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南朝唐宋元時期的遺址與器物
梅縣畬坑鎮、程江鎮、瑤上鎮發現有南朝時期墓葬,出土有青釉雞首壺、四耳罐、碗等器物。唐代梅州地區最著名的窯口為梅縣水車窯。經過晉、南朝和隋近三百年的發展,所制瓷器瓷質比前期細嫩堅實,火候亦相應提高。釉色方面,梅縣已出現青綠色中泛天藍色釉。釉層厚薄勻稱,具光澤,不脫釉,產品已進入自產自用和外銷階段。

位于梅縣水車鎮東北約1.5公里的瓦坑口,窯址位于梅江邊,與水車圩隔江相望。窯后面是高出江面約50米的山,窯址左邊有一小溪叫瓦坑,坑邊有豐富的瓷土。便利的交通,豐富的瓷土,以及山上充足的燃料,為陶瓷生產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窯室平面呈圓形或橢圓形,為饅頭窯。另一處在水車圩東南約1.5公里遠的羅屋坑,所見器物的造型、釉色及窯具均與瓦坑口窯同。兩處窯址采集到的瓷器標本有碗、碟、盤、罐、杯等。瓷器的胎體厚重,胎土經過提煉,胎呈灰色或灰白色。器內外均施青黃色玻璃釉,開冰裂紋。

水車窯產品光素無紋,不重裝飾,追求“類玉”效果。陸羽在《茶經》中對唐代各大青瓷窯燒制茶甌進行評判,認為“越州上”,因為它“類冰”而“益茶”。水車窯產品大多為呈青色玻璃質釉,釉色清亮晶瑩、青中閃黃,溫潤似玉。水車窯在廣東發現唐中后期各地的瓷窯中,品質居首。
位于梅縣南口鎮崇芳山,窯址坐西南向東北。橫剖面呈半橢圓形。采集的標本有矮圈足碗、平底杯、缽、碟、罐等的碎片。因火候不高,胎呈灰紅色,釉呈乳白色,釉多脫落。
梅縣在唐代稱程鄉縣,屬潮州管轄,而潮州在唐代是一個非常繁榮的對外港口。交通貿易的繁榮,促進了當地陶瓷生產的發展。從目前的考古調查看,梅縣唐代的陶瓷生產規模并不算大,但其產品較省內其他地區的質量好,加上優越的地理位置,該窯產品在內銷的同時,也通過潮州港銷往海外。
梅縣水車鎮瓦坑口、羅屋坑和南口鎮古窯址出土器物,造型、釉色似潮安北堤頭唐代窯址出土的器物,與浙江越窯的產品也很相似,應是在唐代浙江越窯和潮州窯燒瓷技術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位于梅縣南口鎮瑤上村,發掘窯爐一座。窯爐為龍窯,順山勢構筑。遺物有碗、碟、盤、盞、盅、壺、盆、爐、燈、杯、器蓋等瓷器,匣缽、匣缽蓋、軸頂、墊環、墊餅、墊座等窯具。瓷質堅硬潔白,釉層較薄;有青綠、青白、醬褐三種釉色;匣缽胎質較粗,含粗細砂粒。
從出土遺物看,部分壺、蓮花爐、碗等,在造型和釉色上與潮州筆架山窯有相承之處,但青釉和醬釉瓷比潮州、廣州等地北宋窯瓷器較為粗糙,并出現了北宋窯中所未見的胎質細薄,造型精巧的青白釉印花瓷。印花和刻花瓷器,布局嚴謹、層次分明、線條清晰、密而不亂,花紋以牡丹、蓮花、游魚為多見,刻花盛行刻劃花紋與篦紋相結合等裝飾特點,與河北定窯產品相似。河北定窯在南宋時期已影響到江西窯場,梅州北部與江西相鄰,瑤上窯用墊圈組合匣缽、器物倒置覆燒的方法,也與定窯相同,可知瑤上窯受到定窯的影響。

圖3 南宋瑤上窯青釉碗(梅縣博物館藏)
位于五華縣華城鎮西北河子口老柏塘山南坡,發現5座龍窯。產品器形有碗、盤、碟、盞、杯、壺、罐、器蓋等,并出土大量匣缽、墊環、墊餅以及一些窯磚。瓷質堅硬、潔白,釉色以青釉為主。龍頸坑窯燒造的瓷器,絕大多數屬青黃釉瓷器,其中沿外凸起的厚圓唇碗、盤類,是宋元時期較為流行的風格。龍頸坑窯受潮州筆架山窯的影響較大。器物形制多見于南宋時期,部分為元代,可知窯址的主要年代為南宋時期,至元代期間廢棄。
(孟凡輝/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