險
擔保公司、典當行、小額貸款公司、金融投資公司等金融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銀行機構的間接融資功能,被稱為“影子銀行”?!坝白鱼y行”雖然在補充完善市場融資渠道、活躍地方金融市場方面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其高杠桿率、期限錯配、融資成本高等特點也注定了其高風險特征。特別是在當前金融監管體系尚未完全覆蓋影子銀行業務的情況下,“影子銀行”的資金來源、規模、去向成謎,極易在監管不到位、監管不覆蓋的“真空”領域釀成風險事件。近年來,由農民合作社、投資公司引發的金融案件在各地層出不窮,在危害金融正常運行秩序的同時,也影響了社會的安全穩定。
1.3 非法集資風險
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的逐步深入,非法集資多發、頻發,已成為危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違法犯罪活動。從非法集資的表現形式看,基本分為債權、股權、商品銷售和生產經營四大類,其往往以高息還本、買入返售、消費返利等方式許以高額回報,吸引社會公眾參與投資,并“滾雪球”一樣形成涉案資金達數十億、數百億的“龐氏騙局”。近年來,非法集資活動逐漸由線下向線上延伸,以網絡炒金、炒匯、炒石油等形式進行的非法集資活動成為危害金融安全穩定的又一風險點,亟需引起高度警惕。
1.4 互聯網金融風險
當前,互聯網金融行業蓬勃發展,也帶來了新的風險隱患,如互聯網眾籌平臺引發的“斂財”、“非法集資”爭論,網絡借貸(P2P)和網絡融資租賃轉讓(A2P)的風險管理問題、第三方支付風險及比特幣(數字貨幣)的合法性問題等,都需要金融監管部門予以關注,切實研究其中潛藏的風險點,抓好風險隱患的前期防控工作。
2 金融風險原因分析
2.1 金融法治環境建設滯后,多領域存在監管真空
當前,隨著機構之間產品業務邊界日趨模糊,混業經營已成為金融機構業務發展的必然方向。但在金融監管領域,政府層面的金融改革始終未能跟上市場發展腳步,嚴格的分業監管模式固化了金融業態,導致無論監管者還是被監管者,對可能存在的風險認識不足、監測不到位,或應對措施不完善。同時,金融監管法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滯后性,往往在金融風險已經開始顯露時才予以規范,錯過了消除金融風險隱患的最好時機。
2.2 監管部門數據信息不能共享,存在各自為戰現象
在分業監管模式下,不同的監管部門各有一套風險監測系統,這一系統的監測對象、數據來源、關鍵指標往往千差萬別,導致在研判風險程度時,存在相互之間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情況。同時,從地方實踐看,金融行業各監管部門的數據尚未實現共享,未能形成連鎖的、完整的數據分析體系,在預判金融風險時,往往數據采集不足、信息搜集滯后,導致未能及時發現風險。endprint
2.3 金融監管創新缺失,與市場發展脫節
當前,金融市場發展日新月異,各種金融新產品、新模式層出不窮,而在監管領域,卻始終未能針對金融市場發展的新特點制定與之相適應的監管手段,許多統計指標僅能對銀行傳統的表內業務進行監測,而對表外業務往往一籌莫展,極易在監管不到位的環節滋生風險隱患。
2.4 中央和地方監管職責不清,權責不對等現象突出
多年來我國對金融業監管普遍采用“統一監管、屬地分類”模式,這一模式在實行之初,對防范金融風險、提升金融效率和推進金融改革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我國金融業的快速發展,其越來越表現出力不從心的一面:一方面,地方政府以行政手段逐漸介入金融領域,特別是在土地資源、財政撥款、重大項目上往往直接爭奪金融話語權,影響了中央監管部門統一的金融調控措施;另一方面,中央垂直監管部門“一刀切”式的金融調控措施往往不能覆蓋各具特色的地方金融,導致部分措施在本地有效,在外地無效,或在整體有效,在局部無效,影響了政策的執行效果。
3 金融風險相關建議
3.1 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完善金融法律體系
在當前金融風險易發、多發的背景下,亟需從國家層面加強金融監管頂層設計,加快金融立法進程,建立與金融發展相適應的金融管理架構。一是要推動完善《中國人民銀行法》,進一步細化人民銀行在地方金融監管中的主體責任、監管權限和行政職權,以推動人民銀行更高效履職。二是授權地方人民銀行分支機構根據各地經濟發展特點,制定相關配套性規定,彌補執法空白,提高監督管理水平。三是通過金融改革,明確地方金融管理部門、“一行三會”在開展金融風險防范過程中各自所承擔的職責,避免監管真空,從而形成協調一致的聯動作用。
3.2 建議統一的金融風險評估指標體系,有效預警風險隱患
建議在國務院的統一領導和協調下,由“一行三會”共同建立一套區域金融風險預警系統,該系統要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宏觀、微觀統計數據,并建立與之相配套的分析模型,便于及時監測指標變化并進行動態和靜態分析,盡早發出預警信號。同時,要進一步加強統計數據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評估,盡快將具有融資功能的“影子銀行”和民間金融數據統計到位,切實發揮好系統對防范金融風險的屏障作用。
3.3 加強金融創新監管,豐富和延展監管方式
針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及跨行業、跨市場金融交易等高風險領域,要探索創新監管手段,大力發展“穿透式”監管。要通過強化準入管理和功能監管,把金融機構各項表內外業務的資金來源、中間環節和最終流向穿透連接起來,使金融市場資金流動的各個環節和步驟都位于管理部門的監督之下,從而避免監管套利,防范風險的交叉感染。
3.4 有效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職責邊界,使監管部門的權責相統一
按照“誰主辦、誰受益、誰監管、誰承擔后果”的原則健全和完善中央和地方的金融監督管理機制,確立中央與地方權責劃分明確、監管力量和措施匹配、風險處置機制和行政權力相統一的金融監管新模式。在職權界定上,地方政府要認真執行中央的金融管理政策,工作重點要放在做好地方經濟發展規劃、完善地方金融生態、優化金融組織體系方面;金融管理部門要依法承擔金融管理責任,充分調動金融系統積極性和活力,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4 結論
當前,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的深入實施,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各種潛在性、隱患性問題日益凸顯,并逐步滲透到金融領域。做好新形勢下的金融風險防控工作,成為擺在各級政府部門和金融監管機構面前的重大課題,需引起高度重視。本文結合實際,總結歸納了當前我國面臨的各主要金融風險表現形式,分析風險成因并提出應對建議:一是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完善金融法律體系;二是建議統一的金融風險評估指標體系,有效預警風險隱患;三是加強金融創新監管,豐富和延展監管方式;四是有效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職責邊界,使監管部門的權責相統一。
參考文獻
[1]唐雙寧.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大力支持金融創新[J].中國金融,2006(13).
[2]程克群.金融監管如何為金融創新服務[J].商業時代,2005(12).
[3]樓文龍.金融創新的背景與主要趨勢[J].中國金融,2007(1).
[4]施維書,陳剛.論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J].特區經濟,200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