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從二十世紀開始以來,世界上的各個國家對行政訴訟類型的研究學習不斷加深,很多國家在對行政訴訟制度進行改革時都將其作為發展的方向進行考慮。行政訴訟的類型不僅影響行政訴訟案件的原告資格、受案范圍、訴訟程序、判決形式等,而且有利于法院審判的明確化、系統化。但是,我國現行的《行政訴訟法》并未對行政訴訟的類型作出明確規定,學界對行政訴訟類型的劃分也僅僅是通過判決種類將其劃分為撤銷之訴、確認之訴、變更之訴、履行之訴等。是否應明確劃分訴訟類型并將其法定化是我們目前應當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 行政訴訟 訴訟類型 法定化
作者簡介:王小雨,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290
類型化是訴訟法學領域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西方國家的理論和實踐在對行政訴訟的類型研究方面已經較為先進和成熟。比如說英美法系國家,這類國家在十二三世紀時出現的令狀制度主要是通過原告的訴訟請求來確定行政訴訟的相應形式;大陸法系國家也在理論和實踐上對行政訴訟進行劃分,尤其日本和德國均在其成文法中規定了行政訴訟類型。然而從我國目前的現狀來看,我國現行《行政訴訟法》并沒有明確的規定行政訴訟的類型,行政訴訟仍然處于一種沒有類型劃分的時期。在這種現狀下對行政訴訟的類型進行深入研究對今后《行政訴訟法》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一、行政訴訟類型及其規范模式
(一)定義
關于行政訴訟類型的定義,我國已有少數學者提出了自身的見解。有觀點認為,“行政訴訟類型是在行政訴權分類的基礎上,對行政訴訟中具有相同訴訟構成要件,適用相同審理規則和方式,以及法院的裁決權限基本相同的訴訟所進行的歸類。”①另有觀點認為,“行政訴訟類型又稱為行政訴訟的種類,即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行政訴訟請求救濟且法院僅在法定的裁判方法范圍內裁判的訴訟形態。”②
通過對兩者定義之比較,我認為首先應當明確行政訴訟類型與行政訴權、訴的種類的關系。
1. 行政訴訟類型與行政訴權的關系
行政訴權是指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在不能自行解決因行政職權的存在和行使而引起的行政爭議時,依法請求法院提供司法保護和幫助的權利。③行政訴權的法律基礎在于行政實體法,而非行政訴訟法,其是起訴人在起訴之前就已經享有的權利,存在于訴訟程序開始之前。而行政訴訟類型,是在訴訟程序階段對訴訟活動進行的劃分,因此,行政訴訟類型對于行政訴權之意義,并非在于其能創設或限制訴權,其目的在于為行政訴權的實施創造便利,將尚未成熟的行政實體法與裁判救濟相對接。
2. 行政訴訟類型與訴的種類的關系
訴的種類實際上就是起訴的種類,其主要是指根據訴訟中原告當事人一方的訴訟請求進行劃分從而形成的不同類型。從我國當前的《行政訴訟法》之規定來看,訴的種類可以分為撤銷之訴、確認之訴、變更之訴等類型。而行政訴訟的類型跟訴的種類相比較而言,它的內涵是更加廣泛的。行政訴訟的類型并不僅僅將研究的視野限制在當事人相關的訴訟活動上,行政訴訟類型還要研究法院的相關審理活動。在具體劃分行政訴訟類型方面,不僅要考慮當事人訴訟請求,同樣要考慮審理規則、裁判形式等內容。
(二)行政訴訟類型的規范模式
從目前各國對行政訴訟類型的規定來看,其規范模式主要分為“明示主義模式”和“未明示主義模式”。明示主義模式指一國在其法律中明確或者間接對其行政訴訟類型及其構成要件等進行規定的模式,根據其表現形式又可分為“直接明示主義模式”和“間接明示主義模式”。目前,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是直接明示主義模式的典型代表;而德國和奧地利則是間接明示主義模式的代表。未明示主義模式是指在立法上對行政訴訟類型并不做明確規定,主要依托學說和實踐進行規定或者僅能通過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間接得知的規范模式。采取這一規范模式的主要有美國等傳統的判例法國家以及法國、瑞士、意大利等成文法國家。
二、行政訴訟類型法定化在不同國家的實踐
在行政訴訟類型的規范模式中,只有明示主義模式(包括直接明示主義模式和間接明示主義模式)在實踐過程中實現了將行政訴訟類型在法律中固定下來即我們所說的法定化。目前將行政訴訟類型在法律中固定下來并且對我國借鑒意義比較大的國家主要有日本和德國。
(一) 日本
在日本的法律中,其國家的行政訴訟法——1962年《日本行政案件訴訟法》在條文中明確規定了行政訴訟的類型。當事人訴訟、抗告訴訟、機關訴訟以及民眾訴訟是日本法律所規定的主要類型,并且《日本行政案件訴訟法》還對不同類型訴訟的特殊要件、審判規則和形式、起訴期限等問題作出了分別規定。
可見,日本在將訴訟類型法定化時采取的是明顯的列舉方式。采取列舉式的規定簡潔明了,公民可對訴訟的案件種類及其各自的訴訟程序一目了然,在實踐中具有較強的指導和規范作用。但是我們從日本行政訴訟法不斷修改的歷史也可以發現一個問題,從《行政裁判法》到《行政事件訴訟法》再到之后對《行政事件訴訟法》修改的這一過程中,日本行政訴訟法的法定訴訟類型不斷增多。
這一現象從側面反映出,單純的列舉形式可能會帶來救濟范圍上不周全的缺陷,因而需要通過不斷的修改法律來適應時代的變化。
(二)德國
1960年的《聯邦行政法院法》是德國行政訴訟法的基本法。《聯邦行政法院法》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以建立概括性的權利救濟制度為宗旨。該法第40條第1款規定,行政法院對所有公法上的、非憲法性質的爭訟具有管轄權。這不僅是對受案范圍的概括性規定,同時表明了只要訴訟事項屬于受案范圍,公民即可起訴,法院不得以所請求的訴訟類型非法定類型為由予以拒絕。因此,該條也可以同時看作對訴訟類型的概括性規定。在明確這一原則后,《聯邦行政法院法》在第42條第1款、第43條第1款、第2款具體的規定了撤銷訴訟、確認訴訟、形成訴訟等不同的訴訟類型。
從其法律規定可以看出,德國法在將訴訟類型法定化時采取的是概括和例示相結合的方式。這一方法為解決救濟范圍的周延性問題提供了一個好的思路。但是,當在具體個案中,例示以外的新型案件具體的起訴和審查標準、適用的審判規則的不明確可能會導致司法裁判的不統一。
三、我國實現行政訴訟類型法定化的必要性及面臨的問題
(一)現狀
在實定法律的層面上,我國《行政訴訟法》沒有對行政訴訟的類型進行明確規定,僅對行政判決的類型和條件進行了規定。雖然由不同判決種類也可以反向推導出不同的訴訟類型,但判決種類終究不是訴訟類型,而且從訴訟程序規則上看,《行政訴訟法》也沒有按照判決種類的不同對訴訟程序規則作出相對應的、有所區別的規定。
在理論研究層面上,對行政訴訟類型的研究相對薄弱。目前學術界仍然只是結合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和《行政訴訟法》關于判決形式的規定對行政訴訟的種類進行簡單的劃分。
(二)必要性
行政訴訟類型法定化對公民來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為其訴權的行使提供便利。另外,對審判活動來說,其可以為法官在審理案件的時候提供一個相對普適的標準。從案件原告的角度看,行政訴訟類型的法定化能夠使原告更清晰的辨別自身爭訟案件的性質以及處理方法;而對于法院來說,其為法官審理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據,明確審理程序和審判權限。
因此,我認為行政訴訟類型的法定化是《行政訴訟法》發展的一個必經過程,其出現是為了將行政實體法,與裁判救濟相對接。“將來行政實體法成熟之時,行政訴訟類型有關規定完全可以自行消亡。”④
一個國家未在實體行政訴訟法中對行政訴訟類型進行規定,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將行政訴訟類型法定化的時機仍不成熟;二是行政實體法已經發展成熟,不再需要通過將行政訴訟類型法定化將行政實體法與裁判救濟相對接。
顯然,我國目前仍處于第一種階段。從我國現狀來看,目前《行政訴訟法》所調整的案件類型比較單一,訴訟案件本質上具有相似性,這使得目前將其混同進行規定具有了一定的可行性。同時,理論的探討也處于初始階段,理論研究還未達到能夠為立法者提供思路的程度。
但是,隨著將來理論和實踐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混同模式可能逐漸變得不再適用,如將來主觀訴訟之外的客觀訴訟、事后審查之外的預防訴訟等的出現,我國的混同規定可能就不再能夠滿足現實的需要。因此,行政訴訟類型化是我們將要邁進的方向。
(三) 我國實現行政訴訟類型法定化所面臨的問題
1. 行政訴訟類型的具體劃分問題
雖然不同國家在對行政訴訟類型的具體劃分方式上根據自身的國情各有不同,但是統觀他們的發展趨勢可以發現,不同國家行政訴訟的類型均呈現出不斷擴大的趨勢,很多國家從最開始的只承認主觀訴訟發展到目前主觀訴訟和客觀訴訟并存。因此,我們在研究行政訴訟類型的具體劃分問題時,首先應當考慮是否將這些新的訴訟類型納入其中。
2. 救濟范圍的周延性問題
行政訴訟類型化不能束縛訴權,只能為訴權提供方便。因此,在確定行政訴訟類型模式時,應當保證救濟的全面性和有效性。目前,德國和日本的模式都能為我國提供一定的思路,但我們究竟是借鑒或效仿德國或日本模式,還是尋找更佳的解決路徑,同樣是亟待研究的問題。
注釋:
①薛剛凌.行政訴權研究.華文出版社.1999.142,143.
②蔡志方.行政救濟法新論.元照出版公司.2000.170.
③高家偉.論行政訴權.政法論壇.1998(1).
④王天華.行政訴訟的類型:日本行政訴訟法研究(第一版).法律出版社.2010.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