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龍是中國最為神圣的動物神,是我們祖先崇拜的圖騰。從古至今,龍的形象無處不在,而在全國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各種龍的遺跡和形象中,內涵最為豐富的要數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早期的三組蚌塑龍形象。龍文化源遠流長,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凝聚力。
關鍵詞:圖騰;西水坡;蚌殼龍;龍文化
圖騰是原始宗教形式之一,來源于北美印第安人鄂吉布瓦人的方言,意思是“他的親族”。圖騰信仰者認為人與某種動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間有一種特殊的血緣關系。每個民族都來源于此。這種圖騰也就成為了該氏族的祖先和保護神,也成為了該民族的標志與象征。
隨著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和認識水平的進步。人們由對日月星辰,山川土石、風雨雷電等簡單的自然崇拜上升為更加抽象與幻想的自然崇拜。例如:人們會感激一些為自己提供生活所需品的生物,人們也會害怕一些給他們帶來的威脅與災難的物種。在這種超自然觀念下,人們把上述自然現象看作為自己生命攸關的神靈。
龍是中國最為神圣的動物神,是我們祖先崇拜的圖騰。中華古老部落的徽號。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是全球“龍的傳人”的精神紐帶,具有超凡凝聚力。
《開庵外集》里記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好負重,今碑下趺是也;二曰螭吻,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好吼,今鐘上鈕是也;四曰狴干,有威力,故立于獄門;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于鼎蓋。六曰蚣蝮,好水,故立于橋柱;七曰睚眥,好殺,故立于刀環;八曰狻猊,好煙火,故立于香爐;九曰椒圖,好閉,故立于門鋪。由此可見,龍的形象無處不在,它不只被看做帝王的象征,還扎根于民間的社會生活,日常生活中。這也許就是中國人崇拜龍,愛戴龍經歷數千年不滅不變的原因所在。
龍起源于古代農業社會。由于當時人們的生產水平極低,若遇常年下雨或者久旱不雨,都會給農作物的生長帶來影響,這對人們的生活和生存都是極其不利的。而對于久旱無雨,暴雨洪澇,雷雨交加,陰雨霏霏等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人們主觀地認為,在自然界中應該存在一位能叱咤風云,呼風喚雨的主宰者,而且它還是具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神物。這種神物就是龍。圖騰龍既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升華、神化了的生物形象,其中有雜糅了許多當時不可理解的自然現象,如風、寓、雷、電等。由此可見,龍不是自然界的一種生物,它只是根據自然想象,加以想象、拼湊組合而成的。這迎合了當時人們對農業生產關心和需要的心理。人們塑造出龍這種神物,目的是為了祭龍祈雨,希望能夠通過祭祀龍神,求得龍神的保佑,達到年年風調雨順,歲歲五谷豐登的盛景。
隨著社會發展,龍的形象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史前文化中,西水坡蚌龍并不孤獨。如陜西北首嶺遺址一件陶壺上彩繪的雙頭魚圖;湖北焦敦遺址發現的河卵石擺塑龍圖;遼寧紅山文化的玉豬龍;浙江良渚文化瑤山祭壇墓葬出土的龍首玉璜、龍紋玉鐲等。從各地考古中發現,龍的形象不大相同,有魚龍、鱷龍、豬龍、馬龍、蛇龍、牛龍、雷龍、熊龍、龜龍、蟋龍、蛟龍、象鼻龍、鳳尾龍等多種。而在全國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各種龍的遺跡和形象中,內涵最為豐富的要數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早期的三組蚌塑龍形象。
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的三組龍虎圖案,轟動了全世界,也沸騰了龍的熱血,掀起了又一輪的龍文化熱潮,也引起了新一輪的海外華人尋根興祖熱潮。西水坡三組圖案第一組為M45號墓的組成部分。在墓主人左右兩側分、別有一虎一龍的圖案,腳邊還有一用人的脛骨和蚌殼組成的勺形圖案。龍身長1.78米,虎長1.38米。其中龍的形象顯然是現實動物“鱷”演化而來的。第二組蚌殼堆砌互相疊加的龍虎鹿,還有一精致的石斧擺在圖案的右上方。第三組有一“人騎龍”和一“奔虎”圖案。這三組圖案自北向南一字形排列,彼此相距20米。很顯然,這是原始先民為45號墓主人舉行葬祭儀式留下的遺跡,而且從場面的宏大規模和復雜內容來看,墓主人有著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從第一組圖案中的龍形象本身來看,它已經不是現實生活中的“鱷”,而是經過藝術加工與“虎”相配的“龍”,與后漢代唐明清時代的龍相比,其造型和構圖已經具備了發展到后來龍的大部分要素與創意。三組圖案中都有龍,成為貫穿始終的主題,充分說明龍作為一種精神的象征已經產生,并成為一種成熟的龍文化。發達的文化是以發達的經濟為基礎的。西水坡遺址是原始先民的一個巨大聚落,從出土的數量眾多的生產工具和造型獨特的陶器等生活用具來看,它的原始農業和手工業十分發達。三組蚌圖的產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原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推動人類思維能力提高的必然結果。濮陽西水坡六千年前仰韶時期大墓中蚌殼龍虎圖案,沒有純自然主義的描述,而是去追求傳統美學的意境。藝術家為了表現內在的神,特別在動態上下功夫。昂首拱背、身子彎曲、前爪著地、后爪抬起、仰首擺尾,似遨游于大海,騰飛于太空。這些情狀被藝術家捉住并形象地變現了出來。這說明仰韶時代的先民擁有高度的智慧和高超的創作技巧。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看到M45蚌龍吼激動的說:“我總算給我故宮的龍找到了祖先,蚌龍堪稱‘中華第一龍。”北京大學考古系著名教授鄒衡揮筆題詞:“華夏文明,淵源有自。龍虎俱在,鐵證如山。”他們都對龍文化的發源給予了高度的肯定。
從某種意義上說,龍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凝聚力,而民族的凝聚力來自于相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龍作為體現哲學觀念的象征物,在五千年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是不斷變化的,而作為凝聚力的源泉,則是以穩重的思維方式為基礎。例如,西水坡M45號墓鐘第一組圖形中的蚌龍,以及第三組“人騎龍”,都是作為葬儀而設計的,它自然是我們和“靈魂升天”之類的宗教觀念聯系起來。張光直先生曾考察過這種“人壽母題”的藝術形式的宗教意義,認為中國道教的某種觀念如“三蹺”就是來源于這里。中國天文研究領域的學者從觀象授時這一中國古老的傳統入手,從天人合一關系的角度深度分析了三組蚌圖的遺跡,認為其中包含著祭天測天的天文學含義。M45號目中龍虎陳設被認為是漢代“四象”體系的起源。這決不是某種天然的巧合,也不是研究者牽強的比附和聯系,它真實地展現了原始先民創造文明的現實過程。
龍形象本身的演變也體現著不同的時代風貌和時代精神。龍形象經歷數千年的變化,通過長期復雜的吸納整合,雖然其局部特征多次改變但其總體概貌都無太大的變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人重歷史,重傳承,追求穩定、成大器的思維模式。今天我們談論龍文化,真正關心的事中國文化和中國人在現代社會的命運,毋庸置疑,每一個頭腦清醒的中國人,面對當下負責的外部世界,都不能不感受到一種壓力,一種危機。我們應發揮中國人的綜合思維能力,就像先人巧妙地組合龍形象一樣,去其糟粕,吸其精華,筑起龍文化這道心理長城,不管走到世界哪個角落,我們將永遠可以驕傲地稱自己是“龍的傳人”。
作者簡介
肖永萍,河南省濮陽市博物館陳展部主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