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 | 李亮 編輯 | 任紅
◎ 流域映像
游牧與農耕王國PK史(三)
◎ 文、圖 | 李亮 編輯 | 任紅
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線的南北,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有著相互的交流和融合,但更多的則是綿延千年的征戰殺伐和對資源的舍命爭奪。
經過殘酷的部落競爭、征戰殺伐,一支蒙古部落脫穎而出。這支蒙古人居住在今天外蒙古的東北,鄂嫩河與克魯倫河之間,從這里走出了一位偉大的征服者——鐵木真,他帶領蒙古部隊改變了世界。
13世紀初,鐵木真成功地在蒙古高原上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囊括草原各民族的大蒙古國,成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接著他便發動了各個方向的征服戰爭。
而在農耕民族的眼中,起初仍是草原胡人的相互兼并。
蒙古大軍先是進攻西夏和金國,震懾但并未占領,接著,就同以往的游牧民族一樣,一路向西,征戰水草豐盛之地。高昌回鶻王國和西逃的遼國契丹王族建立的西遼國首先被滅,大蒙古國將新疆和中亞部分地區據為己有;接著繼續西征的蒙古大軍對花剌子模王國窮追猛打、殘暴占領;在花剌子模以北、西遼以西,位于今天俄羅斯南部、伏爾加河下游的欽察草原上,蒙古人打敗了欽察部落聯盟軍隊,再向北,打敗了基輔羅斯大公的部隊。

但是東歐的保加爾人不可思議地擊敗了蒙軍,蒙軍劫掠一番后從俄羅斯草原撤軍。蒙古英雄的心常人是無法理解的,病危的成吉思汗1226年攻打西夏,第二年便成功占領,而成吉思汗也于這一年去世。幸運的是,這一次,這個游牧帝國并沒有像匈奴、突厥那樣因為偉大帝王的死亡而陷入內戰之中,窩闊臺順利繼任大汗,大蒙古國繼續成吉思汗的征伐夢想。
1234年,在西夏被滅8年后,金國被征服。從1235年開始,蒙古大軍繼續西征,完全占領了欽察和俄羅斯草原,接著一路西行,所向披靡,征服匈牙利草原,直至1241年抵達奧地利的維也納地區。
但是1241年窩闊臺去世了,這一次,游牧帝國的幸運就少多了。貴由執政兩年后就病死,最終蒙哥登上了汗位,但是中央政權已經削弱了。似乎征戰才能將蒙古人團結起來。到1259年蒙哥汗去世時,大蒙古國已將歐亞大陸打通連為一體,分布著本部和四個汗國。
今新疆、中亞地區一直深受大蒙古國重視,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建立在此,窩闊臺主要占有西遼故土;欽察汗國也就是金帳漢國,西到今天俄羅斯的西北部、烏克蘭以及多瑙河下游匈牙利部分地區;伊爾汗國包括高加索地區、伊朗、伊拉克等地。
但是蒙哥汗一死,游牧帝國還是擺脫不了分裂宿命。從匈奴到突厥,再到蒙古,游牧部落無論是聯盟還是王國,一直沿用著選舉君主制,大王升天之日就是兄弟相殘之時。
1260年,蒙哥汗去世的第二年,各個汗國的蒙古貴族們,除了伊爾汗國,都選舉推薦蒙哥最小的弟弟,留守在草原深處首都的阿里不哥繼位大汗。但蒙哥的另一個弟弟,當時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后來成為元世祖的忽必烈卻在內蒙古多倫地區的開平建都稱汗(忽必烈曾推行漢化政策,大多數蒙古貴族們并不支持他)。蒙古帝國內戰隨即爆發。最終忽必烈用了四年擊敗了阿里不哥取得了勝利,繼任大汗。但是大蒙古國也宣告分裂,四大汗國事實上已然獨立。忽必烈的汗國雖說繼承了大統,但統治的只是蒙古和中國華北地區。

歷史總是用自己的方式開著玩笑。在蒙古大汗的眼里,南宋缺少戰馬,甚至都沒有成建制的騎兵部隊,騎術箭術更是不值一提,漢人身體柔弱,朝廷里文人干著武將的活兒,這種國家,滅亡理論上應該是一兩年的事。
可是,打金國、打西夏沒費什么力氣,打南宋竟然打了半個世紀。
經過千年的農牧拉鋸,中國北方經過五胡亂華、五代十國、遼國、金國的割據征戰,其實已經胡漢交融、文化雜糅了,那里的平原不僅適合游牧軍隊作戰,那里的文化接受草原君主統治也相對容易;而中國南方不僅地形地貌上不適合游牧軍隊作戰,而且儒家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家國情懷依舊強烈,當然,人口和經濟資源也豐富得多。只要適時出現幾位出眾的將領,依托燦若繁星的軍事計謀,南宋的抵抗顯然異常頑強。

蒙古聯宋滅金后,就如同當年金國聯宋滅遼一樣,立刻著手攻宋。窩闊臺在西征的同時,就派軍攻打四川和湖北,意圖渡過長江。這一打就是6年,歐亞草原西端的俄羅斯草原都已被征服了,但在東方的南征中,最終卻是蒙古軍隊受挫退兵了。蒙哥上臺后,繼續西征,同時繼續攻南宋。蒙哥派他的弟弟忽必烈迂回到了云南,直接征服了一直獨立的大理國,根本目的是希望迂回攻宋。對比西征的順利,難啃的南宋讓蒙哥很著急,他親自參戰,與忽必烈一起兵分三路攻打南宋。
時間來到了1259年,蒙古軍取得了艱難的突破,但讓人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蒙哥竟然死于前線!于是,蒙古軍仿佛一夜之間全部撤退,而忽必烈也急匆匆趕回北方爭奪汗位去了。
一個國家的軟弱,不僅體現在他防守時的懦弱,也體現在他進攻時的猶豫。在大蒙古國內亂的時候,南宋除了議和,就是朝廷里的內斗和弄權,甚至山東有漢人軍閥造蒙古人的反,也不敢有絲毫接應,農耕國家精致的利己主義表現得淋漓盡致。

拿到汗位的忽必烈輕揮衣袖,將議和之事拋于遠方,繼續南征。而南宋名將接連病逝,更要命的是,川軍水師投降了,蒙軍打過長江天險,投降的宋將越來越多。1271年,忽必烈成竹在胸,改國號為“大元”,第二年建都今天的北京。1276年,大元軍隊征服了南宋首都臨安,南宋少量皇族和官員逃至廣東沿海,而元軍也像追擊花剌子模王國逃亡貴族一樣追擊他們。1279年,剩余宋軍在厓山與元軍展開了悲壯的最后決戰,戰敗的殘余宋軍、官員甚至奴婢,和背負小皇帝的朝臣一起,跳海殉國,南宋徹底滅亡了。
一個純粹的游牧王國徹底征服了農耕王朝,形成了一個大一統國家,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但是形式上的統一,并不代表文化上的統一。東方的大元,和其他三個汗國——金帳漢國、察合臺汗國(他和大元后來瓜分了窩闊臺汗國)、伊爾汗國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作為征服者,蒙古游牧文化過于原始,而相對龐大的疆域,蒙古人口又太少,在被征服國家中,無論位于權力塔尖的蒙古貴族還是駐扎、定居的蒙古人數量都很少,而政策往往依靠暴力執行。
在征服過程中,蒙古人與之前的匈奴人、突厥人以及之后的滿人一樣,熱衷于殺滅獵物。一座城市久攻不下,破城之后就是屠城,在蒙古征服的戰爭中,被屠殺盡凈的大小城市,不下二三十座。中亞地區、中國整體上的人口數量在征服戰爭中銳減驚人。
對征服國家的管理,蒙古貴族們似乎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往往采用二元制,區別治理當地人和蒙古人。蒙古統治者似乎更關心稅收,例如金帳漢國,從政治上看,蒙古人滿足于包稅制,起初是由中亞商人集體承包,后來由俄羅斯當地的王公擔任總包稅人,后來莫斯科大公變成總包稅人并建立了一整套征稅管理機構直到后來取代了蒙古政權;蒙古人甚至都不到當地視察。


時間可以驗證一切,軍事上強勢的蒙古汗國的王公貴族們,文化上卻是弱勢,他們信奉的宗教也大多數由薩滿教轉為當地宗教,中亞、西亞的汗國皈依了伊斯蘭教。
而大元的皇帝忽必烈,雖然認可漢文化并有漢化傾向,但并不意味著對漢文化的信任。大元分為四個階層,蒙古人是統治者位于第一階層,色目人也就是來自中亞、西亞的歸屬人群是管理者,屬于第二階層,中國北方人群被稱為漢人,屬于第三階層,可以使用,而當初抵抗了50多年的中國南方人群則被稱為南人,歸為最低等級,是完完全全的受奴役者。大元統治者的嫡系蒙古軍隊數量太少,他們采用數量龐大的簽軍,就是來自帝國各個征服地區的雇傭軍,駐扎在中國各地,嚴密監控著當地百姓。
元朝盡管也任用了漢人為臣,但漢臣話語權很低,最關鍵的職位都是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擔任,而財政收繳也一直是元朝事務的重中之重。元朝統治者對儒家文化和中國本土宗教始終懷有戒心,而他們最終信仰的宗教則是與佛教有聯系卻保持距離的喇嘛教。
大元始終有顆游牧部落的心,蒙古人甚至想將全中國都改造為牧場,繼續他們的游牧生活;他們還希望繼續征服,進攻日本、越南、緬甸、爪哇,可能和草原上作戰差別太大,這些戰爭全都失敗了。
而實際上,大元和其他幾個蒙古汗國一樣,始終未能讓統治地區心悅誠服,與征服破壞能力相比,他們的統治管理能力實在不堪一提,各個汗國里的反叛、起義不斷。
窩闊臺汗國存在80多年就被察合臺和大元兩國瓜分了;察合臺汗國則依然是一個游牧王國,140多年后繼續走上了內斗、分裂、被其他游牧王國征服的老路;伊爾汗國雖然全盤伊斯蘭化,但50年后仍然陷入內外交困,97年后分裂;欽察汗國122年后陷入內訌,170多年后開始分裂。
在東方,元朝政治始終未走上正軌,1368年朱元璋帶領起義軍攻占南京,隨后北伐占據北京,建立明朝,大元建國97年后就滅亡了,元廷退回到了漠北老家,史稱北元。一個農耕文明國家終于結束了第一次被游牧國家完全征服的歷史。而又過了30多年,北元被韃靼替代。
元朝為明朝的疆界打下了基礎,而歷經遼、金、元三個王朝的統治,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在深刻改變,宗族鄉紳的民間管理逐漸被中央派駐權力削弱,文人士大夫監督建議的職責也逐漸被皇帝和重臣的集權所替代。

蒙古帝國改變了世界的劃分和民族的定義,雖然汗國分裂了,游牧民族又回到了歐亞草原,但是文化的交融使地域得以重新設定,人種的混合使民族定義更為豐富。而游牧與農耕民族之間的爭斗仍在繼續,只是爭斗的目的不再是搶奪資源,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原因;爭斗的地域范圍日益縮小,游牧部落里再也沒有出現像蒙古帝國那樣的橫跨幾乎整個亞洲直至歐洲、非洲的大征服。
明朝建立之后迅速強盛,休養生息的東亞草原安靜了許多,韃靼和瓦剌并存并向明朝納貢稱臣。而就在明朝建立不久,中亞草原的游牧部落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興盛和征服。
蒙古的察合臺汗國本來就保持著游牧王國的本性,蒙古貴族與突厥貴族相互聯姻融合,突厥化明顯,信奉伊斯蘭教。察合臺汗國分裂為西察合臺和東察合臺后,西察合臺走出了一位偉大君王帖木兒。帖木兒帶領軍隊縱橫草原,為了實現昔日蒙古帝國的輝煌而戰斗。鼎盛時期,帖木兒王國以中亞烏茲別克斯坦為核心,從格魯吉亞地區一直到印度德里,伊朗、阿富汗、敘利亞、兩河流域、小亞細亞均在他的版圖當中。帖木兒甚至擊敗了當時如日中天的奧斯曼帝國,直接緩解了茍延殘喘的東羅馬帝國的壓力。
1404年,帖木兒東征明朝,但是第二年他死在途中。和他們的祖先一樣,帖木兒軍隊迅速撤回,他的兒子們開始陷入王位爭奪,帝國迅速衰落分裂。中間雖有過恢復,但最終在1507年滅亡了。
神奇的是,帖木兒王族的一支后來向南逃亡,征服了整個印度,于1526年建立了莫臥兒帝國。或許是吸收了以往草原游牧民族統治失敗的經驗教訓,莫臥爾王朝使印度經濟和文化出現了空前繁榮。300多年后,莫臥兒帝王才被英國女皇替代。
經過千年的征戰,歐亞草原已趨于穩定和平靜。而歐洲已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中古時代和近代由此劃分。火器在歐洲得到快速發展,15世紀時幾乎所有歐洲軍隊都配備了新式火器。在歐亞草原的西方,馬上民族已不再占有優勢,草原王國陸續并入俄羅斯版圖,游牧部落已不再擁有對文明世界的劫掠能力。而在歐亞草原的東方,精致而穩定的農耕世界和北方的游牧草原依然封閉。
與游牧王國相似,農耕王國依然在自己的建國-輝煌-內訌-崩潰-朝代更迭的規律中循環。1644年,明朝滅亡了,中國再次陷入內亂。而30年前,被蒙古人滅掉的金國女真族的后裔在東北東山再起,建立了后金,后來后金皇帝將自己的民族改為了滿族,把國號也改為了大清。明朝被李自成的大順軍滅亡后,大清趁亂攻入了中原內地,并一舉掃平中國,建立了大清帝國。中國這個農耕王國第二次被游牧王國完全征服,而大清國也改變了游牧王國的征服規律,他不再是先征服東亞草原再南侵,而是依托首先征服的中國內地資源,完成了征服東亞和中亞部分地區的霸業。

盡管后金時期,王朝統治者就已經接受儒家文化,但是大清國仍是一個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相結合的國家,封建專制集權制度達到頂峰。在大清入主中原100多年后,經過文藝復興之后的歐洲活力無限、向全球拓展,已經進入了工業革命時期。而大清國依然還在學習融合中華文化,還在琢磨著滿漢分立的政治統治,不知不覺,在近代發展中,中國這個古老大國已被歐美甚至近鄰日本遠遠拋在了身后,而延續千年的游牧與農耕之爭已全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