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勇+劉國富
摘 要:退回補充偵查是由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人民檢察院在審查案件過程中,將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案件退回偵查部門,對案件事實和證據進行補充性偵查的訴訟活動。
關鍵詞:退回補充;存在問題;完善措施
補充偵查是我國刑事訴訟的一項重要制度,一方面它有利于查清案件的全部事實、情節,達到偵查的目的和要求,保證辦案質量; 另一方面又可能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侵害,導致補充偵查制度被濫用等違法現象的發生。針對司法實踐中補充偵查制度暴露出的問題和不足之處,改革和完善與之相關的配套制度對于實現刑事訴訟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的雙重價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補充偵查制度存在的不足
補充偵查對于查清案件的全部事實、情節,達到偵查目的和要求具有重要意義。但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中,補充偵查仍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這些問題與不足制約了其功能的發揮,有必要加以明晰和闡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立法上存在的缺陷
我國刑事訴訟法及《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雖然對審查起訴階段補充偵查制度作了規定,但是這種規定卻沒有達到指導司法實踐的現實意義,因為相關法律的規定相對于復雜的司法實踐來說,缺陷還是比較明顯,主要表現在我國相關法律對退回補充偵查制度的適用條件規定得不是很明確。但檢察機關過多的考慮公訴部門與偵查部門的關系以及辦案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并且對于什么情況下可退回補充偵查缺乏正確統一的理解,導致退回補充偵查權力的過度濫用,使刑事案件久拖不決,達不到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二) 退回補充偵查手段工具化。辦案人員利用補充偵查制度“借時間”,導致補充偵查被虛置。司法實踐中,公檢機關利用退回補充偵查“借時間”的現象時常發生。例如,法院不能在法定時限內審結,將案件退回檢察機關公訴部門補充“證據”,檢察機關在法定的審查起訴期限內由于種種原因無法作出起訴決定時,可以將案件退回補充偵查,以達到延長審查起訴時間的目的。還有公訴機關和偵查機關相互“借時間”現象時有發生,結果導致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久押不決。
(三)公訴部門與偵查人員交流不多,對退回補充偵查案件的跟蹤力度不夠。公訴部門一個承辦人手中同時有多個案件,對于審查的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時,通常只是通過退查提綱對補充偵查工作作出要求,“文來文往”,而缺少與偵查機關承辦人的言語交流。退回以后對于補充偵查工作進度也很少追問、跟蹤,由于缺少公訴部門的監督,偵查機關或偵查部門常常出現久拖不查、擅自撤回的現象,導致案件久拖未決。
2 補充偵查制度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檢察機關辦案模式的變化。檢察機關屬于上級檢察機關領導,在辦理案件的同時還要承擔諸多非案件任務,導致真正在一線辦案的人員數量有限,案多人少矛盾不斷顯現。特別公訴部門案多人少問題比較突出,每個公訴人員手頭普遍存在案件積壓的情況。退回補充偵查,偵査機關補充偵査完畢后,案件的審查起訴期限重算,新計這對于辦案人員來講是一個緩解壓力的途徑,這就是檢察機關普遍選擇退回補充偵查,而很少使用自行補查。
(二)在偵查階段取證不扎實,使案件證據存在漏洞。一方面,一些偵查人員過分看重和依賴直接證據、言辭證據的取得和使用,忽視間接證據和其他類型證據的收集和鑒別。一旦原來的證據鎖鏈某一環節松動,便破壞了原有證據系統的證明力。另一方面,偵查部門將偵查監督部門對犯罪嫌疑人的批準逮捕標準視為提起公訴標準,完全依照偵查監督部門的意見收集證據,對案件可能涉及其他罪名的證據不再收集,不再注重案件證據的進一步充實、核實和固定,而直接移送公訴部門,給日后的公訴工作增添了隱患。
(三)庭審制度改革,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模式,對控方的舉證責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庭審過程中,公訴人要圍繞起訴書所指控的事實、罪名全面舉證,并就證據是否真實、充分,來源是否合法等問題,與被告人及辯護人展開法庭辯論。這顯然增加公訴人指控的難度。公訴人在審查起訴時嚴格依照起訴條件,對證據的關聯性、真實性、來源的合法性以及充分性進行全面、認真地審查,就必然對偵查部門提供的證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不符合起訴要求的案件就可能會被退回補充偵查。
3 退回補充偵查制度的完善
(一)要從思想觀念上高度重視對補充偵查的認識,要充分認識到補充偵查只是一個輔助性質的偵查行為,是為了更好地查明案件事實,而不是司法實踐的一種“技術手段”。補充偵查既不能被認為是偵查工作的主體或全部,也不能被當作是一種空洞無物的制度設置而被束之高閣。只有偵查人員從思想觀念上正確認識了補充偵查的地位和作用,才有可能在實踐中按照補充偵查設置的理念執行該制度,合法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二)完善相關法律規定及司法解釋。應修改刑事訴訟法相關制度,對退回補充偵查案件的條件明確規定。一是對涉及程序違法,需要退回補充偵查的條件可以做如下規定:如偵查人員的偵查活動或偵查行為違反法定的訴訟程序,可能嚴重損害程序正義,影響公正偵查,并進而損害實體正義,應退回補充偵查,并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實踐中對于以補充偵查為借口久拖不訴的案件,對責任人員予以嚴厲懲處,以遏制司法實踐中存在的拖延訴訟問題。
(三)對案件事實條件不具備,需要退回補充偵查的,筆者認為,應該界定為主要犯罪事實不清或基本犯罪事實不清,這也是學術界普遍認為的觀點。對證據不足的案件,退回補充偵查的條件應該界定在:證明主要犯罪事實、情節的證據不足、有矛盾或不具有可采性,使相關案件事實、情節難以認定。通過立法完善對退回補充偵查的適用條件加以明確規定,便于司法人員依法操作。
(四)打消辦案人員利用補充偵查“借”時間的念想,避免案件久拖不決。因此,為了防止公檢法機關辦案人員借補充偵查變相延長辦案期限等違法現象的出現,應當完善退回補查的換押制度。強化對退回補充偵查的監管,一是對退查提綱的監督。退查提綱內容是否涉及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內容,二是對退回補查的內容,偵查部門已經調查清楚的應拒絕收案,防治相同內容二次退查。另外,檢察機關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法律監督職能,建立退回補充偵查的跟蹤監督制度,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補充偵查超期現象的發生。
(五)完善利益激勵機制。將案件能否成功起訴與偵查人員的績效獎金掛鉤,這樣可以促進偵查人員轉變思想,增強程序意識、有罪證據和無罪證據、罪輕和罪重應同等的主要意識。偵查人員在立案之初樹立了證據意識,在收集犯罪嫌疑人有罪證據的同時,就會注意收集排除其無罪的證據,避免了先入為主、忽略證據的矛盾性,從而避免日后不必要的退查。在收集主要證據的同時,也會注意收集間接證據,使證據之間形成牢固的鏈條,以防止犯罪嫌疑人在以后的訴訟環節中翻供。偵查人員還應強化固定、保全證據的意識,以減少因證據發生變化而形成屢查不清的局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