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李顏岐 編輯 |田宗偉
山河依舊在,似是故人來
——白鶴灘工程履行社會責任綜述
◎ 文 | 李顏岐 編輯 |田宗偉
巧家縣白鶴灘鎮迤博村位于白鶴灘水電站施工區內。從這里到大寨鎮上學,村里的學生需要沿著一條懸崖上鑿出的清代古棧道走上近一個小時。棧道平均寬度不足一米,僅容一個人或一匹馬通過,遇上對面來人,只能一人貼住崖壁,一人手扶護欄,方能錯身而過。2016年,這條古老的棧道終于經受不住風雨侵蝕,其中一段徹底垮塌,無法通行。孩子們上學要從山頂繞路再到鎮上,單程就需要近三個小時。
得知這一情況,三峽集團白鶴灘工程建設部請來華東院的設計人員,在實地勘察后打通了一條長約百余米的隧道,繞過了垮塌路段。路通了,孩子們上學的時間節省了,村民們出行也更方便了。
位于四川省寧南縣和云南省巧家縣境內的白鶴灘水電站,是金沙江下游干流規劃開發的第二個梯級電站。這里地處金沙江河谷,氣候干熱,地勢陡峭。長久以來,受限于地形地勢,這一區域交通不暢,經濟發展滯后,尤其云南巧家縣,迄今仍屬國家級貧困縣,貧困人口達到15萬人,同時兩縣少數民族眾多,彝、回、苗、白、仲等民族或雜居,或以群落聚居,風俗差異較大,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建設者們在這里工作、生活,也漸漸成為河流山川的故人。也正因為如此,從電站籌建起,扶危助困,造福地方就成為了建設者們不變的堅持。
“我的新年愿望是擁有一套過冬的棉衣、一雙棉鞋”,“冬天來了,我的心愿是給爸爸媽媽每人一套衣服和一雙鞋子,因為爸爸媽媽在家實在是太辛苦了,謝謝叔叔阿姨!”,“一盒水彩筆,一個大一點的新書包……”

中國三峽集團捐建的寧南縣三峽白鶴灘學校 攝影/劉亦晨
稚嫩的筆跡在小卡片上寫下純真樸素的心愿。這些心愿被一一悉心收集,又被一個個“圣誕老人”認領。這些“圣誕老人”并非來自遙遠的冰原,也不是駕著馴鹿從天而降,他們就來自白鶴灘水電站工區,用愛心守護著孩子們純真的心愿。
2015年冬天,為讓白鶴灘施工區及周邊的留守兒童和貧困小學生進一步感受到關愛,從10月起,白鶴灘工程建設部團委、施工區青年志愿者協會、三峽新能源云南分公司團總支及各參建單位團組織聯合巧家團縣委,用時80余天,在巧家縣的8所鄉鎮小學開展了“暖冬關愛”行動,滿足孩子們價值不超過200元的心愿。這些學校都位于交通不便的大山深處,校舍簡陋。寫下心愿的學生們有的來自單親家庭,生計維艱,有的父母在外務工,祖孫相依。冬季寒風肆虐之際,他們仍只能穿著單薄的衣裳,凍得瑟瑟發抖……
不到兩天時間,480個心愿很快被“認領”一空;不到一周,禮物就通過集中采購、網絡郵購等方式備齊。各單位分別組織志愿者對禮物進行檢查、分配,并安排車輛和人員,在新年到來之前將禮物送到了孩子們手中。
“這是我有生以來坐過時間最久的汽車,走過的最爛的路。但如果還有機會,我想進一步深入他們的生活,跟他們相處一段時間?!?對像白鶴灘工程建設部員工劉皓這樣的“圣誕老人”來說,能為孩子們送去一些溫暖,也是那個冬天他們收獲的最好禮物。捐助現場志愿者們與孩子們親密互動,向他們講講外面的世界,“我將來長大了也要像這些叔叔阿姨一樣幫助別人……”
“暖冬關愛”這一公益系列活動于2014年冬季啟動。第一次活動在寧南縣展開,由白鶴灘工程建設部團委、共青團寧南縣委和白鶴灘施工區青年志愿者協會共同組織,以寧南縣所轄鄉鎮中的留守學生及特困青少年群體為對象,向他們征集了300個新年心愿,通過社會募捐和個人認購的方式,幫助他們實現心愿。

中國三峽集團向巧家縣捐贈教育扶貧基金 攝影/劉濤
目前,這一活動已成為白鶴灘工程建設部團委和青年志愿者協會的長期公益項目,受到了外界媒體的關注,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西南山區貧困學生的現狀。
紅磚白墻,窗明幾凈,教學樓、操場、宿舍、辦公樓功能齊備,分區合理。這所坐落于寧南縣城,總投資2.05億元,建筑面積7.2萬平方米的三峽白鶴灘學校在2016年秋季開學前如期落成。它是白鶴灘水電站寧南縣庫區4個提前啟動項目之一,也是該縣首個單項移民代建工程。學校落成后,寧南縣初中以上學生將全部集中于縣城就學,其中半數以上為電站移民。
雷芳老師原本在寧南縣華彈鎮初級中學任教,三峽白鶴灘學校建成后,華彈鎮初級中學的師生都并入了這所新學校,她也在9月開學之際來到這里繼續任教。雷芳告訴記者,新學校的教學設施是全縣最好的,老師和學生們在這里工作、學習都特別安心,對“三峽”兩個字,她最深的體會是責任與信賴。
從2012年起,白鶴灘工程建設籌備組便開始代表三峽集團,對工程所在的寧南、巧家兩縣進行公益捐助,主要面向當地教育和醫療,捐助項目主要為基礎設施改建及設備設施添置等。當年,籌備組向兩縣各捐助50萬元,用于寧南縣華彈鎮中學危房改造和巧家縣大寨鎮中心小學教師廉租房的堡坎及土方回填。
從2013年起,這一捐助金額上升為每年200萬元。更多學校、醫院、衛生所得到了資助,解決了諸如教學樓修建、醫療設施改善、教學設備添置、校服訂制等現實困難。劉皓從2012年起就持續參與這項工作。在他看來,每一次為受捐助的學校送去錢物,都能收獲深深的觸動——學校師生對于捐贈者的感恩讓他感動;學生們眼中對知識的渴望,對廣闊世界的向往,更是震動著他的心?!斑@讓人切實地感受到,一個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中,同樣也在傳播著自身的發展觀念、共享意識,從而打開一扇大山深處與外面世界對話的窗戶,樹立起自己的品牌。”他說。
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距離震中直線距離僅40公里的白鶴灘施工區震感強烈。
汶川、玉樹、雅安——曾經的災難是每個中國人心頭抹不去的殤,魯甸地震的災情牽動著白鶴灘建設者們的心。8月4日晚,白鶴灘青年志愿者協會下發募捐倡議書,并緊急召開抗震救災募捐動員會,在工區范圍內組織工程建設人員進行祈福和募捐。僅兩天時間,共募得善款163464.4元及飲用水若干。8月6日晚,白鶴灘青協與巧家縣抗震救災指揮部取得聯系,根據現場反饋的物資需求信息,分兩批采購救援物資。
8月7日,青協志愿者奔赴寧南、巧家兩縣,采購衣服、糧油及飲用水等物品,并與昆明廠家取得聯系,緊急訂購200張折疊床。8日,首批物資全部到位。9日,救援物資啟運災區。

白鶴灘工程上村梁子營地 攝影/劉濤
山路難行,局部路段仍在塌方。“我們一大早就從營地出發,但路況太差,中途停下來修了兩次車。為了趕在天黑前把物資送到,也就顧不上吃飯了。”對羅龍海來說,運送物資的一路艱辛至今仍歷歷在目。歷經6個小時艱難跋涉,全部救援物資終于安全運抵重災區巧家縣新店鎮。
2015年1月8日,白鶴灘工區又籌措10萬余元善款,采購了30臺電腦和投影儀捐贈給巧家縣老店鎮治樂村小學,幫助該鄉鎮建立了第一個具備計算機教學功能的電教室,改善了偏遠山區小學的教學環境,此舉也為今后的結對幫扶、開展支教助學打造了標準化活動陣地。
白鶴灘建設者們常戲言,地震、冰雹、泥石流、滑坡、暴雨、大風……除了海嘯,白鶴灘水電站施工區的參建人員幾乎經歷過了所有能經歷的自然災害。天災無情人有情,比自然災難和現實困難更強大的是愛心和責任。涼山州是全國艾滋病防治的重點區域,血液緊缺一直是當地醫療機構的老大難問題。從2012年起,白鶴灘水電站施工區就持續開展了志愿獻血活動,幾乎每年都有超過300人參與獻血,白鶴灘工程建設部也因此獲得了涼山州“獻血先進單位”稱號。
2016年的陽春三月和金秋十月,由建設部團委聯合白鶴灘施工區志愿者協會組織的兩次無償獻血活動再次得到了廣大建設者的積極響應,300余名志愿者參與了活動,共計獻血總量53000毫升。每年,白鶴灘工程建設部還請寧南縣和巧家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施工區的數百位名民工進行免費抽樣體檢,使務工人員及時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有疾病能及時得到治療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成為世界人民的共識。每年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前后,白鶴灘水電站施工區都會組織各類環保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布置展板、張貼海報、發送傳單等,向廣大建設者和當地群眾宣傳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的理念。
“廢物換綠植,環保白鶴灘”就是2016年6月由建設部環保中心、建設部團委、施工區青年志愿者協會聯合組織開展的一項創意活動。施工區的上村梁子營地、六城壩營地、新建村營地、大橋營地、下紅巖營地共1200余人參與了本次活動。人們耐心地排著隊,聽志愿者講解垃圾分類小知識,領取低碳生活小竅門宣傳單,用平時積攢的廢舊塑料瓶、舊書、舊衣物等換領一盆綠色植物?;顒咏Y束后,回收廢物全部被運至附近廢品回收站賣掉,所得款項則交由青年志愿者協會用于其他志愿幫扶活動。
將這份綠意“植入”人心的還有電站施工區的綠化工程。道路旁撒播下的草籽,營地里栽種的銀合歡、車桑子、小桐子、香蕉、石榴、花椒等一片蔥郁。移栽至營地后方植物園的14棵百年古樹也再次煥發生機。
一座大型水電站從建設到長期運行所經歷的漫長時光,足以讓人和這片土地產生割不斷的情感聯結。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其身份也是一個社會公民?!八毕嘈趴沙掷m發展,對身處的地域投入持續的重視和關注,努力做這一片山河的“故人”;“他”也相信共享,致力于建立一種相互信任與扶持,使自己的觀念、價值、品牌為人們所認同,努力使山川河流成為大家的共同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