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中國八大菜系
八大菜系,分別是指魯、川、粵、蘇、浙、湘、閩、徽等菜系。下面對各個菜系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魯菜 即山東風味菜,由濟南、膠東、孔府菜點三部分組成。早在南北朝時,高陽太守賈思勰在其著作《齊民要術》中就有了記載。到了宋代,宋都汴梁所稱“北食”即是魯菜的別名。明、清兩代,魯菜已成宮廷御膳主體,對京、津及東北各地影響較大。現今魯菜是由濟南和膠東兩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其特點是清香、鮮嫩、味純。
川菜 即四川菜,是包括成都、重慶和樂山、自貢等地方菜的總稱。早在一千多年前,西晉文學家左思所著《蜀都賦》中便有“金壘中坐,肴隔四陳、觴以清酊,鮮以紫鱗”的描述。唐宋時期,川菜更是膾炙人口。詩人陸游曾有“玉食峨眉木耳,金齏丙穴魚”的詩句贊美川菜。元、明、清建都北京后,隨著入川官吏增多,大批北京廚師前往成都落戶,經營飲食業,使川菜又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逐漸成為我國的主要地方菜系。川菜在口味上特別講究色、香、味、形,兼有南北之長,以味的多、廣、厚著稱。

粵菜 即廣東菜,由廣州、潮州、東江三地特色菜點發展而成。粵菜源遠流長,起源于漢。漢代以降,廣州成為中西海路的交通樞紐。唐代外商大多聚集在羊城,廣州地區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南宋以后,粵菜的技藝和特點日趨成熟。明清兩代,是粵菜、粵點、粵式飲食真正的成熟和發展時期?;洸穗m然起步較晚,但它影響極大,不僅香港、澳門,而且世界各國的中菜館,多數是以粵菜為主。粵菜注意吸取各菜系之長,形成多種烹飪形式,是具有自己獨特風味的菜系。


蘇菜 即江蘇采,起始于南北朝。唐宋時期,經濟發展較快,推動飲食業的繁榮,蘇菜成為“南食”兩大臺柱之一。宋代以來,蘇菜的口味有較大的變化,原來南人菜咸而北方菜甜,江南進貢到長安、洛陽的魚蟹要加糖加蜜。宋室南渡杭城,中原中大批士大夫南下,帶來了中原風味,蘇、錫今日之所以嗜甜,原因在于此。此外,唐宋時期,特別是金元以來,伊斯蘭教徒到江蘇者日多,蘇菜系又受清真菜的影響。明清以來,蘇菜糅合許多地方風味,烹飪更為豐富多彩。

浙菜 即浙江菜。它的風味包括杭州、寧波和紹興三個地方的菜點特色。浙菜在漢唐時期就已成熟定型,經過宋元、明清時期的發展,浙菜的基本風格已經形成。在“南食”中,浙菜占有主要地位。歷史的變遷和地緣的優勢,使浙菜的南北烹飪技藝得到了廣泛交流,飲食業興旺繁榮,烹飪技術不斷提高,名菜名饌應運而生。浙菜以烹調技法豐富多彩聞名于國內外,其中以炒、炸、燴、溜、蒸、燒等6類最為擅長。
湘菜 又叫湖南菜,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八大菜系之一,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系。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三種地方風味為主。秦漢兩代,湖南的飲食文化逐步形成了一個從用料、烹調方法到風味風格都比較完整的體系,使用原料豐盛,烹調方法多樣,風味獨特鮮美,所以自唐、宋以來,尤其在明、清之際湖南飲食文化的發展日趨完善,逐步形成了全國八大菜系中具有鮮明特色的譜系。

閩菜 是以福州、閩南、閩西三地區地方風味菜為主形成的菜系。兩晉南北朝時期“永嘉之亂”以后,大批中原士族進入福建,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科技文化,與閩地古越文化融合、交流。晚唐五代,“閩國”建立,福建的飲食文化得到進一步開發、繁榮。閩菜具有清鮮爽淡的特色,同時又具有濃厚的山鄉色彩,尤以烹制海鮮見長,具有鮮、香、爛、淡并稍帶甜、酸、辣的獨特風味。


徽菜 起源于南宋時期的徽州府(今安徽省黃山市、婺源縣和績溪縣一帶),是徽州傳統的民間菜肴。清乾隆55年(1790年),徽班首次進京,徽菜隨之北上,開始登足京都,所設的徽菜館始稱為“徽館”,后來成為徽州人旅外菜館業的統稱?;詹思媸詹⑿?,就地取材,選料嚴謹,巧妙用火,功夫獨特,擅長燒燉,濃淡適宜,講究食補,以食補身,注重文化底蘊,成為雅俗共賞、南北兼宜、自成一體的著名菜系。
責任編輯 陸青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