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媛 利秀玲
(廣州中醫藥大學體育健康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PCK視域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
——以兩屆廣東省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基本功大賽為例
王 媛 利秀玲
(廣州中醫藥大學體育健康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運用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和現場觀察法,在PCK的視域下,分析廣東省近兩屆教學基本功大賽比賽成績、項目區分度及其內涵,探尋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基本功比賽的發展規律,探索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有效路徑,進而加強對高校本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深入思考與研究。
PCK;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2015年11月國務院發文《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未來5年要堅持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牢固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1]。提高高校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加快形成人才培養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機制是一大亮點。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數量激增,原有專業的培養模式面對如此龐大的人群時,如何做到人才培養更合理,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它作為體育教師最基本、最系統的職前教育,直接影響到中小學體育教學的質量。為此廣東省高教廳高度重視,2014年印發的《廣東省學校體育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要求每兩年舉行一屆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基本功大賽[2]。這是對我省體育教育院校的教學、訓練和管理的全面檢驗。從2013年至今共舉辦了兩屆基本功大賽。從比賽的目的、項目的設定、評價標準來看,要求在培養體育教師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不僅具有學科知識(Content Knowledge)和教學知識(Pedagogical Knowledge),還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具備另外一種新知識,即學科教學知識(PCK)。
學科教學知識PCK這一術語最早出現于1986年舒爾曼教授在美國教育研究協會會刊《教育研究者》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文中舒爾曼教授首次提出學科教學知識(PCK)概念,即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將其定義為“教師個人教學經驗、教師學科內容知識和教育學的特殊整合”[3]。
本文以PCK的視域下,分析廣東省近兩屆教學基本功大賽比賽成績、項目區分度及其內涵,探尋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基本功比賽的規律,探索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路徑,進而加強對高校本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深入思考與研究。以期培養出適配市場需求的高質量體育專業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1.1 研究對象
以2013年、2015年廣東省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教學基本功比賽情況為調查對象,廣東省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和現場觀察法。
2.1 PCK理論的內涵
PCK是教師個人獨一無二的教學經驗,教師獨特學科內容領域和教育學的特殊整合,是教師對自己專業理解的特定形式。舒爾曼對PCK的定義實際上是將PCK作為多種知識的綜合,包含教師對學習者的知識、課程知識、教學情境知識和教法知識等,它是“用專業學科知識與教育學知識的綜合去理解特定單元的教學如何組織、呈現以適應學生的不同興趣和能力”[3]。將PCK引入到體育教學領域,結合體育學科的專業特點,本文稱之為體育PCK,即PEPCK應該包括體育基礎知識、體育運動技能、體育教學能力和教育情境知識。

圖1 PEPCK知識網狀圖
2.2 近兩屆廣東省體育教育專業基本功大賽比賽成績、項目制勝因素及PCK內涵分析

表1 廣東省首屆體育教育專業教學基本大賽成績

表2 第二屆廣東省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學基本功大賽成績
2.2.1 廣東省省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基本功大賽比賽成績分析
從表1、2兩屆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基本功比賽中,參賽隊伍增加了三所,反應了廣東省體育教育專業辦學規模擴大,體育教育專業學生人數增多,有體育教育專業的院校類型,由單一的師范院校發展到綜合類大學。
總成績分析,廣州體育學院、華南師范大學,老牌師范專業的高校,穩固在第一集團。廣東第二師范學院上升較快,綜合類大學中的體育教育專業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項目設置,兩屆比賽保持相對穩定的趨勢,只是在專項能力項目上刪除了籃球、羽毛球、乒乓球項目,更為突出強化了田徑、游泳、足球、體操、武術基礎項目,更趨合理和優化,按照PCK學科教學知識理論,試圖從體育運動技能(足球、田徑、游泳、體操、武術)、體育基礎知識(廣播操、隊列隊形)、體育教學技能(教案設計、說課、組織教學與講解示范),考察評價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PCK教學能力知識。
計分方法,由名次計分法,改進成權重計分法。完善了評價體系,其評價標準更為客觀準確,淡化了達標分數,形成了標準分制的標準評價體系。
在PCK的綜合能力上,廣州體育學院、華南師范大學的學生較為突出,兩所高校在對學生的培養上,注重體育基礎知識、運動技能知識和教學技能方面全面均衡發展。所以,兩屆比賽中,處于領先位置,引領廣東省體育教育專業發展的方向。
另一方面,突出本學校的優勢項目和特色項目。8所院校在11個單項中,排名前三名。如韶關學院在教案設計中獲得最高分,說明學院重視體育理論知識的教學與研究,該校參加了全國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基本功大賽,積累了豐富的比賽經驗。廣州中醫藥大學在武術項目中排名第二,武術是該校的傳統優勢項目,曾多次在省武術比賽大運會武術比賽中獲得團體總分第一名。
從兩屆基本功大賽項目設計的內涵來看,現階段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既沒有從純學科角度,也沒有從純教學角度看教師教育,而是將兩者結合起來均衡發展。既要重視PCK綜合能力的培養,與此同時也要注重傳統特色項目的發展,以期望體育教師培養計劃更有成效地培養體育教師。
2.2.2 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基本功大賽中的制勝因素分析。
區分度是指一道題能多大程度上把不同水平的人區分開來,也即題目的鑒別力。區分度越高,越能把不同水平的受測者區分開來,該道題目被采用的價值也就越大[4]。將選擇區分度來反應在教學基本功大賽中,衡量各項目的競爭激烈程度,從而分析其制勝因素。
因首屆比賽中采用的名次積分法,故不計算比賽項目的區分度。
分析第二屆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教學基本功比賽項目的區分度。本次比賽共有13所學校參賽,按得分最高的27%計算高分組為各項比賽前三名的學校,低分組為各項比賽后三名的學校(表2下劃線標注的為高分組,加圈標注的為低分組)。以此分別計算出,各項目的區分度如圖所示。

圖2 體育教育專業教學基本功比賽項目區分度圖
圖2清楚地展現出體育教育專業教學基本功比賽各項目的難易程度,也可以說是競爭激烈程度。按其區分度大小排列的順序依次為:說課(0.492)、武術(0.480)、隊列隊形(0.447)、組織教學與講解示范(0.362)、體操(0.291)、50米蛙泳(0.273)、足球(0.243)、廣播操(0.196)、教案設計(0.187)、60米跑(0.123)。
由本組數據,體育教學技能中說課和組織教學與講解示范的區分度最高。其項目本身要求教師能夠根據具體的教學情境的需要,綜合考慮學科知識,設計出恰當的教學方案,并轉化為解決教學問題的能力,換言之,教學能力這兩項指標可以充分反應出PCK的綜合能力水平。
體育運動技能項目中,武術的區分度最高,體操項目次之,這兩項屬表現難美型項群,其穩定性直接影響到成績,故競爭較為激烈。60米跑的區分度最低,該項目對學生的速度素質要求較高,對專項技術要求不高,而代表各高校參賽的學生,身體素質方面不存在差異。
廣播操、隊列隊形兩項集體展示項目,作為體育學科的基礎知識,區分度小,學生掌握體育基礎知識沒有差距,各高校對于集體項目的比賽尤為重視,通過賽前訓練,學生掌握技術水平較好。
綜上所述,在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基本功大賽中的制勝因素是說課、武術和組織教學與講解示范,這三項的發揮決定著團體總分排名。
2.2.3 廣東省體育教育專業學生PCK能力分析

圖3 體育教學PCK能力雷達圖
從雷達圖對廣東省體育教育專業學生PCK分析是一個等邊三角形,那么,較為形象的說明對體育教學PCK的能力,也就是體育基礎知識、體育運動技能和體育教學技能方面要求均衡發展,以提高學生PCK的綜合能力。
2.3 基于PCK視域下的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路徑
PCK的核心內涵是將學術形態的學科知識轉化為教學形態的學科知識,以幫助學生的理解[6]。而體育學科來說,體育基礎知識、體育運動技能、體育教學能力、教育情境知識四要素構成一個整體,并總是處于連續的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能力是把自身的知識轉化為學生可以理解的表征[6]。
PCK是一個動態的,是一個知識的整合過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革。
2.3.1 構建合理的學科知識課程結構
在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在基礎知識層面應該以“寬、厚”為特征。因而,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結構進行優化。在PCK視域下教師的學科知識是在具體教學的內容中構建的,是隨著PCK的構建而發展的。
第一,構建“學科”與“術科”協調發展的課程體系。學科應該引領術科發展,術科推動學科發展。理順了兩者的關系,要將課程結構進行調整,適當增加教育類課程,使人才培養模式更加科學合理。
第二,精簡必修課程,擴充選修課程。整合內容上較為相似和重復的必修課程,開發交叉學科的體育綜合性課程[7]。擴充選修課的內容和比例,突出個性化地人才培養模式。
第三,發展特色課程、品牌課程。提倡各個高校根據本校的教育教學資源提煉傳統項目,形成特色課程,為社會培養多層次、復合型的應用型體育人才。
第四,增設研究型的課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團隊協作探究式地進行學習,重在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3.2 提高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體育運動技能水平
高校在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中,強化學生的體育運動技能外。可以應用信息技術教學對運動技術進行改進與提高,如微課、微信公眾平臺、體感技術和互聯網+的現代化的教學模式,學生可利用信息化環境,獲取信息資源,支持學生的自主探究式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優化教學效果。
2.3.3 加強體育教學技能的培養
加強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形成與體育健康課程相適應的教學能力,包括了解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能力、組織教學內容的能力、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能力、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的能力、運用現代化信息手段進行教學的能力言語表達能力,以及課堂教學的設計、評價能力。
2.3.4 適當融入教育情境知識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適當融入教育情境知識。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加強教學實踐環節。大學與中小學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式”關系。將大學體育教師與中小學教育第一線的骨干體育教師進行置換。中小學骨干體育教師,參與指導學生的見習與實習。建立以實踐為目的、以體驗為基礎、以運用為驅動的分層推進的“見習、研習、實習”的“三習一體化”實踐培養體系,有利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有利于基礎教育第一線教師與大學教師的結合,強化實踐環節,整合校內外優質教育資源,搭建更廣闊的實踐教育平臺,將鮮活的教學第一線經驗帶到大學課堂,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實踐[7]。
3.1 廣東省體育教育專業基本功大賽比賽主旨、比賽內容和評價標準的內涵,充分體現了PCK能力結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發展模式,培養出來的教師應該具備PEPCK的知識即將體育基礎知識、體育運動技能、體育教學技能和教育情境知識相融合發展的、動態的培養模式。
3.2 廣東省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路徑。首先,優化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結構,從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課程結構、課程管理等方面入手。第二,提高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第三,加強體育教學技能的培養。培養目標貼近基礎教育實際,充分體現教育理論的掌握、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和個性化發展的要求;第四,適當融入教育情境知識,加強教學實踐環節;最后,重視培養學生職業道德、體育教育教學理念、體育課堂教學能力、創新能力和心理調適能力等能力。全面提高體育教育專業學生PCK綜合能力,以培養出適合市場需求的高質量體育人才。
[1]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三五年規劃的建議.人民網people.cn,2015.11.3.
[2] 廣東省教育廳關于印發《廣東省學校體育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的通知[Z].教體(2014)2號.
[3] PCK.百度百科.
[4] 區分度.百度百科.
[5] 張偉健,徐佶.優化專業大賽平臺促進人才培養質量—廣東省第二屆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基本功大賽[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6(3):109-112.
[6] 梁永平.PCK視域下教師的學生知識及其發展[J].教育科學,2013,(5):58—63.
[7] 毛麗紅.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下的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現狀的調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4.
[8] 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教育廳關于舉辦廣東省第二屆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基本功大賽的通知[Z].粵教體函(2015)102號.
[9] 廣東省第二屆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基本功大賽成績公告[EB].2015.12.27.
The Reform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College PE Major Talents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PCK--A case study on the basic skills competition of the PE major stude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WANG Yuan,et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Of Guangzhou,Guangzhou 510006,Guangdong,China)
王媛(1982-),河南洛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