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勝之 圖/龍正喬
舞獅鬧春
文/吳勝之 圖/龍正喬
那年正月初八,我來到響水洞看舞獅鬧春。
以前一點都不喜歡看舞獅表演的我,那天一直看到收場。兩只穿紅著綠的獅子舞得很有靈性,敲鑼打鼓的也有韻味? 俗語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頂多只能算是一個看熱鬧的人。
舞獅隊在苗寨院壩表演,各顯神通。舞獅隊表演時,先是大腹便便的大臉(羅漢)出場。大臉一手拿一把爛葵扇,一手拿一支柚子葉,搖頭晃腦,吹鼻涕,甩鼻涕,逗得觀眾捧腹大笑。接著兩個小臉(猴子)出場,以互相打鬧、翻跟斗、抓癢、尋虱子等幽默滑稽的表演,博得了一片歡聲笑語。
接下來是舞獅。仙回舞獅人表演別具一格,一出場先向四面都來一個俯身下拜,表示向各位鄉親敬禮,然后猛然把獅頭振作,引頸昂頭,時而大步流星,時而丁字步行走,時而地上翻滾,時而跳躍,通過張嘴、點頭、抖身、張望、搖頭擺尾等動作,把獅子的喜怒哀樂演繹得淋漓盡致。在摘取紅包利市時,急速的鑼鼓聲中,獅子在地上連轉幾圈,突然一個縱身攬月,將掛在幾米高的紅包利市摘下,觀眾異口同聲地發出一陣驚嘆;“哇!這才是真功夫。”
◎一紅一綠,兩個獅子同臺競技

伴著舞獅的,還有武功表演。后生們先打金、木、水、火、土五行拳,五行之中兼有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它蘊含有忠、勇、信、義、仁五德,讓觀眾大開眼界。有的在打著醉拳,邁著“跌蕩步”,身形飄忽,跌跌撞撞,趔趔趄趄,忽地身軀前傾失去重心,眼看要栽倒,只見他腳下一蹬,一擰腰,“唰”,起了個“撥浪子”騰空翻了過去,動作既驚險刺激而又輕盈敏捷。
約莫二十分鐘后,“高桌舞獅”表演開始了。兩個舞獅人把借來的十張八仙桌,在地面上人們的幫助下,一張一張重疊在一起,將近一平方米的桌面,就是他們輾轉騰挪的舞臺。隨著八仙桌的增多,高度的增加,難度自然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吃力,也越來越讓人感覺到緊張、擔心。在喧囂的鑼鼓聲中,舞獅人卻應對自如。疊上最后一張八仙桌時,舞獅人調皮地對著人群,得意地做著各種動作,下面的人群掌聲雷動。掌聲給舞獅人極大的勇氣和動力,越發舞得歡了,每個動作,都讓人的心提到嗓子眼兒。
表演者舞動時歡騰跳躍,加入了喜、怒、哀、樂、動、靜、驚、疑等各種神態,讓觀者感覺獅子的鮮活靈動。圍觀的人們也不時地高聲喝彩,歡呼雀躍,為表揚者助興鼓勁,氣氛非常熱烈。
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 既然舞到高處,那就要從高處撤回來,這才算真本事。舞獅人一邊撤掉桌子一邊表演,小心翼翼地往下退,驚險程度不亞于先前疊加八仙桌。

◎高臺舞獅,讓人呼吸加快

◎空中絕活 魏浩然 攝
看著獅舞,我有些納悶:那么多平地不選,干嘛要在這高高低低的臺階上下跳動?后來才明白,這是一種力量的展示。四個舞獅人,身穿紅綢衣,腰扎黃絲帶,一前一后鉆入金、紅、黃的獅身中。伴著鏗鏘的鑼鼓聲,跳躍、翻騰、跌撲,踩著鼓點,將威武之獅的喜、怒、哀、樂之狀舞得栩栩如生。 “獅子上刀山”“獅子過天橋”“刀尖獅技”“獅子梅花樁”等一個個造型動作,看得人們屏住呼吸,手心都捏出了汗。簡單的搖頭擺身,驚險的彈跳飛騰,融合了武術、舞蹈、雜技等藝術技巧,一頭威武的獅子活靈活現,讓人進入到忘我的境界。沒有三兩載的訓練,是達不到如此功夫的。

◎舞獅需兩人密切配合,方能產生震撼效果
雖然我不能詳細描述“高桌舞獅人”的表演過程,但這次觀看“高桌舞獅”,還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在過去的貧寒年代里,記得寨上樸實的鄉親們每逢過年,照常傳承著“高桌舞獅人”這個民間技藝,一場場演出,給人們帶來不盡的快樂。
以前聽長輩說過,耍龍舞獅子的一般都會點武功,要不舞動時體現不出龍獅的威猛剛勁。 舞獅表演者必須動作剛猛,飛騰跳躍時神態多變才有看頭,因為舞獅本來就是集武術、鼓樂、獅藝于一身的藝術展示。
人對事物的喜好說起來也是奇怪,就拿舞獅來說,喜歡它的人,不論身份,一進入角色,他就是玩耍的獅子,逗樂的大頭佛,敲鑼打鼓的角兒。聽朋友講過,舞獅子要真功夫,文舞花哨,武舞驚險,描摹動物的騰挪撲閃,惟妙惟肖,關鍵在于配合。
“冬個里個鏘鏘,冬冬里個鏘”,打擊樂樂器配合舞獅人,有節奏地進行演奏。樂聲在山谷中回蕩。以往不經意這個樂音,今天聽起來就好像聽交響樂,震撼非常。眼前的畫面,讓我想起大街上隨處可見的舞獅景象,想起小時候父親組織寨上父老鄉親舞龍舞獅的熱鬧盛況,想起過年的滋味。
責任編輯 邱 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