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芝欣
(蘭州大學藝術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淺談《嘉陵江上》的鋼琴伴奏
徐芝欣
(蘭州大學藝術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一首成功的聲樂作品背后必然有成功的鋼琴伴奏,鋼琴伴奏與歌曲演唱是密不可分的,它參與并升華了音樂表達。本文從藝術歌曲《嘉陵江上》的鋼琴伴奏出發,通過分析演奏方面的二度創作,展現了演唱與伴奏完美結合的音響效果,詮釋了鋼琴伴奏在歌曲演唱中的重要性。
鋼琴伴奏
鋼琴伴奏是一門特殊的、獨立的學科,也是一門專門的音樂表演藝術。它對于完美表達一個聲樂作品的內涵起到了作品演唱者同等重要的作用;一首成功的聲樂作品背后必然有成功的鋼琴伴奏,鋼琴伴奏與歌曲演唱說密不可分的,它參與并升華了音樂表達。要完成對作品音樂形象的正確詮釋,鋼琴伴奏者除了需要了解歌曲背景風格和雙方配合默契以外,更要學會怎樣從歌詞歸韻、旋律走向以及所配的伴奏音型去分析作品的鋼琴伴奏,加深對作品內容和表現手法的理解,確立它的藝術形象,展現一個高度化的藝術結合。本文從藝術歌曲《嘉陵江上》的鋼琴伴奏出發,通過分析演奏方面的二度創作,展現了演唱與伴奏完美結合的音響效果,詮釋了鋼琴伴奏在歌曲演唱中的重要性。
《嘉陵江上》的鋼琴伴奏,主要是以長音的柱式和聲、短暫音節和與旋律相同的旋律性伴奏和聲構成,整體伴奏風格頗為自由,需要伴奏者跟隨歌唱者的速度及情感進行彈奏,在鋼琴的獨立伴奏時要注意情緒的連接性與對歌唱者下一句情感的連接與推動,使歌曲的連釋更加的完整。
引子部分:第2小節的f ,是開始的關鍵,所以第1小節兩個弱起的f 不用很刻意去表現,雙手八度力量的轉移,均站在5指上,要求彈奏著5指有良好的下鍵機能和飽滿的力量。三拍后緊接第3-4小節的一串音下行過度,最終站在第5小節的長音f,這里要注意的是這兩小節的節奏變化,不能刻板,一串八分音符下行時,慢進慢出,同時還要保證大線條拍子的穩定,控制力度由強到弱的變化。第6-7小節柱時和弦下行,堅定,飽滿,有力,營造一種動蕩緊張的氛圍,仿佛悲傷之中隱藏著無比的憤怒。如圖1

主題 A部分:第10-14小節,伴奏織體采用了柱式和弦,雖為簡單,但實則要求彈奏者手掌對和弦彈奏有穩固框架感,弱而不虛,并且根據演唱者聲音的強弱變化而變化。第15-17小節,雖然也為柱式和弦,但與前面不同之處在于,它不在作為背景的渲染,而是伴奏與歌唱的遙相呼應,直到第18小節,突出的琶音下行,明亮而流動,正好映襯了下一句的江水流動,第19-30小節與之相同。第31-32小節,再現引子部分不和諧的一串音下行的伴奏織體,旋律由大調切換到小調,由遠及近,將情感帶入深深的悲慟之中,營造了一種波瀾起伏的情緒歷程,傳達了作者心中的悲傷和憤怒。
間奏,第40-42小節,短短兩小節的柱式和弦的推進,力量逐漸加強,提前渲染一種緊張的氣氛,將之前的思念,悲痛轉化到憤怒與悲傷,為下一段主題奠定了失去家園芳土悲憤的情感基調。如圖2

主題B部分,第43-49小節,當旋律主題進來時,伴奏聲部必須弱下來,兩小節波音,再加上之后雙手反向八度和弦的行進,將情感推向了高峰。第50,52和53小節,調性再次切換到大調,三組短促而有力的十六分音符和弦,需與每一句歌詞“我必須回去”連接緊密,踏板不可多踩,表現一種不畏生死堅定不移的信念,第54-55小節,鋼琴與聲樂一同演繹主旋律,亢奮激昂,結尾第58-61小節,左手八度震音,與右手帶旋律的和弦發展,把歌曲推至到高潮的頂峰,完美呈現了作品的抒情性與戲性。如圖3

《嘉陵江上》所體現的時代特色是十分突出的,因為革命音樂不應當只是通過手段來表達作品,而是要通過音樂來表達人民的心情與安撫人們的心靈。而鋼琴伴奏為最有力的情景烘托,從不同的層次結構立體的表現了作品中蘊含的元素,同時也表達了作曲家本身所寄托的革命情懷,也正是因為這些種種不同的情緒表達,才讓作品燃起了第二次生命!
[1] 張蕾蕾,李恩忠. 智能交互背景下鋼琴藝術指導與聲樂演唱的合作關系——以《嘉陵江上》為例[J]. 藝術百家,2015,(02):229-230.
[2] 卓琪. 淺析《嘉陵江上》[J]. 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5,(03):87-88+91.
[3] 朱意.淺談聲樂演唱中鋼琴伴奏的藝術表現[J].大眾文藝,2014,08:150.
[4] 劉潔.淺析鋼琴伴奏在聲樂藝術中的運用[J].藝術科技,2014,03:236.
徐芝欣(1993-),女,甘肅,本科畢業于蘭州大學藝術學院,文學學士,現為蘭州大學藝術學院音樂專業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表演。
J624
:A
:1672-5832(2017)09-01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