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 辛
他們攻破海龍屯的大門
文/葉 辛

◎海龍屯之殺人崖
位居貴州遵義的海龍屯,起初是為抵御蒙古、保衛大宋王朝而生,它的主人播州楊氏,曾是中國西南轄境最大的土司之一,也是效忠中原王朝的“模范標兵”。然而到了明朝末年,楊氏土司卻與朝廷發生了一場惡戰,最終被滅于海龍屯上。
海龍屯廢棄后,漸漸藏在深山人難識,曾經的古道也被叢生的荒草淹沒。直到20世紀80年代,它才被重新發現。1999年秋,海龍屯考古隊嘗試著對它進行發掘,2012年,正式的考古工作開始。海龍屯于1982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7月4日在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回望四百多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戰爭在此發生,一個不可一世的土司灰飛煙滅。著名作家葉辛寫的這兩則故事,再現了當年平播之戰的明軍將帥風。
——編者
正是在征戰之中,他和同樣應召殺敵的楊應龍相識,頗有交情,還接受過楊應龍相贈的禮物,被人言及他接受楊應龍的“賄賂”,不該派他出征。
他亦借故推諉,明史曰“聞征播命,逗留,多設難以要朝廷”。他知道楊應龍據險而守的婁山難攻啊!說三道四反對他的人提出要彈劾他。
朝廷這才準許。
第一仗打的是楠木、山羊、簡臺三洞。
第二仗就是巧奪婁山關。那已是1600年的3月下旬,楊應龍在婁山關上設立木關,安下十二道排柵,又挖了深坑,置了路砦,可謂障礙重重。
這婁山關,是楊應龍唐朝時的先祖楊端率山西七族鄉人平定南詔時,婁將軍殿邦的兒子婁珊、梁將軍宋理的兒子梁關共同守衛的邊關,最早稱婁山梁關,久而久之,大家順口稱作婁山關。這地方是巴蜀、秦晉進入播州的重要關口。
可惜的是,19年之后,這員猛將死在了和努爾哈赤對陣的戰場上。

◎歲月把海龍屯打磨成斑駁的雕塑

◎后人對海龍屯的追記
李化龍不是貴州人,只因萬歷皇帝封他為平播之戰的總指揮,又授他以尚方寶劍,他跑進貴州來打敗了播州土司楊應龍,在提到海龍屯軍事城堡時,今天遵義的考古學界、文化人都會說起他。
在他的家鄉河南長垣,則是“小小長垣七尚書”之首,是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人稱明朝萬歷重臣。長垣鄉人中,關于李化龍的故事有很多,口口相傳,流傳至今。有一回,在一次創作會上,我無意間提到了明末三大征,帶領八路大軍24萬人打進貴州遵義來的李化龍,一位河南籍名作家頓時喜形于色,會后和我促膝交談,講了好些李化龍的軼事,并且深為我這個上海人也能講出些李化龍的業績欣喜。他說,在河南搞過一次“中州杰出人物百家”的評選活動,對李化龍的評語是:
不論擔任什么職務,都以國事為重,鞠躬盡瘁;又嚴于律己,不受賄賂,注重民間疾苦;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為發展當時經濟文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他的這種愛國主義精神,是可貴的。
這段話并不長,河南名作家能背誦下來,并且在我表示要記錄時,他明確告之,基本一字不差,我猜他必定也參與了此項活動。他微微一笑曰:恬列評委。
不過,他還是坦率地承認,鄉梓人人皆知的歷史人物李化龍,官又當得那么大,當地文人贊其有“掀天揭地功業,長江大河文章”,至今仍淹沒在歷史的長河里,不像岳飛、文天祥那樣被人們所銘記,甚至還不如文學作品所描寫的武松、程咬金那么出名。

◎海龍屯銅柱關
我覺得他的心情可以理解,便寬慰他:中國歷史那么悠久彌長,燦如星辰的人物數不勝數,若要個個聲名顯赫,再過三五千年,那后人怎么數得過來。
他也隨我大笑。
話是這么說,李化龍還是一個青史留名的人物。《明史·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十六》錄有“李化龍傳”。傳略中除了說他20歲中進士,40歲北定遼東,50歲開湘河、疏運河、避黃河三百里之險等于民有益的功績之外,二千多的文字,有一半描繪的是他親率八路大軍,在重慶開誓師大會,分川師四路、黔師三路、他自個兒中軍策應,,僅僅花了114天時間,平定播州土司楊應龍據險而守的海龍屯之戰。并在戰而勝之以后,將播州一分為二,置遵義、平越二府。
那傳略的原文寫道:“播自唐乾符中入楊氏,二十九世,八百余年。”(實際是725年)
我之所以較為詳盡地寫下李化龍這篇文字,是因為海龍屯成為世界遺產之后,必定會引得世人關注,成為遵義除紅色文化之外,又一游客爭相上龍巖山的熱門景點。在講起楊氏土司的歷史時,必然涉及李化龍這一人物,也給旅游詞加上一點注腳。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
責任編輯 肖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