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裴龍琴
幼兒園主題活動調整實踐
——以大班《春夏和秋冬》為例
文 裴龍琴

主題教學也稱多元智能主題活動。從活動內容看,主題活動具有多領域整合的特點,強調不同學科間知識的橫向聯系。在以“幼兒發展為本”課程觀的引領下,要有機結合集體教學、區域活動和個別活動,學習內容應豐富多彩,組織形式要靈活多樣。以前,我們一直以集體活動為主,難以支持幼兒多元化、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在此指導思想之下,我園大班“春夏和秋冬”主題活動結合園本特色加入本土資源,使主題活動更好地貼近幼兒的生活和興趣點,用童心理解孩子,讓孩子成為孩子。我們的策略是:增加個別活動,強化區域活動,精簡集體活動,重視家長資源,讓幼兒在游戲中感受生活,讓主題活動在一日生活中得到完美呈現。
以教科研為先導,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教研活動以小組討論、集體研討、全園互動等形式開展,營造自下而上的“草根式”研究氛圍,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教師提出當前困惑,我們共同研討什么是課程游戲化,如何讓課程生活化,怎樣進行課程園本化、適宜性改造,如何讓園本課程滲透進幼兒的一日活動等。
(一)設置主題背景
春夏交替,四季轉換,輪回著不同的知識和秘密。大班幼兒逐漸把興趣和注意點轉向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他們的探索能力和觀察能力也在穩定地發展。于是“春夏和秋冬”主題活動的三大板塊就產生了,分別是“會變的天氣”“四季輪換”“四季的樹和花”,主題以不同活動把以上內容貫穿其中,使幼兒與大自然近距離地接觸并獲得深刻的體驗。
(二)設置主題目標
1.原目標
(1)比較四季的明顯特征,初步了解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
(2)初步感受四季變化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了解四季中常見的樹木花草和它們的變化。
2.調整后目標
(1)鞏固對四季特征的認識,比較四季的明顯不同,初步了解四季輪換順序,初步感受季節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2)有興趣地觀察自然現象,感受天氣的變化,了解天氣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3)了解四季中常見的花草樹木,有保護花草樹木的意識。
(4)能用多種形式表現自然和季節的美,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操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目標調整強調以下三個方面
(1)強調了讓幼兒感受天氣的變化,了解天氣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對于孩子來說,天氣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幼兒自己觀察并得到的體驗將會更加深刻。
(2)強調了幼兒的主動觀察。四季分明是因為人們先觀察到這種自然現象而人為分成四季的,所以我們要讓孩子觀察四季,感受特征,讓春夏秋冬四個字與具體的自然現象一一對應,形成飽滿、真實、具體的四季認知。
(3)強調了利用多種形式表現自然和季節的美。“創意美術”是我園傳統特色,孩子們利用本土資源創造美、表現美,樂在其中。四季美在孩子的身邊,孩子有大量的體驗,因此我們在認知的基礎上強調要引導幼兒發現四季的美,能運用多種形式表現自然和季節的美。
(三)活動整改策略
1.整改策略一:增加個別活動
我們從課程的實際需要出發,抓住自然元素積極進行主題的深入挖掘,靈活地以“小組個別化”和“家長、教師齊動員”的形式開展“走出去、找發現、動手做”系列活動。
(1)抓住自然元素,挖掘生活智慧
生活中有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我們積極抓住生活中的自然元素進行主題的深入挖掘,靈活轉換。最近突降大雪,我們就帶領幼兒開展賞雪景、打雪仗活動。我園地處菜場附近,便捷的地理位置,使得我們可以常常組織幼兒去菜場逛一逛。菜場里常有應季蔬菜和水果上市,教師連同廚房阿姨組織幼兒一起去菜場買菜,孩子們不光豐富了對蔬菜水果的認識,還積累了辨別蔬菜水果新鮮度,了解蔬菜水果價格等生活智慧。幼兒帶著自己買的菜和阿姨一齊動手揀一揀、洗一洗、數一數、做一做,開心不已。因為是自己的勞動成果,午餐時幼兒吃得更香了。
(2)走出校園,走向田野
田野是大自然季節變化的標簽,“春夏和秋冬”主題活動來自于自然,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回歸自然,感受自然。
一種知識的構建不是一朝形成的,而是長期積累的過程。以往春天我們讓幼兒去摘草莓、種菜、油菜花寫生、拍照留跡;夏天做冷飲、摘西瓜,濃濃夏意我來游。一個刻板的講述幼兒未必記得,但一個美好的回憶幼兒一定難以忘記。我們在秋天讓幼兒回味春、夏美好的記憶,幼兒充分感受季節的變化,領略季節的美。幼兒拾起地上的落葉充實游戲區域材料,進而進行落葉貼畫,主題墻的內容也就呈現了落葉畫。所以主題的進程是幼兒自我構建知識的過程。幼兒觀察季節變化對環境的影響,一景一物,觀者不同,感受不同。通過自己的描繪,幼兒會發現季節的特征,這種發現是自我經驗的積累。
(3)開發和利用社區資源
超市是家長常常帶幼兒去的地方,但一般逛超市不帶有教育目的。于是我們下發調查表,讓家長帶著一定的教育目標和幼兒去逛超市。幼兒在聞一聞、摸一摸、嘗一嘗之后,運用各種感官,了解四季水果。教師收集調查表布置在主題墻上,幼兒討論分析調查表,主題墻就應運而生了。這也是幼兒主動構建的一個過程。
2.整改策略二:強化區域活動
教師以幼兒感興趣的活動材料和活動類型為依托,將活動室的空間劃分為不同區域,園內班班設置創意美術區,讓園本特色融入主題,幼兒自主地選擇區域進行活動,通過與材料、環境、同伴的充分互動而獲得學習與發展的機會。
(1)傳統區域活動存在著以下問題
區域目標不明確;與主題活動相分離;材料不具有多元性、層次性。
(2)分解后的集體活動目標
嘗試運用圖形和短線組合的方式畫出各種造型的花朵,感受季節里美麗的花朵給人們帶來的美麗和快樂。
(3)分解后的區域活動目標
學習解讀步驟圖,提高自我學習的能力;學習不同花卉的制作過程和更多的制作方法。
(4)針對區域間活動相分離,我們的整改策略
根據各類區域的不同教育功能,將主題性區域目標轉化為各區域活動的發展目標,使各區域保持內在聯系,從而使區域活動內容和主題活動內容保持一致。
(5)針對區域材料投放問題,我們的整改策略
同一個活動區提供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材料的提供具有動態性,及時調整補充,增加多元性廢舊材料在區域活動中運用。
3.整改策略三:精簡集體活動
我們的口號是“讓課堂烹飪童年的味道”。
(1)精選食材:選課就像精選食材。活動要符合幼兒的興趣,并具有一定的適宜性。
(2)調味適中:我們的活動要加上游戲的調料,適合幼兒的口味。
(3)搭配均衡:我們的活動要動靜結合,讓幼兒成為主角。
(4)營養全面:我們的活動要兼顧各個領域,體現整合。
4.整改策略四:重視家長資源
(1)主題知識的前期準備需要家長的支持,如天氣圖標的認識。我們讓家長和幼兒共同收看天氣預報節目,并請家長協助幼兒制作天氣圖標。
(2)家園共攜手,收集準備主題活動材料,如樹葉、紙袋、紙杯、水果等。
(3)主題活動的開展需要家長的幫助。如組織郊游、寫生、逛超市等活動。
(一)促進幼兒發展
幼兒在主題活動的開展中得到了最大的主動權、參與權。他們了解了許多自然常識,如:下雨的前兆,自然萬物都少不了雨,水有多種形態變化,初步感受四季色調。在語言活動中體驗詩歌的意境美,產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愛護花草樹木的情感。在郊游活動中,幼兒能做到堅持到底,不怕累。在買菜活動中,他們挑選、品嘗,快樂地參與其中,不怕勞動艱辛。幼兒還學會了填寫記錄表、收拾整理區域游戲材料,學會共同討論規則、制定規則、遵守規則。綜觀整個主題活動的開展,兒童不是教師世界的裝飾,而是掌控自己生活的主人。
(二)加快教師成長
隨著主題活動的深入開展,我們的教師收獲良多。以前我們習慣于使用現成的課程方案,如今強烈意識到不能拿一個買來的本子一教到底,而要進行適合園本化的改造。我們的活動更加立足實際,具有可操作性。教師們精心準備了各種教學玩具和活動材料。在活動中,教師做有心人,進行觀察、記錄,并深刻反思,教學反思的水平提高了。以前我們總是以自己的想法教幼兒,現在我們能以兒童的角度觀察幼兒,以幼兒的想法理解幼兒。整改中,我們逐漸學會了審議和優化幼兒一日活動,減少幼兒不必要的等待,給予幼兒更多自發活動的機會,注重動靜交替,形成集體活動、區域活動和日常生活等各類活動科學組合的一日活動流程,避免了無序化、隨意化和單一化。
(三)給家長帶來收獲
通過對幼兒園活動的參與,家長們的思想認識得到了較大提升。家長能主動參與幼兒園的主題活動,不再一味追求“小學化”知識層面的東西,能積極配合和支持教師收集和利用課程資源。家長對幼兒的活動和幼兒園的工作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家長的教育智慧也有了增長。
總之,隨著主題方案適宜性改造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們收獲多多,當然也有許多困惑,我們將不斷學習,努力探索,我們永遠在路上!
(江蘇省寶應縣葉挺橋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