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彭志萍 車文斌
醫改攻堅筑就“健康廣安”
本刊記者 彭志萍 車文斌

醫改,惠千家,利萬戶,事關人民的大健康。
廣安醫改獨樹一幟,尤其是醫聯體的探索,走在全省前列。“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當然沒有個人健康,也沒有家庭健康。”2017年4月12日,在廣安市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市委書記侯曉春肯定全市的醫聯體建設,華西—廣安共建醫聯體,使廣安市人民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突飛猛進,患者信任、群眾滿意。”
廣安醫改攻堅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至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廣安醫院順利建成,帶動形成了以華西廣安醫院為中心,5家縣級醫療機構為基礎,以遠程醫療系統為載體的區域醫療協調服務網絡, 30余項醫療新技術在廣安首次使用,廣安群眾不出市就享受到了國內一流優質醫療服務;醫療衛生兜底保障作用不斷加強,廣安區、前鋒區、華鎣市在全省率先脫貧摘帽,惠民生,保健康,廣安市醫療改革正銳意前行。

四川省廣安市副市長胡彥軍(中)率衛計部門檢查市場H7N9防控工作,廣安市衛計委主任湯才勇(右)陪同
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要改變這種狀態的正是分級診療制度。
市民患病后,先在簽約的家庭醫生那里就診,如病情較為嚴重,再到由市民自己選擇的二級醫院或三級醫院去就診,或者由家庭醫生通過綠色通道轉至二級或三級醫院,讓專家確診并對癥治療,這就是“1+1+1”(一家社區醫院+一家二級醫院+一家三級醫院)就醫模式和分級診療制度。
2014年10月,四川省啟動實施分級診療制度,廣安市的分級診療變革也正式推進。廣安市政府迅速出臺《關于推進縣鄉村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改革的指導意見》,隨后,廣安市衛計委與市人社局出臺《關于在全市醫療機構推行分級醫療雙向轉診工作的通知》,將分級診療工作納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很快,廣安市醫改領導小組轉發了《省衛生計生委等6部門關于建立完善分級診療的意見》,制發了《廣安市分級診療宣傳方案》《廣安市分級診療制度執行情況指標體系(暫行)》和《廣安市分級診療重點指標監測方案》。
2016年,廣安市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再次步入快車道,市衛計委與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市中醫管理局聯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分級診療工作的通知》,建立了市、縣、鄉、村四級雙向轉診綠色通道,同時,完善醫保報銷政策,發揮醫保報銷政策的杠桿作用,推動分級診療工作的開展。
經過堅持不懈的推進,如今,分級診療模式初步形成,通過完善醫療聯合體、縣鄉村一體化、對口支援、鄉村醫生簽約服務和遠程醫療等機制,充分運用醫療、醫保、醫藥、價格等手段,真正全構建“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分級診療就醫新格局。
一組數據可以說明廣安市分級診療的成果:目前,全市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至少與5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簽訂雙向轉診協議率達100%;二級及以上醫院設立了“分級診療便捷服務窗口”和分級診療經辦機構100%;全市縣級醫療機構門診、住院診療量同比增長分別為8.92%、7.58%;縣域內就診率為93.1%;縣級醫院病床使用率達100.81%。
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廣安市的就醫新格局正逐步形成,分級診療成效顯著。
國家衛計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到2020年,分級診療模式全面確立,而位于西部內陸的廣安市,分級診療模式已經確立,百姓就醫滿意度大大提高。
如今,在廣安市的不少鄉村,不時會見到流動的醫療服務點,百姓不用出村就可做B超檢查。原來,廣安市已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巡回醫療和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制度,讓老百姓在自己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三級醫院專家的診療服務。
此外,廣安加大廣安市人民醫院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合作力度,推進市域內“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建設進程,擴大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廣安醫院—縣(區、市)級醫院—中心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遠程影像診斷覆蓋面,讓更多的患者不出縣、甚至不出鄉鎮(社區)就享受到了便捷、優質的醫療服務,提高了診療水平。
醫院托管是指醫院產權所有者將醫院的經營管理權交由具有較強經營管理能力,并能夠承擔相應經營風險的機構進行有償經營。
這是一種新型的醫院管理模式。根據國務院體改辦等八個部門制定的《關于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醫療機構的分類管理在全國迅速推進。
廣安的公立醫院托管走在全省前列,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在全省21個市(州)選擇的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合作城市。從2015年開始,廣安市著力構建華西-廣安緊密型醫聯體:華西醫院管理輸出、技術支持、“在線在位”服務,與廣安市人民醫院緊密協作,帶動提升廣安轄區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推動廣安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步入“快車道”。
“原來醫院本科生都很難引進,現在引進5名高級職稱博士研究生,29名碩士研究生,華西廣安醫院對外影響力在逐漸擴大”看到廣安醫療改革取得的成績,長期關注醫衛事業的侯曉春喜滋滋地說:“我記得之前領導干部請病假往哪里去,重慶、成都去,現在看病去外地的減少了,就我這里收到的假條因病外出的少了,基本做到了‘大病不出市’。”
看病難,尤其是找大醫院名醫大家看病難上加難,而“大病不出市”,這是廣安人醫療改革所要追求的目標,如今,已經達到了。因為,在廣安就有華西醫院的專家,專家下沉廣安,為廣安人民帶來了“福利”。
華西第二醫院產科主任劉興會教授,被聘為廣安人民醫院產科學科主任,那可是全國著名的產科專家。她在華西第二醫院的門診是一號難求。自從醫院與華西第二醫院合作后,她定期來廣安現場門診,廣安的孕婦看她的門診從此可以不跑成都,也可以不用等待幾個月了。
羅蓉教授是華西第二醫院兒科主任,也是廣安人民院聘請的兒科學科主任,每月定期來醫院兒科門診坐診。一次,一名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的患兒,因在成都連續幾個月都沒有掛上羅蓉的門診號,專程從眉山趕到醫院就診。看完病后,很滿意地坐車回眉山。她很羨慕廣安人在家門口就能看華西專家的門診。
華西第二醫院謝蜀祥教授,從事婦產科醫療、教學、科研工作至今54載,是一位資深的生殖內分泌及不孕不育專家。為滿足廣安患者看病就醫的的需要,謝教授不顧旅途奔波之苦,每月定期坐診。
梁宗安教授是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是國家一級教授、國內著名的呼吸病學專家。一次,一名從偏遠山區趕過來看診的患者憂心忡忡地告訴梁教授,自己在其他醫院被告知病情復雜,需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尋專家就診。梁教授在認真查看了該患者的病歷及檢查報告,并仔細為他做了檢查后,笑著對他說:“你這個病沒得好大問題。戒煙,注意飲食,好好觀察,下個月來復查看看。”患者心頭的一塊石頭終于落下……
在廣安市,每周都有華西醫院、華西第二醫院專家教授的現場門診和遠程門診。僅2016年,華西專家在廣安市人民醫院就開展了現場和遠程門診600次以上,指導手術150余例。廣安人真正享受到了不跑路、不用等待太長預約時間,在家門口就能看華西名醫專家門診的便利。
“華西-廣安”醫聯體緊密合作以來,廣安市人民醫院門急診人次同比增長8%,住院患者人次同比增長10.6%,手術臺次同比增長13.7%,接受廣安地區縣、鄉級基層醫院上轉患者同比增長91.3%,疑難重癥患者外轉市外“三甲”醫院同比下降45.8%,基本實現了廣安城鄉群眾“大病不出市”,有效保障了百姓健康。
廣安嘗到了醫療改革的甜頭,醫改的勁頭更足了。
除了堅定信心繼續深化與華西醫院、華西附二院的合作之外,廣安正探索“互聯網+醫療”新模式,即:通過已建立的遠程門診、會診及遠程影像診斷等,推動華西廣安醫院與市內各縣級醫院、鄉鎮(中心)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醫療聯合體,加快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醫聯體,一種2013年底才開始探索的醫療體系新模式。2013年11月-2014年6月的試點探索階段,北京市城八區都要實現1個醫聯體簽約并運行。
如今,嘗到醫改甜頭的廣安正迅速推廣這種新模式,同樣走在四川前列。
2017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指導意見,全面啟動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推動醫療資源下沉,病人雙向轉診,逐步緩解看病難。
而廣安在成功運行“華西-廣安”醫聯體的基礎上,正探索建立以縣級醫院為龍頭的縣域內醫療共同體,深入推進“縣-鄉-村一體化”管理,并積極籌建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兒童救治中心、腦卒中救治中心、胸痛救治中心,完善廣安市創傷急救中心,全力提升廣安市區域內危急重癥救治能力,助推分級診療制度建設,讓全市病患不出市就能享受便捷優質的醫療服務,真正緩解市民看病難問題。

廣安市人民醫院與川大華西結成緊密的醫改聯合體,廣安市民不出市就可看到專家門診
“要用兩至三年的時間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將我市的醫聯體建設打造為全省的標桿。”在2017年全市衛生計生工作會議上,廣安市政府副市長胡彥軍提出了廣安醫療體的建設目標。
廣安市衛計委黨組書記、主任湯才勇介紹,目前,廣安市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正穩步推進,堅持把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作為維護人民群眾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穩步推進8家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啟動市人民醫院等5家城市公立醫院以取消藥品加成為突破的綜合改革,借助“華西—廣安”遠程醫療服務網絡,市人民醫院與28家縣鄉醫療機構建立聯合體,有效提升了患者的就醫需求,切實提高了區域內就診率,人民滿意度越來越高。
廣安是四川省確定的首批脫貧的重點區域,2016年,廣安區、前鋒區、華鎣市3個全省首批脫貧摘帽縣、50001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戶較2015年減少29.3%,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人口降至4.3萬人,減少28.3%。
此間,健康扶貧是廣安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工作。廣安嚴格落實中省健康扶貧政策,堅持定向施策、精準發力,制定印發了《廣安市醫療衛生計生扶貧專項方案》《廣安市醫療衛生計生脫貧2016年工作計劃》等12個文件,統籌推進醫療衛生計生脫貧工作。
全市探索制定并推行取消住院起付線、提高報銷比例、嚴格鄉鎮首診和逐級轉診、全額資助貧困患者參合、擴大和提高民政醫療救助范圍標準等政策措施,創新設立醫藥愛心基金400萬元,籌集衛生扶貧基金1327萬元,兜底貧困患者縣域住院個人自付費用。
2016年,全市完成53個鄉鎮衛生院、145個計劃退出貧困村標準化建設達標任務,為30677人次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補償(救助)住院醫療費用1.1億元,貧困人口縣域內住院費用個人實現“零支付”。
廣安的兜底保障,保基本是核心。全市發揮醫保作用,全額資助貧困人口參加新農合,全面實施貧困患者縣域內住院免起付線、先診療后付費、提高費用報銷比例、“一站式”即時結算等傾斜性醫保政策和便民服務措施,全市15萬人次貧困患者享受“十免四補助”、先診療后結算等醫療扶持,貧困患者縣域內住院個人自付費用降至6.6%。
扶貧事業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百姓更好的生活,健康生活正是廣安兜底扶貧的延伸。醫衛環節,全市以打造健康環境,讓貧困群眾少生病為目標,開展健康教育進村莊、進學校、進家庭、進夜校、進電視廣播,講衛生習慣、講疾病預防、講看病就醫、講減免政策、講自我保健的“五進五講”活動,倡導健康新理念。
同時,全市大力開展文明村鎮、文明衛生戶評選和“四好村”創建,全面實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免費體檢,織密健康防護網,累計為貧困人口免費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并提供健康管理服務44.3萬人次。
水是生命之源,潔凈水是健康的保障。廣安的醫衛事業瞄準水資源,把衛生做到關鍵處。全市累計投資50億元實施“潔凈水”行動,城鄉生活污水、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江河湖庫內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在農村全面實施改水、改路、改廚等“五改三建”行動,極大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
兜底兜底,就是要兜根兜底,從影響人民群眾最基本的因素開始做起,百姓的人居環境大為改善,僅森林指標一項,森林覆蓋率就達40.5%,天更藍,水更綠,廣安人民更健康。
2017年,廣安市還要繼續確保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貧困人口減少1.2萬人的目標,健康扶貧精準到人、精準到病,廣安健康扶貧事業正越做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