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蕓先 郭星瑤
《孟子》引《書》考
尚蕓先*郭星瑤*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孟子》一書中,記載了孟子曾多次引用《詩》、《書》等古籍來闡明自己的觀點或者作為論據的內容,本文著重研究與分析《孟子》一書中所引用《尚書》的部分。據筆者統計,《孟子》中引用《尚書》內容共二十七處,這二十七處引用中既有今文尚書又有古文尚書,本文將著重分析《孟子》引《書》的形式與內容,對文中引用今文尚書與古文尚書的內容異同和真偽不再深究。
尚書;孟子;儒家;直接;間接
《孟子》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一書共七篇,后漢趙岐將《孟子》七篇各分為上下兩卷,書中記載了孟子思想、言論和事跡。孟子在申述學術觀點和表達政治思想時,常常引用和論述《尚書》中的內容,《尚書》是我國第一部古典文集,記載了上古歷史和古代事跡,是歷代學者闡述觀點和表達思想的重要征引對象。《尚書》在流傳中,經歷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浩劫,出現了多種版本,流傳至今的《尚書》只有伏生所傳今文二十八篇,孔安國所傳古文二十五篇。《孟子》一書多次引用了《尚書》中的內容,我們將這些引用進行歸納統計,然后再著重分析孟子引書的形式,對其進一步進行研究分析。
經統計,《孟子》一書引用《尚書》共二十七處,《尚書》總共有今文二十八篇,古文二十五篇。孟子七篇中均有引用或論述《尚書》的部分,涉及《尚書》今文四篇,古文六篇。以下是對《孟子》中引用《尚書》內容和篇目的統計:

《孟子》《尚書》梁惠王上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今文湯誓篇梁惠王下《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有罪無罪,予曷敢有越厥志?古文太誓上篇《書》曰:“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后我?”乃葛伯仇餉,初征自葛,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獨后予?”古文仲虺之誥篇《書》曰:“徯我后,后來其蘇。”攸徂之民,室家相慶,曰:“徯予后,后來其蘇。”古文仲虺之誥篇公孫丑上《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古文太甲中篇滕文公上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謂也?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今文康誥篇滕文公下《書》曰:“葛伯仇餉。”“湯始征,自葛載”“奚為后我?”乃葛伯仇餉,初征自葛,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獨后予?”古文仲虺之誥篇《書》曰:“徯我后,后來其無罰。”徯我后,后來無罰。古文太甲中篇有攸不惟臣,東征,綏厥士女,匪厥玄黃,紹我周王見休,惟臣附于大邑周。恭天成命,肆予東征,綏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黃,昭我周王。天休震動,用附我大邑周。古文武成篇《太誓》曰:“我武惟揚,侵于之疆,則取于殘,殺伐用張,于湯有光。”我武維揚,侵于之疆,取彼兇殘。我伐用張,于湯有光。古文泰誓中篇《書》曰:“洚水警余。”降水儆予古文大禹謨篇《書》曰:“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佑啟我后人,咸以正無缺。”嗚呼!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啟佑我后人,咸以正罔缺。古文君牙篇離婁上《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古文太甲中篇萬章上《堯典》曰:“二十有八載,放勛乃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今文堯典《書》曰:“只載見瞽瞍,夔夔齊栗,瞽瞍亦允若。”祗載見瞽叟,夔夔齋栗,瞽亦允若。古文大禹謨篇《太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古文泰誓中篇《伊訓》曰:“天誅造攻自牧宮,朕載自亳。”于其子孫弗率,皇天降災,假手于我有命,造攻自鳴條,朕哉自亳。古文伊訓篇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殺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今文堯典篇舜曰:“惟茲臣庶,汝其于予治。”帝曰“皋陶,惟茲臣庶,罔或干予正。”古文大禹謨篇“舜往于田,號泣于旻天,何為其號泣也?”帝初于歷山,往于田,日號泣于旻天,于父母,負罪引慝。古文大禹謨篇萬章下《康誥》曰:“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殺越人于貨,暋不畏死,罔弗憝。今文康誥篇告子下《書》曰:“享多儀,儀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享多儀,儀不及物,惟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凡民惟曰不享,惟事其爽侮。今文洛誥篇盡心上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順。”放太甲于桐,民大悅。太甲賢。又反之,民大悅。予弗狎于弗順,營于桐宮,密邇先王其訓,無俾世迷。古文太甲上篇
我們對《孟子》中引用《尚書》內容進行了仔細研究,歸類出了一種最直觀、簡便的形式分類,《孟子》引《書》的形式可以進行很多種劃分,以下的劃分是根據《孟子》一書中所引用《尚書》時有無標志性詞語作為標準,可以將其區分為直接引書和間接引書。
(一)直接引書
我們這里所說的直接引書,是指《孟子》書中引用《尚書》文辭時采用直接的形式將《尚書》內容引用過來,所引用的內容有明顯的標志,使我們能夠直接、明了地看出文中的內容引用了《尚書》中的內容,我們可以將這種引用分為三類:
第一類在引《書》的時候都會直接使用“《書》曰”來引用《尚書》的文辭。這類引用在《孟子》一書引用《尚書》時是最多最明顯的一類引用,在《孟子》中使用“《書》曰”來引用《尚書》的次數出現了九次,如:“《書》曰:‘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后我?’(《孟子·梁惠王下》),“《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孟子·梁惠王下》),“《書》曰:‘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佑啟我后人,咸以正無缺。’”(《孟子·滕文公下》),“《書》曰:‘享多儀,儀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孟子·告子下》)等都是使用了“《書》曰”這樣明顯的標志來對《尚書》中的內容進行引用,這類引用我們可以一眼看出是引用了《尚書》,因而將它歸類到了直接引書當中。
第二類在引《書》的時候是使用《尚書》中的篇目名來引用其文辭,如:“《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孟子·梁惠王上》),“《太誓》曰:‘我武惟揚,侵于之疆,則取于殘,殺伐用張,于湯有光。’”(《孟子·滕文公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孟子·公孫丑上》),“《康誥》曰:‘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孟子·萬章下》),“《堯典》曰:‘二十有八載,放勛乃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孟子·萬章上》)等引用,這類引用在《孟子》一書中總共出現了八次。
第三類是直接地提到《尚書》的書名或篇名。經統計,直接涉及到《尚書》書名和篇名,總共各一次。從《孟子》書中的內容來說,這次并不算引書,可以說是孟子在闡述自己學習方法時提到了《尚書》的書名和篇名:“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孟子·盡心下》)。這里,孟子提到的“書”就是指《尚書》,“武成”是古文尚書里的周書篇名。這句話的意思是:一昧地相信《書》,還不如沒有《書》。我對于《武成》這篇文章,只不過取其中的二三個道理罷了。孟子這里借《尚書》及其篇名是闡述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讀書技巧,單從形式上來看,我們在這里也將這一次書名和篇名的引用算作直接引書的歸類當中,孟子引用了《尚書》的書名和篇名也是一次引書。
這三類引書,都是用了一種直接的形式,都有標志性的詞語可以使我們在閱讀《孟子》的時候更加直接、明了地發現孟子在闡述自己思想的時候對《尚書》的內容加以了引用,將《尚書》的內容作為自己言辭的論據和理論的支撐。孟子以這樣的方式引用《尚書》中的內容,能夠使人們更加信服他的言論,也能夠突出《尚書》一書對孟子思想言論的重大影響。
(二)間接引書
我們這里所說的間接引書,是《孟子》一書中在引用《尚書》文辭時采用了間接的形式,這種形式在引用《尚書》的時候并沒有明顯引用標志,也沒有直接提到引用《尚書》及其篇名。這類引用的存在相對隱蔽和間接,我們可以將這種引用分為兩類:
第一類在引書時沒有用使用“《書》曰”這樣明顯直接的引用標志,而是引用了《尚書》中某一人物的文辭。這類引用在《孟子》中曾出現過兩次,一次是:“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順’,放太甲于桐,民大悅。太甲賢,又反之,民大悅。”(《孟子·盡心上》),一次是“舜曰:‘惟茲臣庶,汝其于予治’”(《孟子·萬章上》)。這兩次引書都是間接地引用《尚書》中的某一人物的文辭,借《尚書》中某一人物的文辭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其中:“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順’,放太甲于桐,民大悅。太甲賢,又反之,民大悅。”(《孟子·盡心上》)是出自《孟子》盡心上篇中公孫丑與孟子的一段對話:“公孫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順。放太甲于桐,民大悅。太甲賢。又反之,民大悅。”賢者之為人臣也,其君不賢,則固可放與?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公孫丑引用《尚書》中伊尹所說的話來向孟子問教,孟子借此進行了評議分析,闡述了自己的思想理論。同樣,“舜曰:‘惟茲臣庶,汝其于予治’”(《孟子·萬章上》)也是出于萬章與孟子的對話之中。可見,當時孟子不僅僅是引書也與他人論書,《尚書》是一部極為重要的典籍。《孟子》一書中引用討論《尚書》中所記錄的典故或者言語來展開孟子思想的闡發,這樣的引用,人們很難看出引用了《尚書》中的文辭,因而歸類到了間接引用的引用形式之中。
第二類是《孟子》書中出現的某些語句是引用《尚書》的文辭。這類引用之所以我們把它稱作間接引用是因為書中并沒有直接說明這些文辭是引用于《尚書》,如:“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謂也?之則以為愛無差等,施由親始。”(《孟子·滕文公上》),“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殺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孟子·萬章上》),“王曰:‘無畏,寧而也,非敵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孟子·盡心下》)。這里的“古之人若保赤子”是引用《尚書》中康誥篇中的“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而“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殺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是引用今文尚書堯典篇中的“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無畏,寧而也,非敵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是引用了古文尚書太誓中篇的“罔或無畏,寧執非敵。百姓懔懔,若崩厥角。”。經統計,這類引用在《尚書》中共出現了七次。這兩類引書都是不易被人發現的引用,沒有直接引用形式之中的那些標志性的詞語,使得我們在閱讀《孟子》一書時很難發現這些詞匯、語句引用了《尚書》中的內容,盡管這些引用相對隱蔽,但這也是《孟子》一書引用《尚書》文辭十分常見的情況,我們這些引用歸納到了間接引用的方式中,能夠方便我們更好地把握《孟子》一書中所引用《尚書》的內容。
經過對《孟子》中引用《尚書》的內容經行歸納整理和形式分析之后,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孟子》中對《尚書》的引用和論述是十分有特色的。《尚書》是孟子在闡述其政治理念和思想觀點時拿來引用的論據,我們不難發現,《孟子》引書的內容一部分是和《尚書》文本內容相一致的,而另一部分的引用是和《尚書》中的內容有所出入的。從我們整理的篇目歸屬中我們可以看出,文中如實引用《尚書》文辭的次數很少,絕大部分的引用是對《尚書》文辭在一定程度上做了稍許變動。
對于《孟子》中引書部分和《尚書》中文辭有所出入的部分,我們可以簡單的把它歸納成以下三種原因:一是對某些文字或詞語稍作變動,以便更好的理解或論述。例如:古文尚書《太甲中》篇有“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孟子·公孫丑上》和《孟子·離婁上》引作“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今文尚書中《湯誓》篇是“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孟子·梁惠王上》引作“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等。這樣的引用可能更加切合當時的用語用詞方式,無論是孟子與他人對話中的引用還是孟子自己的引用,少許的變動可能使人更好理解,更加容易進行表達。二是對原文稍作改動是為了使其能夠更好的契合論述的觀點。《孟子》引書大部分情況都是孟子或者他人在闡述自己政治觀點和思想理論時對《尚書》的內容加以了引用,對《尚書》內容稍作變動修改,就可以使這些內容成為自己論證時最好的論據,能夠使人信服成為自己論據有力的支撐。三是《孟子》引書與原文不同的部分,也有可能是當事人的“錯引”失誤。我們知道《尚書》曾出現過多個版本,人們對今文尚書、古文尚書的內容異同、真偽都有所質疑,無論是《孟子》還是《尚書》流傳至今已經經歷了多個朝代和學者,必然會出現流傳的失誤或者文字的變動,我們不排除會有這些“意外”情況的發生,但這些引用不同的部分到底是何種原因我們已經難以考證了。
最后,筆者在進行《孟子》所引用《尚書》內容的統計歸屬時,努力將其所引用《尚書》的內容進行細致、詳實的統計,所展現出的統計列表只是最為清楚明了的統計內容,事實上,《孟子》一書中仍有很多詞句或列舉的一些典故與《尚書》內容相同或是相似,例如:《尚書》大禹謨篇的“舍己從人”四字也出現在了《孟子》公孫丑上篇之中,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有的可能確是《孟子》引用了《尚書》中的詞句,有的我們并不能證明《孟子》引用的是《尚書》中的文辭。同理,同樣的典故例子也許是《孟子》一書進行了借用或是通過別的書籍等途徑進行了借用。對于這部分內容,筆者沒有將這些詞句統計到我們所歸納的表格之中,我們所展現的是最為明了的引用統計,但可能存在著不完全的缺陷。
綜上,通過對《孟子》引書、論書的情況進行考證,我們可以從中認識到《尚書》是孟子在闡述其學術觀點和政治思想時的重要論據,孟子通過引論《尚書》來強調自己的學術觀點以及政治理念。也證明了《尚書》一書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意義,是孟子闡述其學術理論思想的重要工具,《孟子》一書中所引用《尚書》的部分都是十分經典的內容,值得我們進一步學習研究。
[1]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2]朱熹.孟子集注[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3.
[3]方勇.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
[4]顧遷.尚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6.
[5]孔安國.尚書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7.
[6]屈萬里.尚書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2015.
尚蕓先(1993-),女,漢族,河北邢臺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中國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郭星瑤(1994-),女,漢族,河北秦皇島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中國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
H
A
1006-0049-(2017)16-0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