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華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體育部 陜西楊陵 712100)
我國高校體育雙語教學研究
李永華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體育部 陜西楊陵 712100)
該文對2001—2016年間我國體育類核心期刊刊登的國內高校體育雙語教學研究論文進行了一次文獻研究。研究結果顯示:(1)較高水準的高校體育雙語教學研究進展緩慢;(2)規范性研究占絕大多數,實證研究的比重只占了1/4;(3)體育雙語教學在專業體育院校及院系更受重視;(4)研究的廣度有所突破,但深度卻在一定的范圍內受到制約。在此基礎上,對體育雙語教學提出以下建議:改變體育雙語教學改革重心放在專業院校或專業院系的現狀,倡導更多的普通院校加入體育雙語教學,能促進體育雙語教學研究的持續發展;改變學生對雙語課程的認知。
高校 體育 雙語教學
為了更好地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我國教育部先后于2001年、2005年頒布了有關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隨后于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又聯合頒布了《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要求“推動雙語教學課程建設,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語從事科研的能力”。
該文選取的研究成果發表時間范圍為2001—2016年,確定這一范圍出于兩個原因:其一,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首次提到雙語教學的意義和目標;其二,在體育教學中采用雙語教學近16年時間,對相關的研究成果有必要進行梳理。該文以2016年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錄中的16種體育類核心期刊①為目標文獻范圍。筆者作此選擇的初衷在于期刊的權威性和代表性。在選定的16種期刊中分別以“雙語教學”為主題進行搜索,最后得到雙語教學研究文章共28篇(見表1),作為該文的研究對象。
該文借鑒了經濟學研究法分類的標準,將研究方法分為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兩大類。其中,規范研究,主要是一種運用演繹和歸納法。實證研究方法,要求事先對現實提出一些前提或假定,然后通過經驗及實際證據來證明。在此基礎上,并對28篇體育雙語教學論文根據不同的研究方法進行了整理與歸類,結果見表2。

表1 2001—2016年九種體育類核心期刊體育雙語教學研究論文一覽表
(1)較高水準的高校體育雙語教學研究進展緩慢。從統計時間段來看,平均每年的數量不到兩篇。此外,特別是2011年以后,每年發表的平均數量不到1篇(見表1)。(2)從統計來看,規范性研究占研究文章總數的75%,而實證研究僅占25%。說明規范性研究占絕大多數(見表2)。(3)從發表論文的作者來看,75%來自專業院校或者專業院系,25%來之公共體育部。這個統計結果也表明了雙語教學在專業院校或者專業院系受到更多的重視與支持(見表3)。(4)從體育雙語教學實驗涉及的項目可以看到,一共有六門課程開展了雙語,其中主要以技術課為主,占全90.91%,研究最多的是籃球、田徑。理論課只有一門(見表4)。(5)研究的廣度有所突破,但深度卻在一定的范圍內受到制約。
(1)體育雙語師資的培養。有研究者指出,體育雙語師資力量已經成為制約高校體育雙語教學的首要因素(萬國華,等2010)。而師資的培養分為主要途徑和輔助途徑,在我國目前切實可行并可以并收到一定效果的主要途徑是多所院校聯合培養和院校單獨培養,聘請外教和網絡培訓作為輔助培養途徑(李永輝,等2012)。而從根本上改善師資匱乏,開設體育雙語教育專業是解決師資緊缺的根本之策。(萬國華,等2010)。(2)體育雙語教材建設。體育雙語教材可分為原版教材、自編教材和翻譯教材。實施雙語教學的難點是課程教材的改革。引進英語原版教材涉及版權問題,其版權費相當高,而編制教材則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馬毅,等2004)。翻譯教材可能存在知識滯后的問題(劉君雯,等2005)。教材的編寫應注意合理的定位,教材內容與學生自身水平要匹配,使技術動作的學習與外語學習的運用有機的結合(趙映輝,等2011)。(3)體育雙語教學的模式。體育專業的雙語教學需要采用自愿選修和考核入班的模式。在教育公平原則下,每個學年或每一學期都應有雙語課程,以保證錯過某一學年或某一學期雙語課程的學生,可以通過努力有機會在下一學年或學期繼續參加雙語課程學習(許婕,等2015)。

表2 體育雙語教學論文的研究方法分類

表3 發表體育雙語教學論文作者的信息統計表

表4 體育雙語教學涉及的項目及比重統計表
(1)體育雙語教學研究的受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從本次文獻研究可以看出,16年間體育類核心期刊發表的雙語教學研究論文總共才28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校開展體育雙語教學的規模并不樂觀。從作者發文的整體情況上看(見表3),體育雙語主要是在專業體育院校或者院系開展,而公共體育部只占1/4。另一方面,目前體育雙語教學的師資問題成為制約體育英語發展的首要因素:體現在體育雙語教學工作的持續發展舉步維艱,而在此基礎上開展的研究也失去了實證的土壤,轉向以理論的探討為主。(2)實證研究比例較低。在2001—2016年間,國內體育雙語教學研究以規范性研究為主(占75%),實證研究比例偏低(占25%)。不可否認,體育雙語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式,引入體育課堂,需要對雙語教學定義和性質以及體育雙語教學的定位與目標等問題的思辨性探討,但思辨性方法隨機性大,教師個人的教學經驗總結缺乏說服力。(3)體育雙語教學主體研究有待深入。從此次文獻研究結果來看,研究者一致認為師資力量薄弱是制約體育雙語教學發展的一個瓶頸;而學生的英語基礎也是制約體育雙語教學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發展符合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特點的理論研究。目前國際上的雙語教學成功案例不勝枚舉,但如何引進為我所用,仍有很多需要有待考量的因素。如果一味信奉拿來主義,可能會造成“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的窘境。目前我國外語教學面臨的情況是:一方面,外語教育在我國相當的普及,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在學,一直在考;另一方面,我國的雙語教學是為了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它將語言作為溝通的符號,但卻并沒有日常使用的環境,激發不了學生深層次持續學習的動機和熱情。(2)體育雙語教學的定位與目標需要更加明確。由于體育學科技術課的特點,在進行教學時具有其他學科不具備的優勢。體育教學便于創設情景語境;最重要的是體育課有開放式接近自然的、真實的教學環境,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互動性強,這為提高英語口語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和場所。(3)體育雙語教學主體研究。通過此次文獻研究可以發現,體育雙語教學的學習主體(學生)的英語基礎存在較大的差異。在普通院校學生的英語基礎一般較好,制約體育雙語的教學首要因素在于師資力量的不足;而在專業體育院校或專業體育院系學生的英語基礎較為薄弱,并成為制約體育雙語教學的首要因素。但目前絕大多數的體育雙語教學實踐研究是在專業的體育院校或專業體育院系開展的(見表3),這勢必導致雙語教學的效果受到影響。因此,筆者倡導廣大的公共體育部的教師能參與到體育雙語教學的研究中來,為體育雙語教學的研究提供更寬廣的研究陣地,而良好的學生基礎也為這一陣地能結出碩果提供了土壤。
(1)體育雙語教學在我國專業院校及專業院系和普通高校都有學者進行研究,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體育雙語教學進入瓶頸期。合格體育雙語師資的缺乏、專業體育院校或院系學生薄弱的英語基礎成為制約體育雙語在我國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2)應提倡更多的體育項目嘗試雙語教學。隨著網絡信息的發達,接觸在線的慕課資源越來越便利,通過雙語教學打開學生了解世界最新體育信息、獲取最新體育資源的窗口,使學生的雙語學習與實際運用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激發學生雙語學習的成就感與持續學習的動力。
[1]韓立新,于詩卉.高校雙語教學改革的若干問題思考[J].教育科學,2013(12):35-41.
[2]朱曄,俞理明.我國英漢雙語教育研究現狀[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6):31-36.
注釋
① 這16種外語類核心期刊中,《體育科學》《中國體育科技》《體育與科學》《上海體育學院學報》《天津體育學院學報》《成都體育學院學報》和《山東體育學院學報》沒有刊登有關雙語教學的文章,所以該文的研究范圍僅涉及9種期刊。
G642
A
2095-2813(2017)08(a)-011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