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培養卓越醫生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構建

2017-09-03 06:08:00張宏穎孫藝平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7年8期
關鍵詞:實驗教學實驗課程

張宏穎, 孫藝平, 鄒 原

(大連醫科大學,a.病理學與法醫學教研室;b.機能學實驗室;c.生理學教研室,遼寧 大連 116044)

·名人名言·

基于培養卓越醫生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構建

張宏穎a, 孫藝平b, 鄒 原c

(大連醫科大學,a.病理學與法醫學教研室;b.機能學實驗室;c.生理學教研室,遼寧 大連 116044)

為貫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培養目標,落實5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在基礎醫學學習階段實行“基礎醫學教育與縱向器官系統整合課程”的教學模式,大連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構建了“基礎→綜合→設計與創新”的層層遞進、不斷提高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通過基礎性和綜合性實驗訓練醫學生的醫學實踐能力,初步培養醫學生的臨床診斷思維能力。通過將“創新課程”作為限定性選修課列入教學計劃,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科學研究能力。9學期實踐結果證明,此實驗教學體系有助于醫學生醫學基礎知識與技能、綜合分析及創新能力的培養,適合“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5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其結果可為探索建立”5+3”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深化臨床醫學長學制教育改革,培養醫學拔尖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基礎醫學; 實驗教學體系; 綜合性實驗; 創新課程; 卓越醫生

0 引 言

本科醫學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衛生保健機構培養完成醫學基本訓練,具有初步臨床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的醫學畢業生。為加快推進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2012年5月教育部、衛生部發布了《關于實施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6號)和《關于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意見》(教高[2012]7號),重要目標任務是探索建立我國以“5+3”一體化(五年醫學院校本科教育加三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為主體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一大批高水平醫師和一批高層次、國際化的醫學拔尖創新人才[1]。我校獲批國家“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中“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首批試點單位(教高函[2012]20號)[2],培養醫學科學精神和人文素質相結合,實踐能力強,具有較強發展潛力的醫學人才是我校臨床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基礎醫學實驗教學是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環節,因此,圍繞“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是貫徹落實“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重要內容和保障。

1 構建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的指導思想與教學目標

根據《關于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意見》[1],我校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改革的基本原則是“遵循人才培養和醫學教育的基本規律,立足五年制本科教育,與‘5+3’卓越醫生培養相結合,借鑒但不能完全等同國外醫學、國內長學制醫學教育培養模式,強化基礎,積極開展系統性整合課程,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并重,實踐中又以臨床技能為重”,采取“橫向學科總論授課、縱向系統器官整合、PBL收官”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并重的加強創新能力教育的培養模式。學校制定出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簡稱臨床醫學(卓越班) ]教學改革方案,積極推進實驗內容和模式的改革,探索構建適宜卓越醫生教育培養的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相結合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新型實驗課程體系,強化臨床能力培養,早期接觸臨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3]。

臨床醫學(卓越班)教學分為前兩年的基礎醫學階段和后三年的臨床醫學階段。基礎醫學階段學習以“夯實基礎,啟發創新”為基本教學思路,以“培養醫學科學精神與醫學人文精神相結合,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醫學人才”為目標,實驗教學改革突出基礎性、綜合性、設計性與創新性。通過基礎性和綜合性實驗訓練醫學生的醫學實踐能力,初步培養醫學生的臨床診斷思維能力;通過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科學研究能力。五年制臨床醫學自2012年開始,2012級2個班,2013級4個班,2014級及其后每年級2個班參加“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改革試點,在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基礎上,為探索建立“5+3”一體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奠定基礎[4]。

2 “基礎性、綜合性、設計與創新性”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

學校在臨床醫學(卓越班)基礎醫學階段實行“以器官-系統為導向(Organ-system oriented, OSO)”的跨學科整合課程模式與“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教學模式,將病理生理學、病理學和藥理學三門學科的總論整合成一門獨立課程《疾病機制與治療》。將傳統的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及藥理學學科中的各系統內容以主要器官為中心,整合成血液與免疫、循環、呼吸、消化、泌尿與生殖、內分泌和神經七個系統的整合課程,編寫了整合性教材,內容涵蓋了各系統的發生、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疾病的病理、病理生理變化、治療原則及藥物治療[5-7]。基礎醫學教育必修課程內容見表1,其內容分為三部分:生物醫學課程、醫學基礎課程和系統整合課程,總學時數為1 052,其中實驗學時數為352,實驗占比33.46%。新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包含基礎性、綜合性和設計與創新性3個層次內容,分別占總實驗學時數的48.86%、32.95%和18.18%。具有以下特點:①保留一些傳統的基礎實驗,注重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等“三基”知識的驗證;②對基礎醫學各學科專業的實驗課程內容進行優化、更新與融合,將原來附屬在專業理論課中的實驗內容剝離出來,形成多門新的獨立的實驗課程;③增加跨學科交叉、多實驗知識點融合的綜合性實驗;④開設由學生自行設計的專題科研訓練項目的創新課程。

2.1 夯實基礎的基礎性實驗

基礎性實驗主要是反映“三基”的各學科經典實驗,主要在前3個學期進行。保留了人體系統解剖學、細胞生物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總論)、生理學(基礎部分)、病原生物學(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疾病機制與治療(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總論)、血液與免疫系統和人體局部解剖學的經典基礎實驗,與理論教學同步。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掌握“三基”,即掌握生命科學的基礎知識和科學方法,人體正常、異常結構與功能等醫學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以及合理用藥。通過驗證性實驗,鞏固理論知識,加深對理論的理解,突出本學科方法學的特征。這一層次的實驗教學對培養醫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及規范合理的操作習慣十分重要。

表1 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基礎醫學必修課程教學內容與課時數

2.2 啟發創新獨立設置的綜合性實驗

綜合性實驗強調學科間的綜合和交叉,提高將“三基”融會貫通、綜合運用,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8]。臨床醫學(卓越班)綜合性實驗項目組成4門獨立的實驗課程,分別是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綜合實驗[9]、病原綜合實驗[10]、形態綜合實驗[11]、機能綜合實驗[12]。綜合實驗作為必修課列入教學計劃,獨立考核,獨立計算學分,并建立了與之相配套的實驗教材、教學大綱、教學方法、考核辦法及實驗教學質量監管制度[13]。

(1)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綜合實驗。在第2學期開設6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綜合實驗,24學時。生物化學綜合實驗主要針對三個主要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質、酶和核酸,將每個生物大分子的實驗內容進行綜合設計、系統操作,例如,在蛋白質綜合分析實驗中,對蛋白質進行分離、純化、鑒定及含量、分子量測定,并以抗原抗體免疫印跡技術分析蛋白質性質。不僅能使學生掌握生物化學基本實驗技術,而且幫助學生拓展科研思維,從而提高綜合分析問題能力。分子生物學綜合實驗由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為主體,內容包括目的基因的構建、克隆、表達、鑒定、純化,整套實驗方案將不同的實驗技術融合成一個系統的、完整的研究項目,針對基因表達疾病的發生提出基因檢測與診斷,使學生在掌握系統實驗技能基礎上,建立臨床疾病機制分析思路,培養醫學生醫學科研能力[9]。

(2) 病原綜合實驗。在第3學期開設4個病原綜合實驗,16學時。它是將人體寄生蟲學、醫學微生物學及醫學免疫學融合為一體,以感染性疾病的病原為中心,圍繞病原的生物學特征、致病性及病原的診斷而創建的綜合性實驗。其中綜合性實驗“免疫功能低下與機會性感染”是人體寄生蟲學、醫學微生物學及醫學免疫學互相融合的典型代表。

(3) 形態綜合實驗。將第4學期開設的6個系統整合課程涉及的解剖學、組織學和病理學實驗整合成以器官為基礎(Organ-based learning, OBL)的6個綜合性實驗,24學時。以器官為中心,以疾病為主導,觀察器官正常和異常大體解剖和組織學結構,總結大體解剖和組織學形態結構特點、病變特點、病理學診斷和診斷依據。OBL的課程模式打破了學科界限,以人體器官作為關注的焦點,將臨床應用作為基礎課程學習的目標,強化各個系統形態學整體概念和橫向聯系性,注重知識的連貫性,各學科的割裂問題得到解決。將每4個學生編為1個討論小組,共同完成1份答卷,答卷印有學習內容圖片和問題,學生查詢解剖學、組織學、病理學圖譜等參考資料,小組討論,尋找答案,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成為思考者而不僅僅是記憶者,觀察、歸納、概括、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培養[11]。

(4) 機能綜合實驗。在第4學期開設13個機能綜合實驗,52學時,與系統整合課程同步。它是由生理、病理生理、藥理三門學科的實驗教學內容重新組合形成的,是以循環、呼吸、消化和泌尿系統為主線,將每一系統的生理、藥理、病理生理的內容有機融合成為綜合性實驗,觀察動物在正常狀態下功能活動規律,通過復制某些疾病的急性動物模型觀察其病理狀態下功能活動的改變,分析疾病發生發展過程和機制,自行選擇某些藥物及手段進行治療,并分析其藥物學作用原理[12]。

2.3 適宜科研能力培養的創新課程

創新性實驗是將《創新課程》作為臨床醫學(卓越班)的限定性選修課列入教學計劃,開課學期為第4學期,也可以延續到臨床醫學階段。課程學時數為72學時,包括理論8學時,實驗64學時。理論講授科研方法、文獻查閱、實驗設計等內容。實驗部分包括實驗設計、實驗實施、論文撰寫三部分,通常每4~6人為一個實驗小組,在導師指導下完成。考核方式為考查,理論學習20%、實驗設計50%、實施報告30%。實驗設計評分包括項目立題、創新性、可行性、PPT匯報、回答問題五部分內容。研究經費可通過多種渠道獲得:①指導教師課題組經費,②學校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經費,③作為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創新項目,給與每項課題1 000~3 000元的經費支持。創新性實驗的目的是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條件[9,12,14-17]。

3 課程管理、運行體系、評價機制

學校成立了“卓越醫生人才培養計劃”教學指導委員會,組建了基礎醫學“系統整合課程”、綜合實驗課程和創新課程教學團隊。教務處負責課程計劃管理,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負責實驗教學的實施。2013年我校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獲批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3]。中心作為學生科研活動基地,為大學生科研活動提供科研平臺。實驗中心運行經費專款專用,保證實驗教學和學生科研創新活動順利進行。學校建有校、院和教研室三級教育評價機制,專家、學生和教學管理評價系統進行教學質量監控,確保課程計劃的實施及各個教學環節的正常進行。中心在實驗教學組織與管理、實驗教學實施和實驗教學效果三個方面建立質量標準,從實驗教師的試講、備課、實驗員的實驗準備、實驗教學實施、學生成績考評,到實驗儀器的購買及維護、實驗用品的消耗等方面,都嚴格遵照各項管理制度執行;將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各環節內容進行細化,尤其在實驗教學考核上進行了要求和量化,嚴格對綜合性、創新性實驗的科學性、合理性、綜合性或設計性、準確性進行評價,確保實驗教學質量。

4 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的實踐效果

從2012年起開始臨床醫學(卓越班)試點班教學,現在已經進行到第五年。圍繞臨床醫學(卓越班)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建設,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建立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改革考核方法,加強實驗教學平臺建設,搭建課外創新能力訓練體系,不斷探索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經過9個學期實踐,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不斷得到完善,并收到一定的成效。

4.1 培養學生臨床診斷思維和實驗技能

教改班2012-2014級共8個班已經結束為期兩年的基礎醫學階段的學習,進入臨床核心課程學習、見習和融合課程/臨床技能學習階段。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注重醫學生臨床能力培養,比如貫徹以執業醫師考試為導向,及早培養臨床醫學生的崗位勝任能力[7]。通過綜合性和應用性實驗,結合臨床實際病例,做到早期接觸臨床,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與非教改班相比,教改班學生表現出更強的主動學習能力、臨床診斷思維能力、交流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我校2015、2016年分別獲得由教育部醫學教育臨床教學研究中心、教育部臨床實踐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辦的第六屆和第七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一等獎。

4.2 鍛煉學生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

教改班學生在第4學期全部參加了創新課程學習,2012-2014級共有創新科研小組60個,在第4學期末所有小組都完成了實驗設計和實驗報告,再根據專家組評審意見進行課題整改,在第5學期開學初上交了學術論文。創新課程的開設和大學生科研活動基地的建立,為學生的科研實踐活動提供了寬廣的平臺,培養了學生的科研意識和創新思維,提高了學生科研實踐能力,促進了學生開展創新科研活動。部分學生將課題延續下去,參加了遼寧省“挑戰杯”大學生科技創新大賽。2016年6月,在由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聯席會、中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基礎醫學教育分會、教育部高等學校醫藥學科基礎醫學專業與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的“第四屆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中,我校6個參賽項目全部獲獎,其中基礎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獲得一等獎2項,三等獎1項,發表相應SCI論文3篇。

4.3 促進教師教學水平與科研能力

基礎醫學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涉及多個基礎醫學專業和部分臨床學科的教學內容,每一次高質量的課程教學都需要“懂科研、能教學”的教師組成高水平的教學團隊,將科研與教學緊密結合,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2016年,來自解剖學、生物化學、生理學專業的三位青年教師獲得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等兩個一等獎,一個二等獎。通過指導大學生創新科研,教師促進了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細胞生物學教師將在白藜蘆醇抗腫瘤方面的科研成果引入實驗課教學中,設計成一個整體的、連貫的綜合性實驗。通過此實驗,學生熟悉了細胞培養、細胞爬片染色、細胞計數及凝膠電泳實驗等技術,并深化了對于凋亡細胞的理論知識的掌握[17]。2013年以來有關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體系改革課題獲省級以上教改立項8項,發表相關教改論文9篇[9-17]。2016年,教改班的創新課程指導教師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0項。2016年獲得高等學校國家級實驗示范中心十年建設成果“優秀實驗教學成果”三等獎。

5 結 語

以“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實施的教學改革模式為核心,從課程設置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創新平臺構建模式等方面,繼續探索實驗教學改革對基礎階段醫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臨床診斷思維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建立一種滿足我國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要求及創新醫學人才培養的需要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內容應體現:①層層遞進、不斷提高的模式:基礎性→綜合性→設計性→研究探索性→創新性;②人才培養的金字塔模式:合格醫學人才→高素質醫學人才→醫學拔尖創新人才;③重點加強系統整合課程的實驗內容整合:加大系統、課程之間內容的融合,篩選、優化實驗教學內容,建立與系統整合課程相匹配的整合性實驗教學體系。

完善實驗室功能,建立綜合性實驗教學、4A網絡教學、仿真虛擬、開放創新等多功能實驗室,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加強實驗教學信息化和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建設工作,提高實驗教學管理信息化和支持服務信息化水平。重點加強滿足學生自主實驗的開放平臺建設,達到實驗資源共享,滿足創新課程的實驗需要。加強與我校現有省、市重點實驗室、各學科課題組有機結合,開展研究探索性實驗,使大學生創新、創業實驗形成可操作性強、水平高、有教授或副教授帶教、有經費和設備保障、有實驗場地、有監督管理、研究內容面向社會實際需求的綜合保障體系。

[1] 教育部,衛生部.教育部衛生部關于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意見(教高[2012]7號)[EB/OL].(2012-05-07).http: //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952/201404/166950.html.

[2] 教育部,衛生部.教育部衛生部關于批準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的通知(教高函[2012]20號)[EB/OL].(2012-11-09).http: //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211/t20121116_166952.html.

[3] 汪玲 ,賈金忠,段麗萍.我國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探索和創新[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7(3):3-6.

[4] 教育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七年制臨床醫學教育調整為“5+3”一體化人才培養改革工作的通知(教高廳[2015]2號)[EB/OL].(2015-03-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0/s3864/201504/t20150401_189414.html.

[5] 張宏穎,徐婷婷,李 華,等.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實踐中以器官—系統為導向的基礎醫學循環系統整合課程體系的構建[J]. 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6,15(9):900-905.

[6] 賈玉杰,張彩華,徐婷婷,等.用創新思維引領基礎醫學課程的系統整合——以循環、消化系統整合課程為例[J]. 醫學與哲學(B),2015,36(12B):82-85.

[7] 吳 瓊,樸 花,竇 穎,等.執業醫師考試融入神經系統整合課程,培養卓越醫學人才[J].基礎醫學教育,2016,18(3):194-196.

[8] 劉傳勇,高英茂,于修平,等.創建基礎、綜合、創新相結合的醫學基礎實驗課程新體系[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1):15-17.

[9] 樊建慧,孔 英,田余祥.基于學研融合的醫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8):2-3.

[10] 楊淑鳳,鄧國英,劉 欣,等.綜合設計性實驗在醫學微生物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13,25(7):851-852.

[11] 張宏穎,李 華,郝立宏,等.以器官-系統為導向的基礎醫學循環系統整合課程模式的構建[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6(1):75-76.

[12] 徐 靜,孫藝平,戴淑芳,等.機能實驗教學模式改革對醫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科學,2015,18(4):98-100.

[13] 張宏穎,孫藝平,曹 婧,等.基礎醫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建設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12):150-154.

[14] 吳 瓊.提高醫學本科生參與基礎科研實驗的成效[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33(8):177-180.

[15] 劉克敏,孫藝平,徐 靜,等.醫學機能學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科學,2016,19(1):135-137,141.

[16] 李墨林,孫國超,王洪海,等.加強本科生科研實踐 培養創新型醫學人才[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4): 8-9.

[17] 孫 錚,孫 媛,王 茜,等.探索細胞生物學綜合性實驗課促進科研與教學的緊密結合[J].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2016,38(6):715-720.

Construction of Preclinic Medic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Excellent Doctor Training

ZHANG Hongyinga, SUN Yipingb, ZOU Yuanc

(a.Department of Pathology & Forensic Medicine; b. Department of Medical Functions; c.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44, Liaoning, China)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excellent doct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 and to implement the teaching model of “preclinic medical education and the vertical organ-system oriented integrated curriculum”, in the preclinic medical learning period, Basic Medical Schoo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has constructed a progressive and continuous improved preclinic medic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characterized in “system, comprehension, design and creation” for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of five-year system of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y. The medical practice ability and preliminary clinical diagnostic thinking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can be developed by the path of the basic and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can be cultivated gradually through the course of innovation which is included in the teaching plan as a limiting election one. After nine semester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new develop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l is helpful for medical students to train their ability in preclinic medical knowledge and skill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innovation, and suits the need of five-year clinical medical talent training model from “excellent doct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 And the results may lay the foundation to explore and establish an ‘5+3’ clinical medical talent training model, deepen the clinical medicine education reform of seven-year-system, and cultivate tiptop innovative medical talents.

preclinic medicin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innovative course; excellent doctors

——馬克思

2016-09-2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1672126);2014年度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UPRP20140822)

張宏穎(1966-),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博士,副教授,從事腫瘤病理學和教育方法學研究。

Tel.:15524560786;E-mail:irisliupai@163.com

G 642.0

A

1006-7167(2017)08-0179-05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其崎嶇之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它光輝的頂點。

猜你喜歡
實驗教學實驗課程
記一次有趣的實驗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小議初中化學演示實驗教學
甘肅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6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計算機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電容器的實驗教學
物理之友(2020年12期)2020-07-16 05:39:20
對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認識和體會
甘肅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4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做個怪怪長實驗
幾何體在高中數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NO與NO2相互轉化實驗的改進
主站蜘蛛池模板: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资源|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色悠久久综合|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国产三级韩国三级理| 精品国产女同疯狂摩擦2|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在线第二页| 亚洲欧美另类色图|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 久久青草视频|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亚洲成a人片7777| 四虎亚洲精品| 日本免费a视频|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 91毛片网|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伊人欧美在线|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亚洲精品麻豆| 欧美精品v|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在线免费看黄的网站| 久久semm亚洲国产| 毛片网站在线看|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靠逼视频|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欧美日韩在线国产|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自视频| 色综合网址| 99在线小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91青青视频|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swag国产精品|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日本欧美精品|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日韩在线2020专区| 伊人成色综合网| 动漫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永久精品ww47国产|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日本影院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