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朱靜霞 編輯 | 田宗偉
金沙峽谷的綠色引擎
——白鶴灘水電站環保看點
◎ 文 | 朱靜霞 編輯 | 田宗偉
由南向北,自亙古的金沙江溯游而下,億萬年的地質運動將川滇大地雕琢成一種蒼涼卻又不失壯觀的景象:裸露于峽谷間的土壤呈現出吐魯番盆地火焰般的紅色,稀疏灌木草叢植被將荒山點綴出斑駁綠色,腳下奔涌的金沙江水激蕩起層層黃色。三色渾然交融,打造出大自然滄桑的面孔。
駐足于金沙江右岸的藥山山脈,隔江望去,一片濃郁的綠色隱于大涼山間,緩和了干熱河谷的蒼涼。這,便是白鶴灘水電站的壩址所在地。植物園內,參天古樹綠意盎然,木棉、馬桑和清香木等植物吐著嫩綠新芽;地下廠房交通洞內通透整潔,未來將有百萬級發電機組在這里落地生根,巨大的水能將轉化為電能,替代大量化石能源,每年減少數千萬噸二氧化碳排放。建成后的白鶴灘水電站,將產生顯著的環保減排效益。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強調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早在2009年9月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我國就對全世界做出鄭重承諾:中國將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
這一重要國策和政府的施政方向,對電力行業將產生深遠影響。
“與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相比,水電具有可調優勢和綜合利用優勢,是當今世界上替代化石能源的第一主力,也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首選”,三峽集團白鶴灘工程建設部負責環保工作的工程師羅龍海說,“在做好環保工作的基礎上,加快開發利用水電,是實現我國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措施。”

白鶴灘水電站上游鳥瞰圖
白鶴灘水電站裝機容量1600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624.43億千瓦時。電站建成后,主要向華東電網、華中電網和南方電網供電,并兼顧當地用電需要。在同等滿足電力系統用電需求的情況下,白鶴灘水電站可替代火電年均發電量約627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煤量約196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160萬噸、氮氧化合物排放約15萬噸、二氧化硫排放約17萬噸。
“建設白鶴灘水電站,無疑是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促進生態環境建設,實現我國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舉措。”羅龍海說。
長期以來,開發水電與保護地方生態之間的微妙關系,總能引起公眾的高度關注與討論。白鶴灘水電站蓄水發電后,將對庫區陸生生態產生何種影響?對此,羅龍海告訴記者,經過相關專家的科學論證,電站建成后將不會造成庫區干熱河谷生態系統類型的消失,庫周仍以干熱河谷生態系統為主,同時也不會改變該區域基帶土壤、河谷地形地貌等生境因子。
此外,白鶴灘水電站蓄水后,水面蒸發量的增加,將改善庫周的植被生長條件,提高植被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同時,通過實施水土保持工程,有計劃地發展種植業,人工植樹造林,金沙江兩岸的水保林也將穩固兩岸脆弱的土地。
秉持著“建好一座電站,改善一片環境”的先進理念,在修復樞紐及營地景觀區的同時,白鶴灘水電站工程還結合區域植被特征和水土保持要求,確定了干熱河谷稀樹灌叢區、人工經濟林區、亞熱帶山地落葉闊葉林區、農耕區以及臨時恢復區等生態修復區,修復面積達400余平方公里。
針對以上修復分區,三峽集團在白鶴灘水電站籌建工程中,采取收集表層土、修復受損土壤系統等立地改造措施,充分利用干熱河谷稀樹灌叢,如木棉、清香木、余甘子、新銀合歡、馬桑、余甘子、小桐子等鄉土植物,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植物群落組成和結構,并在施工區劃定區域規劃苗圃,以補充生態修復用苗需求。
“我們還對受工程建設影響的345株古樹采取了遷地保護措施,目前長勢良好。”據羅榮海介紹。
白鶴灘水電站工程影響區共涉及345株古樹。施工區范圍內的19株古樹中,已有14株移栽至業主營地植物園,5株移栽至寧南縣城;云南境內的70株古樹已搬遷到巧家縣各移民安置點;四川境內的251株古樹,其中107株移栽至植物園,144株移栽至各移民安置點。“水庫蓄水后,我們還將特別注意保護獼猴和水獺,同時通過保護鼠類天敵等手段,抑制鼠類危害”,羅龍海說,“這些手段對保護干熱河谷地區陸生生態系統具有重要作用,將產生顯著的環境效益。”稀魚類、魚類產卵場和索餌場勢在必行。
“修復魚類棲息地,可有效緩解大壩阻隔、棲息生境變化對該河段魚類產生的影響,對保護該河段魚類資源和重要物種具有重要意義。”羅龍海說。據了解,白鶴灘水電站魚類棲息保護將建立以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保護區為主體,包括白鶴灘庫區支流黑水河、雅礱江錦屏大河灣河段等流水生境在內的系統保護格局。其中黑水河主要發揮適宜開闊水域生長、需要流水生境產卵魚類棲息地的作用,雅礱江錦屏大河灣河段主要作為產漂流性卵魚類繁育棲息地。
人工增殖放流是有效保護庫區河段魚類資源、恢復部分特有魚類種群的另一措施。結合金沙江中下游增殖放流規劃綜合考慮,三峽集團在向家壩工區建設了魚類增殖總站,同時在烏東德水電站建設珍稀特有魚類增殖放流站。
羅龍海告訴記者,烏東德魚類增殖放流種類為8種,包括長薄鰍、齊口裂腹魚、圓口銅魚、長鰭吻鮈、鱸鯉、四川白甲魚、裸體鰍鮀、前臀鮡,每年放流總數量為105萬尾。
此外,通過下泄生態流量調節、實施過魚措施、生態調度、人工魚巢、漁政管理規劃等,魚類繁殖的低溫水生態將得到改善,特有魚類資源將得到恢復,將有足夠的魚類資源量和種群交流,魚類種群的穩定和生物多樣性將得到保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是水電建設環保工作者矢志不移的追求。”羅龍海說。
金沙江從青藏高原奔涌而來,原生態水質孕育著物種豐富的魚類資源。據羅龍海介紹,白鶴灘水電站工程影響河段內,分布有29種長江上游特有魚類和11種省級保護魚類。電站建成后,由于水溫變化、產卵場淹沒等,或將影響魚類的繁殖時間和產卵環境。保護該河段的珍
2006年,三峽集團委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和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聯合進行工程影響區水土流失評價與動態監測技術研究工作。調查顯示,工程區水土流失具有面積分布廣、侵蝕強度大、地質災害嚴重等特點。

金沙江流域珍稀魚類——胭脂魚 攝影/黃正平
白鶴灘水電站工程所涉及的金沙江干熱河谷區段,屬國家級和省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山高谷深,巖體破碎,風化嚴重,固體徑流蘊藏量豐富致使沖溝發育,溝蝕作用強烈,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侵蝕作用很強,原始森林已基本被破壞,耕地多為坡耕地,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面積均占土地總面積的50%以上。
為有效防治水土流失,三峽集團主動承擔了3萬余平方米的防治責任范圍。羅龍海告訴記者,白鶴灘水電站水土流失防治區,共分移民安置防治區和水庫淹沒防治區、表土堆存場防治區和施工生產生活設施防治區等8個分區。遵照技術指標可行、治理措施布局合理、措施實施后經濟有效的原則,各防治區采取截排水、邊坡浮渣攔擋、攔渣壩、鋼筋石籠等工程和植物措施進行治理,有機結合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臨時工程,形成了完整的水土保持措施防治體系。
“實施防治措施后,各項水土流失防治指標均能達到防治目標要求,各區域水土流失將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植被覆蓋率得到提高,工程區的生態景觀也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區域生態系統朝良性發展,并同時具有一定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羅龍海說。
從環境保護角度看,白鶴灘水電站工程樞紐和水庫淹沒均不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環境敏感區,工程征占地均不涉及當地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庫蓄水后對庫區沿岸的人居環境也沒有影響,同時,陸生和水生生物量損失等不利環境影響,多數可以采取環保措施予以減免。
金沙峽谷中的這座“綠色引擎”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只要在工程的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加強管理,確保各項環保措施有效落實,工程建設的環保減排效益將十分顯著。”白鶴灘工程建設部有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