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娟,陳玉英
(河南大學,河南開封 475000)
河南省旅游經濟與交通耦合協調發展研究
孫慧娟,陳玉英
(河南大學,河南開封 475000)
本文在構建河南省旅游經濟與交通系統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運用耦合協調模型分析2006-2013年河南省旅游經濟與交通系統耦合協調度。結果表明:河南省旅游經濟和交通系統綜合評價指標及耦合協調度總體呈現上升趨勢,耦合協調度從0.176上升為0.658,由嚴重失調狀態發展為初步協調,但總體耦合協調度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旅游經濟;交通;耦合協調
旅游與交通密不可分。一方面,旅游活動有異地性特征,交通工具是溝通旅游客源地與目的地的橋梁,區域間旅游交通的可達性、便捷性、舒適度也影響游客出行決策、旅游體驗和區域旅游形象等眾多方面。另一方面,旅游產業發展拉動交通經濟發展,影響交通格局,推動區域交通系統完善。旅游與交通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兩者之間的關聯成為國內外研究熱點。國外學者對交通在旅游中的作用[1]、旅游交通規劃、區域旅游交通的影響[2]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交通基礎設施對區域旅游發展貢獻分析[3]、旅游交通碳排放評估[4]和旅游交通空間行為感知[5]等方面。研究區域涉及景區景點、城市、區域等多個層次多個尺度,研究方法為定性定量綜合分析[6-7]。當前,對于旅游與交通兩個子系統之間相互關系及其整體協調度評價的研究相對較少。
河南省是旅游資源大省,中國八大古都中河南省占據四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吸引著國內外游客。同時,河南省地處中原,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米字形高速鐵路網納入國家規劃,構建出鐵路、民航、公路、水運、管道等綜合交通網絡體系。旅游經濟與交通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2013年,河南省旅游總收入3875.50億元,比上年增長15.3%,接待國內外游客4.11億人次,增長13.2%。鐵路、公路、水運旅客運輸量22.6億人,增長8.4%,機場旅客吞吐量1412.9萬人,增長11.3%?;诖耍疚囊院幽鲜檠芯繀^域,運用耦合協調模型定量分析2006-2013年河南省旅游經濟系統和交通系統發展水平及其耦合協調發展狀況。
1.1 耦合協調評價模型
耦合度是描述系統或要素間相互作用影響的程度,但難以反映系統或要素間的協同作用,為此引入協調度。協調度是反映系統或要素間協調狀況的程度。耦合協調度既能反映系統間影響程度的大小,也能反映協調狀況的優劣程度[8]?;隈詈隙饶P秃蛥f調度模型,借鑒已有學者的研究成果,構建出旅游經濟系統與交通系統的耦合協調評價模型。
D=(C·M)1/2.
C={(u1·u2)/(u1+u2)2}1/2.
M=au1+bu2.
其中,u1為旅游經濟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u2為交通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D為耦合協調度,取值范圍為[0,1],D值越大,表明交通系統與旅游系統的協調發展越好,D=1時表明交通系統與旅游經濟系統協調發展達到理想狀態。C為耦合度,M為協調度,a、b為待定系數,表示旅游與交通的重要性,一般取0.5。參考相關學者的研究[9-10],采用均勻分布函數法,劃分旅游經濟與交通耦合協調度(表1)。
表1 耦合協調評價等級劃分
1.2 旅游經濟系統與交通系統綜合評價模型
1.2.1 指標構建和數據來源
基于旅游經濟與交通間復雜系統測度及其內涵,采用多指標綜合評價分析方法。遵循指標選取的科學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等原則,在借鑒已有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上,分別構建河南省交通系統和旅游經濟系統評價指標體系。旅游經濟系統選取入境游客人數、旅游創匯收入、國內游客人數、國內旅游收入、星級飯店數、星級飯店床位數、旅行社數、旅行社營業收入、A級旅游景區數、旅游總收入年增長率、旅游總收入占GDP比重11項指標。交通系統選取鐵路營業里程、公路里程、民航航線里程、民用汽車擁有量、鐵路客運量、公路客運量、民航旅客運輸量、水運客運量、鐵路旅客周轉量、公路旅客周轉量、水運旅客周轉量、道路面積12項指標。
本研究所采用的數據主要來源于2006-2013年《河南省統計年鑒》和《中國旅游統計年鑒》,《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作為數據補充。
1.2.2 綜合評價模型
利用線性加權法,分別計算交通系統與旅游經濟系統綜合發展水平(表2)。
uij=(xij-xij min)/(xij max-xij min).
ui=∑wijuij.
其中,ui表示i年的綜合評價值,uij是xij標準化值,xij是i年j項指標的取值,wij是i年j項指標的權重,wij測定采用熵值賦權法。
表2 旅游經濟系統和交通系統評價指標及權重
利用模型公式計算得出2006-2013年河南省旅游經濟系統綜合評價指數u1,交通系統綜合評價指數u2,旅游經濟—交通系統耦合度C,協調度M,耦合協調度D,并劃分等級(表3)。
表3 河南省旅游經濟系統和交通系統綜合評價等級及耦合協調度等級
2.1 綜合發展評價
由表3可知,2006-2013年河南省旅游經濟和交通系統發展態勢良好,且交通系統整體增長速度快于旅游經濟系統。對旅游經濟系統和交通系統進行相關性分析,兩者具有顯著性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929,表明旅游經濟與交通發展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國民休閑娛樂需求多樣化增長,旅游業逐漸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交通作為國民經濟中基礎的、重要的服務業,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建設現代綜合交通網絡體系。交通系統增長速度快于旅游經濟的增速,是由于河南省旅游業在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周邊省份的競爭、旅游產品相對單一、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等問題,產業結構需要轉型升級,而交通設施建設和服務水平當前呈現大發展狀態。2006年,旅游經濟系統綜合評價值(0.167)遠高于交通系統(0.023),這是因為河南省旅游業發展起步較早,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處于交通滯后型失調發展。2013年,交通系統綜合評價值(0.927)高于旅游經濟系統(0.808),交通系統厚積薄發,發展迅速,處于旅游滯后型初級協調。
從旅游經濟系統評分值來看,2006-2013年由0.167上升為0.808,旅游經濟發展呈現穩步上升趨勢,在2008年略有下降,從指標上看主要是星級飯店個數、旅游總收入年增長率、旅游總收入占GDP比重三項指標低于2007年,這是由于2008年爆發全球性金融危機對旅游業影響較大,入境旅游和國內旅游增長放緩,旅游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同時冰雪災害、取消“五一”黃金周、四川地震等因素也有一定影響,這也表明旅游業對危機事件反應的敏感性。2009年之后,旅游經濟又迅速回溫,旅游經濟系統綜合評價值由0.202上升為0.388,增長92.08%。2013年,旅游經濟系統各項指標中,除了旅行社數、旅行社營業收入、旅游總收入年增長率3項指標外,其他8項指標均為歷年最高值。
從交通系統綜合評價值看,2006-2013年由0.023上升為0.927,交通系統發展快速。2006年,交通系統綜合評價值僅為0.023,除鐵路營業里程和水運旅客周轉量兩項指標外,其余10項指標均為歷年最低值,交通基礎資源相對不足。此后發展迅速,2010年加快實施《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掀起鐵路建設新高潮,鄭西高鐵專線開通;深入開發航空市場,民航運營能力提升;大力發展中原城市群城際快速交通,鐵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網絡系統不斷完善,服務水平大幅提升。2013年,交通系統指標中鐵路、公路里程和旅客周轉量,鐵路、公路、民航客運量,民用汽車擁有量及道路面積均為歷年最高,綜合指標值達到0.927,交通條件飛速發展。
2.2 耦合協調度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2006-2013年,河南省旅游經濟和交通系統耦合協調度穩步提升,從嚴重失調狀態轉變為初級協調狀態。2006-2009年,處于失調狀態,旅游經濟與交通發展協同效應較弱。2010-2013年,進入協調狀態,2013年耦合協調度為0.658,僅達到初級協調等級,旅游經濟和交通耦合協調仍有較大提升空間。2006-2009年間,除2008年旅游業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旅游經濟系統綜合評價值u1低于交通系統評價值u2外,其他各年u1>u2,表現為交通系統滯后型失調,表明交通發展不能滿足旅游業發展需求,因此需加大交通設施投資建設。2010-2013年,u1 2006-2013年間,河南省旅游經濟系統和交通系統具有顯著的相關關系,兩者之間相互影響,均呈現上升態勢。初期階段,旅游經濟系統綜合評價值高于交通系統,表明旅游經濟的良好帶動性和交通制約性。2010年之后,交通系統快速發展,旅游經濟滯后性凸顯出來,旅游業面臨轉型升級。 2006-2013年,河南省旅游經濟與交通耦合協調度呈現穩步上升階段,由2006年的嚴重失調轉變為2013年初步協調。其中,2006-2009年,整體處于交通滯后性失調。2010-2013年,處于旅游經濟滯后型協調。河南省旅游經濟與交通系統整體耦合協調水平不高,仍需不斷加大旅游發展和交通設施建設。 河南省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業起步早,發展迅速,但與其他發達省份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為促進旅游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需要不斷加強旅游與文化、體育等產業的深入融合發展,推動文化旅游產業集群發展。打造旅游龍頭品牌和拳頭產品,提高旅游產品服務質量和競爭力水平。推動交通網絡體系建設,優化網絡布局,加強旅游交通基礎設施規劃,打造旅游體驗“快進慢游”交通網絡,推動旅游交通產品創新發展。加快旅游業轉型升級,促進旅游交通深度融合。 [1]Martin C A,Witt S F.Substitute prices in models of tourism demand[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8(2):255- 268. [2]盧松.旅游交通研究進展及啟示[J].熱帶地理,2009(4):394-399. [3]張廣海,趙金金.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對區域旅游經濟發展影響的空間計量研究[J].經濟管理,2015(7):116-126.. [4]包戰雄,袁書琪,陳光水.不同游客吸引半徑景區國內旅游交通碳排放特征比較[J].地理科學,2012(10):1168-1175. [5]王兆峰.張家界旅游城市游客公共交通感知、滿意度與行為[J].地理研究,2014(5):978-987. [6]陳新哲,熊黑鋼.新疆交通與旅游協調發展的定量評價及時序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9(6):118-121. [7]牛麗靜,林濤.上海市交通與都市旅游的相關度及協調度的定量研究[J].旅游論壇,2011(1):72-78. [8]生延超,鐘志平.旅游產業與區域經濟的耦合協調度研究[J].旅游學刊,2009(8):23-29. [9]廖重斌.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定量評判及其分類體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為例[J].熱帶地理,1999(2):76-82. [10]王毅,丁正山,余茂軍,等.基于耦合模型的現代服務業與城市化協調關系量化分析——以江蘇省常熟市為例[J].地理研究,2015(1):97-108. Study on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Tourism Economy and Transportation in Henan Province SUN Hui-juan,CHEN Yu-ying (Henan University,Kaifeng Henan 475000,China) Tourism economy and transportation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restrict each other.On the basis of establishing the index system of tourism economy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Henan province,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tourism economy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Henan province from 2006 to 2013 was analyzed by using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ourism economy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Henan province rose steadily,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ncreased from 0.176 to 0.658,from the serious imbalance to preliminary coordination, but it still has more room for improvement. tourism economy;transportation;coupling coordination 2017-06-06 孫慧娟(1993- ),女,碩士研究生,從事旅游地理和旅游經濟研究。 陳玉英(1974- ),女,副教授,博士后,從事城市休閑與旅游經濟研究。 F590 A 2095-7602(2017)08-0087-043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