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律信仰是行為主體對法律發自內心的遵從以及在這種信念指引下的規制自身行為,它體現了信仰主體與信仰對象的同一、內在心理活動與外在行為方式的統一。社會中行為主體是否具有法律信仰精神是法律能否得以高效運行的關鍵條件之一,也是法律統治合理化的內在要求,更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先決條件。培養公民的現代法治觀念,建立全民知法、信法、守法是中國在全面建設法治國家進程中的一項基礎性工程。歷經幾十年的法治建設和探索后,我國公民基本上已經具備了法治現代化理念,但在依法治國進程中法律信仰的建設依然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 法律信仰 依法治國 法治觀念
作者簡介:王卓然,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61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343
一、法律信仰
信仰就是我們信奉且尊敬的東西,既然要信奉,那么這種東西一般指某種學說,某種思想或者宗教。如果,于內,你相信某種思想,于外,你表現出對這種思想的敬畏,那么你就可以說,這個思想是你的信仰。法律信仰是伴隨著法律出現后產生的精神層面的產物,它不同于宗教信仰是抽象的概念,是在社會不斷演變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歷史事實。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培育法治信仰、弘揚法治精神,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二、 法律信仰與依法治國
“法治”這個概念由來已久,早在封建社會就有法的概念,只不過那時提倡更多的是人治與“法制”。法治與人治的區別顯而易見,就是以人的意志還是法的意志為主導。法治與法制一字之差,內涵卻不盡相同,法制側重的是靜態的法律制度,而法治則側重法的實施與運用,是動靜結合的狀態,正所謂法的生命力在于貫徹運行,就和法治的內涵不謀而合。人民是否信仰法律是保障法律高效運行的重要前提。195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正式揭開了我國法治化探索的序幕。在幾十年的探索實踐中,現已基本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但法律在實施過程中卻表現得不盡如人意。執法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情況,司法過程中不規范、不透明、不嚴格的現象也偶有存在,社會生活中人民群眾缺少遵守法律,使用法律維權的意識。法律實施過程中顯現出的種種不足,實際上原因在于行為主體缺乏對法律的信仰。如果缺少普遍的一種對法律的信仰,再完善的法律規范也無法內化為公民自發的行為準則,社會主體的自由行為與社會秩序的強制要求這一現代法的矛盾就會日益凸顯。而與道德體系和信仰不同,法律體系是剛性體系,不僅僅是黑白分明,而且是違法必究。因為違法,可以剝奪一個人的自由,但是道德體系和信仰體系是比較柔性的,一個人可以因為有道德變得高尚而美,但不會因為缺乏道德而剝奪它的人身自由。道德體系和信仰體系是提倡,而不是強制性的。而法律和法治體系是強制性的,是社會的每一個公民必須遵守的。舉一個例子,法律和法治體系是剛性的骨架,而道德和信仰體系是社會系統的肌肉和皮膚。人們從一個社會的道德素質和水準來反映這個社會的精神面貌。因此,法律和法治體系有它必定的權威性,和國家法律的尊嚴。法律和法治它的權威性,和尊嚴就在于它的絕對性和普遍性,它的原則必定是不可交易的,法律和法治體系必定是獨立于任何一個社會成員,或者社會組織而存在的。也就是司法過程的獨立性,權威性。這種法律和法治體系獨立性,權威性所表現出來的剛性才可以支承國家這個社會實體的存在。
縱觀世界各國的法律蛻變史,不論是選擇何種方式推進的法治改革與法治建設和支持是不可分割的。首先,從觀念的層次上來說,法律信仰可以從根本上對人們的觀念造成改變,在法律信仰的驅動下,原有的“人情社會”、“權利大于法律”、“官大欺民”的觀念都會被“有法可依”、“法無授權即禁止”、“以人為本”等觀念所取代。法律雖然是理性的產物,但法律信仰就是理性轉化為影響人的感性的中間橋梁。其次,確立法律至上的地位是建立法治國家的頭等大事,沒有法律至上的確立,法律就不會產生最高的權威,法律信仰的核心要求恰好與之具有同一性。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同時,只有黨依法執政,政府依法行政;領導干部增強法治思維,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約束著執法者的行為,法的價值和功能才能體現出來。如果將“物質性的法律制度”比作外因的話,那么“培育法律信仰”將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內因。唯有外因和內因的有機結合,依法治國的工作才可以順利展開。
三、培育我國公民法律信仰的途徑
(一)加強普法教育,強化公民的權利意識和法律意識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我們的基本方略。法制宣傳教育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作。培養法律人才應當從兒童時期開始,法學教育更是應當貫穿于整個教學階段,而不僅僅局限于高等教育。其次,通過正確的輿論進行引導和宣傳,并通過行之有效的行政政策來指導社會對于法律的正確認識也是重中之重,人民應當信任法律、尊重法律,才能使法律真正的走進每個人的心中,從而提升每個人的人文素養,最終達到法律被信仰的目的。普法工作的開展應教育為主宣傳為輔,通過教育的手提高社會成員的法律文化素養,從而提高全社會的法律文化底蘊,形成良好的法律氛圍,讓法律可以順利的在生活中得到貫徹,讓司法工作可以健康的展開,讓人們的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后以致讓社會公眾能夠發自內心的信服法律遵守法律。在宣傳普法的方面,利用新媒體技術,讓受眾更容易接收到信息,避免因信息不對稱的造成社會公眾對執法的過程或者司法的結果產生猜忌和懷疑,嚴重會形成網絡輿論和網絡謠言。這樣會使我們的執法機構和司法機關失去自己的公信力,社會公眾對司法結果產生的懷疑和不滿意嚴重影響我國法律在人們心中的崇高地位,導致我國公眾對法律信仰的缺失。網絡時代,司法機關應該多一些社會思考。改變慣有的工作方法,把公正傳遞到法庭之外,也注意傾聽民眾的心聲,讓每一個社會個體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存在,允許輿論評價,廣泛的關注正說明法治的進步。法律信仰說到底是精神層面的產物,歸根結底應該從人們培養法律意識的角度入手,當足夠的意識可以驅動人們行為的時候,法律信仰的力量會終究得以發揮。
(二)樹立公民正確的法治觀念
每一個判例,都是公眾法治信仰的基石;而每一次失誤,都可能導致信仰的崩塌。所有這些觀點將嚴重阻礙我國的依法治國進程,使法律最終成為人治的工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培養是我國依法治國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從建立完善的立法體系,公開透明的司法活動,到公正合理的執法行為,每一個環節都是為了確保司法的結果和執法過程讓每個社會成員從中感到公平正義和滿意,從而從側面幫助社會成員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法治觀念和法律信仰同屬于精神層面的產物,兩者相互促進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以相互轉化。樹立的法治觀念,人們會有意識的關注司法工作,自覺地學習法律,培養自己的維權意識,在此過程中感受到了自己的權益被充分保護的好處自然會對法律產生依賴和信服,這種感覺在潛移默化中就會形成法律信仰。另一方面,若大多部分社會成員具備法律信仰凡事用法律思維進行思考,我們的司法工作的開展就會減少很多來自社會成員不信法不懂法的阻力,解決我國司法工作中的一大困境,有助于社會成員增強對我國司法工作的信心。我們念茲在茲地提倡法治,最該倡導和普及的,就是對法律靈魂的高度認同和心悅誠服的尊重。提倡真正的法治觀念,最重要的就是要讓法律有高貴的靈魂,在此面前任何權力都應卑微而且必須卑微。什么時候,提到法律,從官員到民眾,心中升起的第一個念頭是遵守而不僅僅是利用,這時法律才算擁有了它應有的尊嚴。
(三)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產品的質量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依法治國,法律必須成為社會行為準則,法律是根本,所以說立法在先,執法司法在后。因此法律應運而生,作為次要規則賦予義務性規范以新的屬性,并成為一個既能體現基本義務準則又能保障它在社會中實現的社會規范。因此可以說法律必須體現和保障基本道德義務,這是它必有的使命。當然如果不是良法,法律不適應社會及市場需求,依法治國也是成為空。首先健全立法程序,科學立法在先,民主立法在后。提高立法質量,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后進一步完善我國法律體系的關鍵。“法無授權即禁止”良法就像中國象棋那樣,具有自然規律屬性,執法和司法操作起來不復雜,公民守法易學易懂,更容易成習慣。當今中國,由于整個社會快速發展變化,格外需要良法的保障和維護秩序。立法過程中要廣泛聽取專家的意見,專業的力量來自于對相關證據和事實的準確把握、對相關法律問題的符合法理的嚴密論證、對基本的法律價值和法律推理方法的精深認識,和以公認的學術成就與人品支持的公平持正。法律最終是讓受眾知曉遵守,民主立法要聽取社會成員內心的聲音,關注涉及社會成員切身利益的問題,立法不是為了更多的條條框框來限制人們的生活而是為了更全面的保護人民的權益。只有這樣每一項立法才能得到人們真心的用戶,法的生命在于實施,再完美的法律沒有得到實施都是一紙空文,只有得到人們的真心擁護,法律在實施的過程中才沒有阻力,制定法律的初衷和意義才可以真正的實現。好的法律政策不僅可以為提供制度支撐,也提供了可以量化的標準,有助于構建全社會信仰法律的良好風尚。
四、結論
我國人民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作為歷史性的選擇,體現出法律信仰對我國依法治國的順利推行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我國公民尚處在缺失法律信仰的狀態下,這阻礙了我國法治化建設的進程,制約了我國法治化更深層次的建設目標。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完備的法律制度只是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要條件,我們必須清楚的知道,要想實現該目標,就必須解決依法治國進程中的重要議題,即公民法律信仰的建立。本文擬通過從主體公民和客體法律的角度探索解決公民法律信仰缺失問題的對策,最終實現推進我國依法治國的法治進程。
參考文獻:
[1]鄭智. 中國法律信仰的認知困境及其超越.法學.2016(5).
[2]李林.習近平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理論邏輯與創新發展.法學研究.2016(2).
[3]劉濤. 中國法律信仰的傳統根基與建構路徑.法商研究.2016(1).
[4]肖金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理論與實踐創新.山東社會科學.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