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韋盛忠陳秀元
綠色磐安打造江南生態養生源
■撰文//韋盛忠陳秀元

杜鵑谷
近年來,磐安縣依托森林生態資源,大力發展休閑養生旅游“一號產業”,著力打造“江南生態養生源”。目前,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0.4%,水質、大氣質量優良,2016年PM2.5年平均濃度為19.4微克/立方米,景區森林環境空氣負氧離子數平均值達1.81萬個/立方厘米。據統計,2016年全縣森林景區(點)累計接待游客955.55萬人次,同比增長20.61%;實現森林旅游收入69.74億元,同比增長41.32%。
把森林休閑養生業作為全縣養生旅游“一號產業”的重要內容,從組織、規劃、政策等入手,加快打造國內一流養生福地。
高規格組織保障。磐安縣成立由縣長任組長的森林休閑養生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將森林休閑養生建設列入鄉鎮、部門年度目標考核,制訂出臺休閑養生旅游業實施意見和扶持政策,每年安排1500余萬元專項資金扶持森林休閑養生建設,合力發展森林休閑養生業。
高起點布局規劃。按照“一核兩鎮五區多點”的要求,依托自然山水、傳統村落、農林生產等基礎資源,立足原生態、原文化、原品質,堅持多業融合、全縣一景,打造全域化、全業化、全天候的業態布局。重點打造杜鵑谷、銀杏谷、櫻花谷、芍藥谷、玫瑰谷“五谷豐登”和南北兩線賞花游、生態觀光游、親水游等休閑養生精品線路,形成“春賞花、夏避暑、秋觀景、冬玩雪”的特色森林休閑養生。
高水準招商引強。建立休閑養生旅游項目庫,連續5屆舉辦省森林休閑養生暨杜鵑花節,發布森林生態效益公報、“森林浴”研究成果,開展最美森林系列、古道、山峰、峽谷推薦評選活動,推介森林休閑養生品牌,著力招引一批投入規模大、市場前景好的高端森林休閑養生項目。如成功引進的方前大愛城農林景區項目,投入5.32億元建設候鳥式養老養生谷旅游綜合體;投入4.5億元的廿四尖背滑雪度假旅游區項目落地,填補了全縣冬季休閑養生旅游空白。高姥山生態文化度假區、大盤山旅游綜合體、國際狩獵文化小鎮等招商項目也取得重大突破。
堅持綠化、美化、彩化“三化合一”,加快森林提質步伐,優化森林生態景觀,夯實森林休閑養生業發展基礎。
大面積植綠增量。以“四邊三化”“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兩路兩側”整治等為載體,深入實施“美化磐安”行動、森林系列創建工作,扎實推進城鄉綠化彩化美化,實現“身邊增綠、舉目染綠、步步有景”。近5年累計建設綠地1萬余畝、綠化道路290千米,建成19個全國生態鄉鎮和76個省市森林村莊。
大范圍添彩提質。以交通干線、河流兩側、城鎮周邊為重點,通過“造、補、改、疏、育”等方式,實施重點區域彩化工程,打造點上有特色、線上有景色、面上皆風景的彩化景觀帶,實現造林向造景的轉變。近年來,建設珍貴彩色森林1.21萬畝、大徑材基地4200畝和40省道、冷沙線等美麗公路景觀帶。如安文鎮、窈川鄉、雙溪鄉、尚湖鎮等鄉鎮共建磐安櫻花谷,現已栽植櫻花4.3萬棵,并入選浙江省十大秀谷;高二鄉建設了核心面積2000余畝的“杜鵑花海”,成為森林休閑旅游“金名片”。2017年5月,盤峰鄉建設的“沙溪玫瑰園”開園,匯聚來自英國多家專業園藝公司培育的歐月玫瑰品種800余個,樹樁玫瑰2000余株,還有鐵線蓮、繡球等精品觀賞植物500余種。
大力度構建屏障。加強重點公益林建設,省級以上重點公益林達到93.3萬畝,3萬林農享受到“生態紅利”,戶均增收2400元;推行公益林護林員隊伍管理改革,嚴抓資源管理、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實施古樹名木保護工程,全力保護好森林資源,有效地構筑了綠色生態防護林網絡。

百杖潭之春
突出項目建設,強化精品意識,致力于打造一批有影響、有亮點的特色精品,努力形成“處處是景、四季有景”的森林景觀體系。
推進森林小鎮建設。一是推進“江南藥鎮”建設。2015年,磐安江南藥鎮列入浙江省第一批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小鎮總體規劃5850畝,核心區塊2000畝,總投資30億元以上,計劃打造國內聞名的藥材天地、醫療高地、養生福地、旅游勝地和3A級以上旅游景區。通過大力招商,大晟藥業和浙江
一方制藥投資1.5億元以上,該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占地30畝的浙八味市場三期項目建至1層,有望于2017年投入使用。中醫院與國藥控股簽訂了合作協議,養生博覽館、縣第二污水處理廠完成前期建設。另外,省中醫藥研究院磐安分院、磐安縣中藥材檢驗檢測中心掛牌成立。二是推進“古茶場文化小鎮”建設。該項目于2016年列入浙江省特色小鎮培育名單,規劃總面積5850畝,核心區約1650畝,總體布局為“一廳兩帶六區”。目前,已完成古茶場文化小鎮總規和控制性詳規評審,另外引進億元以上項目2個,簽約了千畝臺灣水果觀光農場項目,茶場塢道路、擋墻土建工程及馬塘仿古一條街立面改造和路面鋪設已完成,并舉辦了全國首屆斗茶大會。三是推進森林特色小鎮建設。加快尖山森林旅游休閑小鎮建設,成立建設領導小組,編制實施方案,出臺尖山鎮森林休閑養生旅游業發展扶持政策,加大項目推進力度,目前創建了“十八渦”“舞龍峽”2個4A級景區和“水下孔”“烏石小鎮”2個3A級景區,在藤潭崗村、陳界村、向頭村開展“滬上人家”森林人家集聚區及療休養基地建設,森林休閑養生旅游迅猛發展。
建設提升森林景區。開發自然觀光、休閑度假、探險科考等森林休閑養生產品,實施花溪等5大森林景區提升改造工程,推進七仙湖省級濕地公園建設,建成了百杖潭、十八渦、靈江源等10多個森林景區,青梅尖森林休閑區、東川千年香榧古樹群、云山千畝銀杏林等10大森林休閑觀光地,完成了七仙湖省級濕地公園一、二、三期建設項目并成功開園。
保護修復森林古道。發揮森林古道的森林徒步、野外體驗、森林浴等休閑養生功能,做好十里紅楓、桂川、大盤山等森林古道的綠化美化和修復保護工作,促進區域性森林休閑旅游開發。如尖山鎮投資20多萬元對夾溪古道進行了修復,安文鎮對朱錫嶺紅楓古道補植楓香,尚湖鎮對烏巖嶺古道的嶺頭開展杜鵑林撫育。
“森林+養生”。開展“森林食材、養生藥膳”品鑒活動、藥膳烹飪大賽、浙江最美森林古道——桂川古道行活動,舉行全國首屆“快樂氣排球”交流活動、省生態運動會、橫馬·磐安生態馬拉松公開賽、2016中國·磐安中藥尋寶越野公開賽等賽事,實施浙中療養度假中心、中藥材飲片加工等項目,并與浙江醫院合作,投入40余萬元,組織開展“森林浴”項目科學研究。研究顯示,相隔4周連續進行2次“森林浴”,人體中B型腦鈉肽從第一次“森林浴”后的309.2下降到84.8,內皮素1從第一次“森林浴”后的27.74下降到17.34。磐安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對冠心病、心衰患者有明顯的保健康體作用。此外,根據老齡化時代需求,發展森林養老,建立養老機構13家。
“森林+文化”。深入挖掘森林文化、村落文化、民俗文化等資源,發展研學科考游、文化古村游、影視攝影游等產品,豐富森林文化內涵,提升產業發展層次。目前,全縣建成省級以上森林公園3個、歷史文化村落25個、各類博物館3處、影視拍攝基地10處、省級書畫攝影創作基地12處,被命名為省原生態電影創作基地、省中醫藥文化養生旅游示范基地。
“森林+特產”。開發森林食品和旅游紀念品,推出楊梅、板栗、香榧、葡萄采摘等參與式農事體驗活動。目前全縣建成林業主導產業示范區2個、林業精品園區4個、林業專業合作社50多家,發展香榧、油茶等經濟果林14萬畝,培育林藥、林菌等林下經濟規模5.2萬畝,并建成了黃檀林場三葉青栽培、窈川山稻種植等3個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另外,推出了藥膳、竹筒飯、“空氣罐頭”等森林旅游特色產品。
“森林+鄉村”。磐安縣出臺《關于加快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堅持打生態牌、走特色路,培育以“森林+鄉村”為特色的農家樂特色村49個,農家樂473家,變出了鄉村“綠富美”,走出了一條“不離鄉也能就業,不砍樹也能致富”的發展之路。據統計,2016年全縣農家樂接待游客數量突破225萬人次,經營收入達1.5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