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偉,陳曉梅,孫 祺
(桂林航天工業學院航空旅游學院,廣西桂林 541004)
龍脊村社區參與旅游對文化傳承的影響研究
王光偉,陳曉梅,孫 祺
(桂林航天工業學院航空旅游學院,廣西桂林 541004)
本文以桂林龍脊村為例,調查社區居民通過食宿、旅游商品、旅游就業等形式參與到旅游活動中的現狀,以及當地維護民族和地區的獨特文化的不同形式,分析經濟刺激、文化自豪感、游客的獨特需求來促進民族和地區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實現旅游發展和文化發展的共贏。
社區參與;傳統村落;文化傳承;影響;龍脊村
隨著現代化程度的提高和科技的迅速發展,很多傳統村落的古建筑被廢棄或陳舊不堪,亟待修繕維護,而且隨著鄉土建筑、人文景觀遭受破壞,村落的非物質遺產逐漸流失,很多富有地域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歌舞、工藝技術等非物質遺產難以延續。目前桂林市已有63個傳統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這些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古村落,將由縣級住建、文化、財政部門負責在傳統村落統一掛牌保護,促進傳統村落的文化傳承與發展。旅游的發展為傳統村落的保護帶來了更多的希望,自社區參與理論被引入到旅游學研究里來,給予了傳統村落保護更多的理論指導,社區通過各種形式參與到旅游活動中去,包括經濟、文化、決策、保護等多個方面[1-3]。居民通過旅游與文化的結合,獲取了更多的利益,在文化自豪感、經濟驅動力等作用下產生維護傳統村落的各種文化形式[4-5],如建筑、特產、舞蹈、音樂、農作、民俗等,給旅游形式賦予更多的文化內涵,豐富了旅游形式,在促進旅游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展。本文以龍脊村為例,分析龍脊村社區參與旅游的形式,促進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實現旅游發展和文化發展的良性循環。
龍脊村位于龍勝各族自治縣東南的龍脊鎮境內,屬于龍脊梯田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村寨處于大桂林旅游圈內,距桂林市76km(圖1)。龍脊村包括平段、平寨、侯家三個自然村及周邊1000余畝的梯田,總面積約4.2km2。龍脊村已有400多年的發展歷史,目前有200多戶,1000多人,多為潘、廖、侯三姓的壯族聚居區,村內擁有廣西保存最完整、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壯族桿欄式建筑群,壯族文化保存較為完好(圖2)。2012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三部門發通知公示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龍脊村成為龍勝縣唯一入選的傳統村落,傳統村落的建設極大促進了龍脊傳統村落的發展和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2.1 研究方法
采用實地調查、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對龍脊村的文化形式、文化內容、文化傳承等進行調查,總結龍脊村現有旅游商品類型、稻作表演項目、娛樂表演項目等;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總結村民對農家樂的參與情況、旅游的文化感知情況、村民的旅游經濟收益情況等。
圖1 龍脊村區位圖
圖2 龍脊壯寨位置示意圖
2.2 社區參與方式
2.2.1 食宿服務
龍脊村依托龍脊梯田景區,為旅游者提供非常有民族特色的壯寨民居住宿和具有壯族特色的飲食,居民可以從這些項目中獲取收入;同時,這種參與性旅游項目也拓展了旅游業發展空間,增加旅游吸引物的豐度和游客停留時間。對于旅游團而言,旅游行程往往會安排比較有特色的住宿和特色餐作為行程的延伸,通常在游覽龍脊梯田之后,前往龍脊村或者平安村就餐和住宿。對于自助游者而言,由于他們對于時間、行程等方面具有較大的自主性,往往會選擇當地比較有特色的地方食宿,作為旅游過程中的重要體驗(表1)。
表1 龍脊村食宿服務概況
注:包括既經營住宿又經營餐館的農家樂12家,從業人員29人。
2.2.2 旅游商品
旅游購物作為旅游者旅游過程中重要的行為,購買當地的旅游特產也是重要的旅游體驗[6]。社區居民通過出售各種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展現民族和地區的文化,同時借此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龍脊村銷售的旅游商品主要有展現桂林地區特色和壯族等少數民族文化的旅游商品(表2),這些旅游商品成為龍脊村展現民族文化的窗口,也成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旅游元素。
表2 龍脊村旅游商品類型
2.2.3 民俗表演
旅游已經成為社區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旅游資源為依托,開展大型民俗、文藝節目表演作為旅游景區的拓展,已經成為眾多旅游目的地開發旅游資源的重要選擇[7]。龍脊村通過梯田活動主題定期進行壯族歌舞表演(表3),游客白天游覽龍脊梯田和古壯寨之后,部分游客會選擇留宿平安村或者龍脊村,體驗壯族的房屋住宿、特色飲食和歌舞表演[8]。當地村民通過歌舞表演展現桂林地區和壯族的文化特色,不僅給游客提供一種獨特的旅游體驗,豐富旅游過程,還可以增加當地的旅游收入。
表3 龍脊梯田稻作表演項目
3.1 推動文化形式發展
旅游過程中,旅游者對于各種不同區域文化了解的渴求促使旅游目的地不斷對文化形式進行創新,以滿足旅游者的需求[9]。例如,目前新式的水泥結構房建設得如火如荼的時候,許多傳統村落卻為了滿足旅游者的新奇體驗,修建了大量的木質結構壯族住房。壯族住宅是壯族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對于社區居民而言,新式結構的住房舒適程度和方便程度優于傳統住房,但是游客體驗特色的需求使當地居民維持傳統的民居建筑方式。
龍脊村通過建設為游客提供住宿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住宅、具有表演性質的梯田農作文化、具有壯族特色的飲食、游客積極參與的壯族歌舞表演等形式,既形成非常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的旅游吸引物,同時能使民族和地區的文化通過某種外在的形式表現出來,給予游客極大的新奇滿足,保證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延續。
3.2 促生文化自豪感
居民通過參與旅游活動能夠獲得經濟、心理、社會、政治方面的增權,文化賦予了旅游更多的內容,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來旅游,旅游發展提高了許多社區居民的自豪感,因為他們的文化、自然資源和傳統知識的獨特性和價值得到外部肯定,增加了居民對于維護民族和地區的特色文化的自信心,促進社區居民維護、保護、更新文化內容和形式。
通過對龍脊村民發放問卷進行實地調查,發現大部分龍脊村居民因為桂林是國際知名旅游地和龍脊梯田的文化為海內外所知名而感到自豪,龍脊梯田的旅游開發吸引了許多旅游者前來,甚至不乏外國人的身影,社區居民都感到習以為常,覺得人們都非常喜愛龍脊是他們莫大的榮耀,社區居民多數都表示利用這個機會,進行旅游創收的同時,維持地區的特色文化形式(傳統民居、梯田農作文化、民族歌舞、特色飲食等)也是他們必然的任務,只有通過維持這些具有特色的文化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來觀光旅游。調查發現村民對于桂林建設國際旅游勝地的感知以積極參與到旅游活動的村民最為強烈,而年齡較大的居民、沒有從旅游活動中獲取收益的居民則感知較弱。對于龍脊地區的特色文化,絕大部分的居民表示認同,認為旅游能夠將他們的文化傳播到外面的世界,對旅游者來龍脊旅游感到歡迎,覺得旅游者為他們帶來新的視野、更多的旅游收入,旅游者能夠參與到龍脊的表演活動中去,就是對于當地文化的一種認同,參與的游客越多(尤其是外國游客),他們就會感到一種強烈的自豪。
3.3 經濟動力驅使文化傳承
最近頻繁報道的很多文化藝術的傳承因為后繼無人而面臨斷層的危險,沒有經濟驅動的文化傳承無疑是空中樓閣,難以實現[10]。龍脊村曾經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很多人都寧愿遠赴珠三角務工,獲取更高的收入,而不愿意留在家鄉務農,傳承龍脊獨有的梯田農耕文化,年輕階層和精英階層的流失,導致文化傳承難以為繼。
在旅游發展和社區參與下,龍脊村居民通過景區就業、農家樂、娛樂節目表演等形式解決就業問題,通過調查發現,全村旅游就業人數共153人(其中男性31人,女性122人),人均年收入14558元,經濟的驅動力激發社區居民對于文化傳承的熱情,旅游活動過程中的景區就業、自主創業(自建房提供餐飲、住宿等農家樂服務)、歌舞表演等活動都能夠給當地居民提供更多的收益,很多村民因為旅游獲得實際的收益,使得他們對于民族和地區文化傳承的動力更足、信心更強。
3.4 旅游需求刺激文化創新
巴特勒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論認為旅游地演化經過了6個階段,包括探查階段、參與階段、發展階段、鞏固階段、停滯階段、衰退階段[11],為了阻止旅游地進入衰退階段,旅游目的地需進行不同的復蘇策略,主要采取的措施是文化創新和旅游資源的梯級開發。旅游開發過程中,如果沒有文化內涵,那么景區的開發是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游客旅游過程中,總是會對旅游目的地提出新的需求,游客的需求不斷變化、不斷提升,刺激旅游目的地不斷進行更新換代,加入新的文化內涵,使旅游目的地的內容更加豐富,避免進入旅游的衰退期。對于自然旅游資源比較貧乏的地區,增加人文景觀的吸引力,進行文化創新成為不二的選擇,進行文化創新包括地區間文化交流、民族間文化融合、開發新的民俗文化旅游項目、開發新的民族文化產品(飲食、工藝、商品)等不同的方式為地區或者民族文化加入新的元素,使民族和地區的文化煥發新的活力。
龍脊村通過龍脊梯田的旅游,開發出了油菜花節(3~4月)、春耕節(5~6月)、金秋文化節(9~10月)等多種獨具特色的節慶文化,使游客不同的季節都能體驗到不同的梯田稻作文化。龍脊村村民通過篝火晚會表演自編自演歌舞節目,融入包括扁擔舞、采茶舞、唱山歌等節目,使游客白天游覽之后,能夠通過參與到當地的文化表演過程中去,充分體驗當地的特色文化,使當地的農耕文化和民族文化向更多的旅游者展示,煥發出新的活力。
1985年墨菲提出社區參與旅游,闡述了旅游業對社區發展的影響,將社區參與旅游活動提升到一個相當的高度。國內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居民對于旅游業的社區參與熱情日漸升溫,主要側重于經濟參與,而文化和政治參與相對較少。文化參與方面主要表現為地方特色建筑、飲食、歌舞、特產等多種物質化的文化,雖然出現一些文化的庸俗化、同質化,甚至盜用異地文化的現象,但是文化對于旅游目的地的內涵支撐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文化保存最為完整的鄉村是旅游文化傳承的重要區域,鄉村地區通過社區參與旅游活動展現地區文化將成為地區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
[1]陳婉雪.新墾農村村民的社區社會參與——以武漢市X社區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2]李先鋒,何健.鄉村旅游對回族社區居民社會文化影響的實證調查與分析[J].資源與產業,2010(1):95-100.
[3]李先鋒.基于旅游增加值的六盤山扶貧旅游經濟影響實證研究——以涇源縣為例[J].資源與產業,2010(4):166-170.
[4]孫九霞,保繼剛.從缺失到凸顯: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研究脈絡[J].旅游學刊,2006(7):63-68.
[5]葉俊,于海燕.國內近年來社區旅游研究進展[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2):272-278.
[6]甘德欣,龍岳林,袁錫姿,等.紫鵲界梯田景區的生態旅游開發對策[J].經濟地理,2007(6):1056-1058,1062.
[7]王鵬,羅意堅,鄧育武,等.紫鵲界梯田旅游開發模式研究[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6):106-108.
[8]劉楠,吳忠軍.廣西桂林龍脊梯田景區旅游滿意度實證研究[J].大眾科技,2015(5):162-164,181.
[9]周其厚.桂林古村落旅游的開發與利用[J].社會科學家,2014(3):89-93.
[10]唐旭,謝迪輝.桂林古民居[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11]陳玲玲,嚴偉,潘鴻雷.生態旅游——理論與實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12]徐虹,路科.旅游目的地管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5.
The Influence on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Longji Village’s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WANG Guang-wei,CHEN Xiao-mei,SUN Qi
(Aviation and Tourism College,Guilin University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China)
Taking Longji village as example, this paper surveys the reality about community residents involved in the tourism activities through many forms,such as accommodation,tourism products and employment. The residents preserve their unique national and regional culture in internal and external forms. How tourism promotes national and regional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hrough the way of economic stimulus, cultural pride and the unique needs of tourists to realize the win-win situation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alinheritance; influence; Longji village
2017-03-27
桂林航天工業學院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現代化背景下桂林傳統村落居民文化傳承意向及行為研究”(YJ1412)。
王光偉(1988- ),男,助教,碩士,從事旅游地理與旅游規劃研究。
K902
A
2095-7602(2017)08-008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