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波
(成都七中萬達學校,四川 成都 610041)
水到渠成完成物理課堂教學
向 波
(成都七中萬達學校,四川 成都 610041)
水到渠成完成教學任務就是要抓住學生理解知識的基礎,并且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提供“自由”的環境,讓知識扎根于學生的內心,并且自發的“生長”.
根;生長;自由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長”理論值得我們再次思考,他認為只有使一切教育和教學符合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和興趣、需求,將兒童從被動、壓抑的狀態下解放出來,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們不妨從這個角度來思考一下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我認為老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沒有注意學生知識“生長”的“根”,也沒有注意這個“根”的自然“生長”的方向,是問題的根源.教師缺乏了以上兩點的思考和行動上的準備,學生的思考就像是無根之木,難以深入,難以發展,最終體現在效果上就是學生上課聽了,看起來懂了,但不能解決問題,不能推理,不會遷移,不會進行深度思考,更不能出現理論創新.
人之所以會對未知的事物產生興趣,產生疑問,大多數建立在對這個未知事物有一定的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之上,但未知事物又會表現出新的狀態,新的屬性.人們總會先用自己的已有知識進行思考,分析,探究.可見無論這種認識是正確,還是錯誤,它們都是求知的源動力,都不可忽視.我認為這就是學生知識生長的“根”,就是知識產生的源泉,思維的起點.找到這個源泉,是我們進行有效教學,學生進行深度思考的基礎.
比如在學習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1的《牛頓第三定律》時,學生會對“火箭靠什么力發射升空?”感興趣.在學習這節內容之前,學生對此問題必定有了自己的認識了.幾乎所有同學都會覺得是發動機噴火是根本原因,但問其具體原因時,很多同學會認為是周圍空氣對火箭有作用力,是火箭升空的原因.盡管這個認識是錯誤的,但如果基于這個前提的設計教學過程,學生不但有興趣參與教學,而且能自然的接受正確的解釋,摒棄錯誤的認識,這就做到了讓牛頓第三定律這個知識點進行自然的生長.又如,學生在接收加速度這個概念時,他們有沒有知識的起點呢?這個知識初中時完全沒有學過的,但不影響學生有對它的認識.部分學生會從字面含義入手分析,“加”速度就是速度的增加,這樣的知識起點雖然讓理解加速度的確切含義帶來了困難,但解決好了這個問題學生就會終生難忘.
我們的高中學生相對而言有了較多的知識儲備、有了對事物的理解方式、也有了不少的奇思妙想,所以在進行課堂學習之前,它們對高中物理的每個知識都會有了一點認識,這一點認識就是我們教學中要找到的知識生長的“根”,在“根”的基礎上進行的思考、學習、才能透入他們的內心,自然的“生長”出新的、有活力的知識來.
我們每個人對知識的理解方式、理解的深度都是不同的.但很多老師在課堂教學時,總想要求學生用相同的時間,達到相同的效果,這樣課堂氣氛過于緊張.老師不斷趕時間,學生只有疲于應付.在這種壞境里,大多數學生不能真正的進行有效的深度思考,對問題的認識浮于表面,老師不能真正糾正學生對知識的錯誤認識,學生只知道生硬的結論.所以,承認學生差異性,營造自由、寬松的環境、鼓勵學生暴露自己的認知過程,是做到能否深度思考、自然生成知識的另一關鍵.
在進行牛頓定律多過程問題的教學中時,我們會遇見很多計算量很大的題目,如何處理計算中遇見的問題呢?有老師認為,計算是數學解決的問題,講解物理原理就可以了,計算一筆帶過,不想浪費時間.也有老師認為,學生算得不好,就一個勁講運算忽視了物理原理的講解.究竟講什么,用什么方式講,講到什么程度,我認為應該從學生對該問題的理解方式和理解程度入手進行研究.有部分學生他從物理原理角度就能看出物體運動的具體情況,就能理解為什么發生的是勻加速運動而不是勻減速運動,或者勻速運動;當然也有部分學生覺得物理原理過于抽象,只有有具體的數據才能進行判斷、理解.所以,學生的理解方式是不同的,那我們的任務就是迎合學生理解方式的不同,該什么就講什么,該用時間就得用,不能只從主觀出發決定講與不講.實際上這就是要求“順”著學生的知識“生長”方向加以引導,并且所用方式可以不同,所用的時間也可以不同,只要最后能達到理解知識的目的,就是成功的.讓學生非要按照教師的理解方式來完成學習過程,不免會出現學生理解不深入,學生逐漸出現厭學的情況.所以在教學中多與學生交流用學生喜歡的、習慣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必然會事半功倍.
例如:拖把是由拖桿和拖把頭構成的擦地工具.設拖把頭的質量為m,拖桿質量可以忽略;拖把頭與地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為常數μ,重力加速度為g,某同學用該拖把在水平地板上拖地時,沿拖桿方向推拖把,拖桿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θ.(1)若拖把頭在地板上勻速移動,求推拖把的力的大小.(2)設能使該拖把在地板上從靜止剛好開始運動的水平推力與此時地板對拖把的正壓力的比值為μ.已知存在一臨界角θ0,若θ≤θ0,則不管沿拖桿方向的推力多大,都不可能使拖把從靜止開始運動.求這一臨界角的正切tanθ0.
解決此問題的要用到的物理知識無非就是下面兩式:Fcosθ+mg=NFsinθ=f
但利用這兩個表達式在解決第二問時,容易得到,若不管沿拖桿方向用多大的力都不能使拖把從靜止開始運動,應有Fsinθ≤μN
總之,物理教學要深入“人心”,才能真正讓學生學會物理知識,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培養科學研究精神.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順其自然的完成教學任務,才是我們贏得學生熱愛的關鍵.
[1]約翰·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布蘭思福特等著,程可拉等譯.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擴展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閆久毅]
2017-06-01
向波(1982.6-),男,四川羅江,成都七中萬達學校,中學一級,大學本科,從事高中物理教學.
G632
B
1008-0333(2017)21-00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