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浩,楊石有,蘇初連,李馨,劉曉妹,蒲金基,張賀*
(1.海南大學熱帶農林學院,海南海口570228;2.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海南海口571101)
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混配對芒果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
康浩1,2,楊石有1,蘇初連1,2,李馨1,劉曉妹1,蒲金基2,張賀2*
(1.海南大學熱帶農林學院,海南海口570228;2.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海南海口571101)
本文選取殺菌劑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進行混配,采用室內生長速率法,進行室內毒力測定,研究其對芒果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結果表明,供試藥劑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均對膠孢炭疽菌的抑菌效果較好,EC50值分別為0.4037mg/L、0.0558mg/L;兩種藥劑混配后,均表現出較明顯的增效作用,其中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配比為2:8時,增效系數最大(2.65)、EC50值最小(0.00254mg/L),具有很好的應用潛力,值得進一步大田實驗。
氟硅唑;吡唑醚菌酯;混配;芒果炭疽病菌;抑菌作用;毒力
芒果屬于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無患子目漆樹科芒果種,是我國重要的熱帶水果之一,素有“熱帶水果之王”的美譽。在我國,芒果種植主要分布在海南、廣西、廣東、云南、四川、福建和臺灣七個省區,其中海南省種植面積最大[1]。
芒果炭疽病是世界芒果生產中發生最普遍、危害最嚴重的真菌病害[2],在我國海南、廣東、廣西等芒果主產區均發生過大面積流行。該病害主要由半知菌類膠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Penz.&Sacc.)引起,生長期主要危害芒果的葉、花穗、果實和梢等組織,引起梢枯、葉斑、落葉和落花落果。儲運期導致果實腐爛,果實發病率達到30%~50%[3]。據測定芒果炭疽病在海南、廣西等種植區的芒果嫩葉部位發病率高達85.7%,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4]。發病嚴重時果實全部腐爛,對芒果的外觀質量品質造成極大的影響,嚴重制約著芒果產業的快速發展[5]。
目前,芒果炭疽病采用以化學防治為主的綜合防治技術。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者篩選了許多采前及采后控制炭疽病的有效藥劑。主要有氫氧化銅、甲基托布津、咪鮮胺錳鹽、多菌靈、代森錳鋅等,這些殺真菌藥劑的防治效果最高能達到90%[6]。但因田間長期使用多菌靈等苯并咪唑類殺菌劑,致使芒果炭疽病菌的微管蛋白基因發生突變,產生不可逆的抗藥性,且導致了交互抗性現象的發生[7],為病害的有效防治增加了困難。研究發現,氟硅唑對芒果炭疽病菌的毒力較強,與吡唑醚菌酯不存在交互抗性,可作為防治芒果炭疽病的候選藥劑之一[8]。本試驗采用吡唑醚菌酯和氟硅唑及其混配藥劑對芒果炭疽菌進行室內藥劑毒力測定,以期獲得混配增效配方,為田間炭疽病防治新劑型研發、田間桶混技術、科學用藥等應用提供借鑒。
1.1 材料與試劑
1.1.1 供試菌株
芒果炭疽病菌分離自海南省儋州市寶島新村環植所基地,通過組織分離的方法在青黃芒葉片上取得,菌株編號A2。菌株經組織分離、鑒定后接種在PDA試管斜面培養基上,低溫保存,備用。
1.1.2 供試藥劑
97%氟硅唑原藥,湖北盛天恒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97%吡唑醚菌酯原藥,上海倍柔貿易有限公司生產。
1.2 儀器與設備
垂直超凈工作臺,SW-CJ-IFD,濟南博華儀器有限公司生產。生化培養箱,BSP-250,海口隴輝貿易有限公司生產。熱空氣消毒箱,GR-246,上海博訊醫療生物儀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自動壓力蒸汽滅菌器,GR600A(HIRAYAMA)。其余還有酒精燈、打孔器、燒杯、玻璃棒等。
1.3 實驗方法
1.3.1 PDA培養基的制備
將馬鈴薯洗凈去皮,去芽眼,切成小塊,稱取200g,放入不銹鋼鍋中,加水煮沸20~30min至馬鈴薯軟而不爛時,用6~8層紗布過濾;加入20g瓊脂粉,繼續加熱攪拌混勻,待瓊脂溶解完全后,再加入20g葡萄糖攪拌均勻,補足水分至1000mL,趁熱分裝于三角瓶中,加塞,置于高壓滅菌鍋中,121℃下滅菌20min。
1.3.2 含藥培養基的制備
將原藥用無菌水溶解并稀釋適當的倍數與滅菌后冷卻至60℃左右的PDA培養基混合均勻,制成不同系列藥劑濃度,對照組用等量的丙酮溶劑代替藥劑與PDA培養基混合均勻制成。
1.3.3 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對芒果炭疽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
試驗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法測定兩藥劑對芒果炭疽病菌的室內毒力[9]。將各實驗菌株接種在PDA平板上,28℃培養箱中恒溫培養5d后,用直徑0.5cm的打孔器在菌落邊緣打菌柄若干,待用。將菌柄接種到含不同氟硅唑、吡唑醚菌酯質量濃度的平板上,每皿放置1枚,28℃恒溫培養4d后,用十字交叉法測量病斑直徑(菌落直徑減去菌餅直徑),以丙酮為對照,重復3次。以濃度對數(x)為橫軸與抑制菌落生長百分率的機率值(y)為縱軸,求氟硅唑或吡唑醚菌酯對炭疽菌的毒力回歸方程,并計算抑制菌體生長的有效中濃度EC50值及R2。計算各藥劑對菌絲生長的抑菌率,根據式(1)計算抑菌率[10,11]。利用統計分析軟件SAS 9.13對實驗結果進行方差、均方分析和鄧肯多重比較。以上菌株均在28℃下進行培養[12]。

1.3.4 聯合毒力的測定方法
聯合毒力的測定采用Wadley法進行評價,按照2種單劑的EC50劑量進行配制(10:0、9:1、8:2、7:3、6:4、5:5、4: 6、3:7、2:8、9:1、0:10),對照組用等量的丙酮溶劑代替藥劑,計算各個配比增效系數大小,計算公式見式(2)(3)。

式中,D代表吡唑醚菌酯;P代表氟硅唑;d,p分別代表藥劑的配比,ob為實際觀察值,th為理論值。SR>1.5為增效作用,SR=0.5~1.5為相加作用,SR<0.5為拮抗作用。
2.1 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單劑對芒果炭疽病菌的抑菌效果
配制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母液濃度分別為0.5、0.25mg/L,按照系列濃度梯度稀釋法將氟硅唑母液稀釋為0.1、005、0.031、0.008、0.002mg/L,將吡唑醚菌酯母液稀釋為0.1255、0.063、0.031、0.016、0.008mg/L。通過菌絲生長速率法測定了芒果炭疽菌對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敏感性,結果發現,芒果炭疽病對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敏感性較強,其EC50值為分別0.4037mg/L和0.0558mg/L(見表1)。
2.2 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混配對芒果炭疽病菌的抑菌效果
將吡唑醚菌酯與氟硅唑以EC50為基準,按照質量比分別為0:10、1:9、2:8、3:7、4:6、5:5、6:4、7:3、8:2、9:1、10:0進行混配,并設置6個不同濃度(分別為0.4、0.2、0.1、0.05、0.025、0.0125mg/L)進行室內毒力測定。結果發現,不同質量比復配對芒果炭疽病菌具有較好的抑制作用,EC50均小于0.15。在1:9~9:1(D:P)的混配比中,增效系數介于1.02~2.65之間,EC50值介于0.0254~0.4229mg/L之間;吡唑醚菌酯和氟硅唑質量比為1:9、2:8、6:4和8:2混配后,對芒果炭疽病菌表現為增效作用,增效系數分別為2.04、1.70、1.57、2.65,它們之間的EC50值和增效系數達顯著性差異,其中質量比為8:2時,增效作用最明顯,增效系數為2.65。

表1 芒果炭疽病菌對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

表2 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混配對芒果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
吡唑醚菌酯是一種新型的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具有殺菌效果好、應用范圍廣、毒性低、耐受性好、環境友好等優點,且殺菌活性是同類殺菌劑的3倍[13],在芒果炭疽病上還未出現關于抗性的報道[14]。氟硅唑屬三唑類殺菌劑,是甾醇脫甲基化抑制劑,可用于防治多種作物上的多種病原菌,作用范圍廣,殺菌活性高,用量小,對高等動物低毒[15]。吡唑醚菌酯和氟硅唑兩者作用機理不同,對芒果炭疽病菌都有很好的防效,可在田間廣泛應用。但隨著藥劑的長期大量使用,造成病原菌藥劑敏感性下降甚至抗藥性的產生,新劑型研發、藥劑復配增效、科學用藥等技術可有效延緩病原菌抗藥性的產生。王良吉[16]開展的藥劑復配在防治油菜菌核病的藥效試驗中發現,咪鮮胺與多菌靈1:2的復配比防效最好,高于兩種藥劑單獨使用的防效;馮小龍[17]開展藥劑復配對番茄灰霉病的防效研究表明,15%吡唑醚菌酯和30%啶酰菌胺兩種藥劑復配時EC50值最小,田間防效達75%以上,具有顯著的增效作用;這表明咪鮮胺或吡唑醚菌酯與其他藥劑復配具有較好的增效作用。本研究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法測定了吡唑醚菌酯與氟硅唑單劑及其復配劑對芒果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結果發現芒果炭疽病菌對吡唑醚菌酯與氟硅唑均表現出較強的敏感性,EC50值均較小。隨著吡唑醚菌酯的增加、氟硅唑量的減少,吡唑醚菌酯、氟硅唑混配藥劑的增效作用逐漸降低,當7:3、8:2時,對芒果炭疽病菌的抑菌效果顯著,以8:2的混配組合效果最佳,增效作用大于2.65,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單劑的使用量,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具有較好的實用性。
本實驗只進行了室內毒力測定,用生長速率法測定的這些數據存在一定局限性,僅反映殺菌劑在室內對菌絲體生長的抑制情況,可能漏篩一些對分生孢子萌發具有較好抑制作用的殺菌劑,所獲得的復配藥劑仍需進一步開展田間綜合防治試驗。
[1]賀軍虎,陳業淵,魏守興.中國杧果產業的現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J].熱帶農業科學,2006,26(6):59-62.
[2]王萬東,劉光華,尼章光,等.芒果炭疽病的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J].廣東農業科學,2008,(6):67-69.
[3]劉秀娟,謝藝賢,楊業銅,等.海南島杧果果實真菌潛伏侵染的研究[J].植物病理學報,1986,16(1):47-50.
[4]朱杰.海南芒果反季節生產要素研究 [J].中國果菜,2015,35 (2):44-47.
[5]王小琴.杧果炭疽病菌對咪鮮胺的室內抗藥性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3.
[6]鐘禎凱,康浩,吳誠,等.咪鮮胺和吡唑醚菌酯對芒果炭疽病菌的作用研究[J].中國南方果樹,2017,46(1):59-61.
[7]鄭敏.芒果炭疽病揮發性抑菌物質產生菌的篩選及拮抗機理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3.
[8]范昆,曲建祿,李曉軍,等.9種殺菌劑防治蘋果炭疽病田間藥效試驗[J].農藥,2008,47(8):612-618.
[9]黃彰欣.植物化學保護實驗指導 [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1993.
[10]孟昭禮,羅蘭,袁忠林,等.人工模擬的植物源殺菌劑銀泰防治番茄3種病害效果研究 [J].中國農業科學,2002,35(7): 863-866.
[11]于平儒,卲紅軍,馮俊濤,等.62種植物樣品對菌絲活性的測定[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5,(1):71-76.
[12]陳業淵,賀軍虎.熱帶、南亞熱帶果樹種質資源數據質量控制規范[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13]劉羽,劉增亮.芒果種質對炭疽病的抗病性評價 [J].熱帶作物學報,2009,30(7):21-23.
[14]張帥,李世雄,楊太新,等.苯醚甲環唑和吡唑醚菌酯混配對炭疽病菌的聯合毒力及藥效[J].植物保護,2013,39(6):160-163.
[15]胡小平.陜西省蘋果黑星病的致病力分化研究[J].西北農業學報,2006,15(4):76-79.
[16]王良吉.咪鮮胺·多菌靈復配劑防治油菜菌核病的藥效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5,(4):134.
[17]馮小龍.吡唑醚菌酯與啶酰菌胺對番茄灰霉病復配增效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
Inhibitory Effect of Flusilazole and Pyraclostrobin against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KANG Hao1,2,YANG Shi-you1,SU Chu-lian1,2,LI Xin1,LIU Xiao-mei1,PU Jin-ji2,ZHANG He2*
(1.Tropical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Institute,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China;2.Environment and Plant Protection Institute,CATAS,Haikou 571101,China)
In this paper,the mixture of flusilazole and pyraclostrobin was chosen to study its inhibitory effect on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Indoor growth rate method was adopted and toxicity test was carried out.Flusilazole and Pyraclostrobin had obviously inhibitory activity with EC50values of 0.4037 and 0.0558mg/L respectively.All the two drugs showed obvious synergistic effect when they were mixed.When the ratio of flusilazole and pyraclostrobin was 8:2,the effect was the best,with the largest efficiency coefficient and the smallest EC50value.It would have good potential for controlling mango anthracnose and be worth of a further test in field.
Fluorosilicone;pyraclostrobin;mixed;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inhibition;toxicity
S436.67
A
1008-1038(2017)08-0024-04
10.19590/j.cnki.1008-1038.2017.08.008
2017-05-1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460455);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63063);海南省重大科技計劃;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院級創新團隊項目(17CXTD-09)
康浩(1991—),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熱帶果樹病理學
*通訊作者:張賀(1983—),男,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熱帶果樹病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