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玉
(南召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河南南召 474650)
南召縣有機農業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
孟凡玉
(南召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河南南召 474650)
針對河南省南召縣有機農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探討有機農業發展中的一些體會和建議。
有機農業 發展現狀 存在問題 建議對策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農產品質量,特別是對有機農產品生產特別關注,期待更多的生態、環保、健康、安全的農產品滿足物質生活的需求。目前,南召縣借助南水北調和有機農產品進京的契機,打造國家生態大縣的目標,加快有機食品認證,全縣1.33萬hm2辛夷獲得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已有10個企業進行了有機認證,產品達25個,主要品種有梨、桃、紫薯、花生、水稻、玉米、蠶蛹等,種植面積達0.67萬hm2,年產量達8 000 t,產值2億元。2017年1~11月份,實現有機農產品進京8 500 t,產值1.93億元。
南召縣有機農業發展大體經歷3個階段。
1.1 起步發展段(2005~2007年)
南召縣圍繞打造“國家生態農業縣”的戰略目標,創新機制,優化環境,充分發揮自身資源條件優勢,積極培育特色產品,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管理體系,組織廣大農民按照有機農業標準進行生產,2005年,南召已有302萬hm2柞蠶、0.53萬hm2辛夷、0.47萬hm2山茱萸、1 550 t香菇通過國家產品認證,南召也因此被命名為全國首家“有機農業生產基地縣”,為農產品打入國際市場提供了“通行證”。
1.2 基本停滯階段(2008~2013年)
由于前期政府主導,農業企業及農戶參與不多,認識不到位,種植標準不統一,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少,品牌沒有創建,市場沒有打開,政府投入不足,有機農業發展基本停滯。
1.3 快速發展階段(2014~2016年)
隨著南水北調成功通水,人們健康養生意識增強,有機農產品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這三年中南召有機食品認證達到10家,其中,農業公司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家,認證產品達到25個,主要有桃、梨、玉米、花生、紅薯、核桃、白酒、雙孢菇等,種植基地面積達到0.67萬hm2,產量達到8 000 t,產值近2億元。
2.1 農民發展有機農業的意識還不強
近幾年農民增收了,但由于部分農民未認識到自己在發展農業產業中的主體地位,不積極掌握現代種植技術,對發展有機農業增產增收的意識不強,過分依賴于政府的產業扶持。同時,南召縣農業專業人才缺乏,尤其鄉鎮的農技人員“務農”能力弱等也阻礙了有機農業產業的發展。
2.2 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相對滯后
南召縣農產品品種多、批量多少不一,農業工業化水平低,產業鏈條短,市場份額極低,農業、農產品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
2.3 農業基礎設施滯后
近年來,通過基本口糧田項目、高標準良田建設項目和美麗鄉村建設等,南召縣農村水、電、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都有了較大改善,但直接投入農業生產的資金總量相對不足,基礎設施仍很滯后,農村各地還不同程度存在水利設施失修老化問題,農業抗春旱、夏洪、秋澇、冬干、蟲災、雹災等基礎條件差等不利因素。
2.4 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不健全
農產品流通中介組織、農村市場體系發展滯后,農村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物流產業缺乏。部分已經獲得有機認證的農業公司及農民專業合作社,雖然生產一些農產品,但還處于單打獨斗的階段,沒有與服務平臺建立有效合作關系,缺乏農產品進入高端市場和出口銷售等方面的信息,影響企業規模性經營。
3.1 圍繞縣情抓規劃,在優化有機農業產業布局和園區建設上求突破
發展有機農業,必須抓好產業規劃。要在遵循《南召縣有機農業發展規劃》的基礎上,結合各個鄉鎮的地域特點和資源優勢,圍繞市場需求,進一步優化有機農業產業布局,在全縣范圍內打造一個有機農業產業集群。一是在馬市坪、喬端、板山坪三個鄉鎮發展以有機香菇為主的食用菌種植;在小店、皇后、云陽3個鄉鎮發展以有機辛夷、玉蘭為主的產品;在小店、留山、四棵樹、板山坪、皇后、城郊發展有機柞蠶養殖為主;在小店、南河店、城郊、國營南召農場發展有機蔬菜為主。二是以崔莊鄉為示范,整體推進,全力打造一個有機農業生產基地鄉,依托一些龍頭農業公司,立足資源優勢,推行土地流轉,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和特色經濟,按照深山區發展有機香菇和有機山羊養殖為主,如糧食川、回龍溝、倉房、寨坡等村;淺山區發展有機核桃、石榴、黃梨和連翹、桔梗等有機中藥材和有機水果種植為主,如程家莊、王家莊、李家莊、小龍灣、棗莊等村;山溝平地發展有機水稻、玉米、小麥和蔬菜為主,如馬良、草廟、張村、花坪等村。在發展有機農業的同時將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融合起來,打造農業有機化、農業產業化、農業休閑化、農業生態化的農業綜合體。形成特色生態有機農業產業化品牌,促進農業產業良性發展的格局。
3.2 圍繞市場抓產業,在優化有機農業產業結構和市場定位上求突破
南召縣要根據市場的需求來抓產業,優化有機農業產業結構。農產品要在市場上有競爭力,必須擁有自己的特色。南召縣有機農業發展立足優勢抓調整,擺脫傳統農業方式,本著“立足資源、發揮優勢、面向市場、加快發展”的原則,按照國家有關標準,認真落實有機農產品生產和加工技術規程。逐步擴大有機桃、有機蔬菜、有機水稻、有機核桃、有機梨等有機農作物種植面積。壯大有機水果、有機蔬菜和有機柞蠶3個生產基地來促進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密切與知名電商平臺合作,進一步做精、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經營。通過以有機農業帶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的發展,以生態旅游業促進南召縣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
3.3 圍繞質量抓管理,在做大做強有機農業品牌上求突破
在有機農產品發展過程的監督檢查中,要時刻防止兩種傾向。一要防止“重數量、輕質量”的傾向。質量是認證農產品的生命力所在,要嚴格按照制度和程序辦事,確保有機農產品的質量,維護品牌形象。二要防止“重認證、輕管理”的傾向。認證是對生產過程質量控制的一種外在客觀評價,具有階段性和局限性。持續規范的管理是確保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重要環節。監管部門一定要切實擔負起監管的重任,督促獲證單位嚴格按照農產品生產規程進行操作,規范生產,執行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確保進京農產品安全放心。三是嚴格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要求,嚴格按照規范化生產技術規程進行操作,執行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搞好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確保有機農產品質量安全。要加強品牌建設,樹立品牌農業,使其達到品牌效應、品牌經濟,各鄉鎮要借助南召縣是“中國辛夷之鄉”、“中國玉蘭之鄉”、“中國柞蠶之鄉”和“全國有機農業生產基地縣”的品牌優勢,動員轄區內新型農業經營組織、農業龍頭企業,積極開展“三品一標”的認證工作,努力打造標準化生產基地和自己的品牌。從而推動南召縣農業產業快速健康的發展。
3.4 圍繞特色抓示范,在有機農業發展示范帶頭和全面推廣上求突破
堅持“示范先行、典型引路、以點帶面、全面推廣”的原則,根據南召縣實際情況,抓好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強的高標準科技示范基地。重點抓好六個示范基地建設:一是抓好千畝有機蔬菜示范基地建設;二是抓好千畝有機核桃和有機牡丹示范基地建設:三是抓好萬畝柞蠶養殖示范基地建設;四是抓好崔莊鄉333.3 hm2有機水稻種植示范基地建設;五是抓好有機雙孢菇種植示范基地建設;六是抓好有機梨示范基地建設;通過示范,讓農民看見成效,學習種植技術,發揮推廣和應用科學技術的主體作用,形成“公司+農戶”,“合作社+基地”帶動型經合組織,以點帶面,促進全面發展。
3.5 圍繞產業抓關鍵,在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求突破
南召縣要實現有機農業的后發性、突破性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更是刻不容緩。重點要搞好水利灌溉、道路、電力、土地整理、曬場、保鮮冷藏庫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南召縣有機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南召縣有機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
3.6 圍繞政策抓激勵,在政府助推經營主體發展積極性上求突破
盡管南召縣有機農業起步早,但農民對發展有機農業的認識還不高,發展的勁頭還不足。一是政府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在激勵企業和經營主體有機認證積極性和保證有機認證年檢連續性上給動力,在繼續落實《南陽市人民政辦公會議紀要》(宛政紀〔2014〕33號)精神基礎上,對不間斷年檢的每年每個證書獎勵1萬元。二是要積極探索使用專項資金,對生產有機農產品的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經營主體,實行獎勵、貸款貼息等政策,比如:對種植有機蔬菜達到0.2 hm2以上,每667 m2每年獎勵500元;對種植有機水果達到0.67 hm2以上,每667 m2每年獎勵1 000元;對種植其它有機作物面積達到1.33 hm2以上,每667 m2每年獎勵300元;對有機柞蠶養殖的免費提供蠶種。三是在農業項目安排上,優先扶持生產有機農產品的企業和經營主體,充分調動發展有機農業的積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