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東 潘貞 鄭曄
摘 要 考察立法、司法和理論,完善檢察機關對偵查行為的司法審查機制,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審查逮捕和訴訟監督具有明顯的司法審查屬性。構建檢察機關對偵查活動的司法審查框架,一方面檢察機關以審查逮捕訴訟化改革為重點探索對偵查活動司法審查模式,另一方面以實現羈押必要性審查一體化理順偵查活動司法審查的通道。此外,構建這一制度需要刑事立法的支持,還需要刑事司法活動理念的跟進,更需要司法實踐的精細化設計。
關鍵詞 偵查 訴訟監督 司法審查 審查逮捕
作者簡介:王學東,河南省安陽市人民檢察院偵查監督處副處長,檢察員,研究方向:刑事司法;潘貞,河南省安陽市人民檢察院駐安陽市看守所檢察室副主任,檢察員,研究方向:刑事司法;鄭曄,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人民檢察院案件管理中心副主任,檢察員。
中圖分類號:D92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339
偵查機關在立案后對被追訴對象進行的訊問、搜查、查封、扣押、檢查、監聽及拘留、逮捕、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行為,都屬于偵查活動。對于逮捕需要依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提請檢察機關批準逮捕;對于偵查機關實施的拘留、取保候審、搜查、扣押、查封等偵查行為盡管也關系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和財產利益,但是依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不需要提請檢察機關審查。對于后者的監督,檢察機關的傳統做法主要通過審查逮捕和接受投訴、開展拘留、取保候審等專項活動的方式進行,但實踐中仍存在不少問題。鑒于我國的憲政體制、法律制度等因素,本文嘗試在論證檢察機關檢察權的司法審查屬性的基礎上,對偵查活動開展司法審查的有關問題進行論述。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對審前程序中偵查活動的監督,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從權利保障角度看,犯罪嫌疑人訴訟權利救濟機制不完善。刑事訴訟法中犯罪嫌疑人雖然是訴訟參與人,具有當事人的訴訟地位,但是實踐中由于犯罪嫌疑人的被追訴者身份,尤其是受“先入為主”、“有罪推定”等不良思維及制度性救濟途徑欠缺等因素影響,其訴訟權利救濟途徑不暢,效果不佳。例如偵查機關對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拘留后,往往把提請批準逮捕作為必經途徑;犯罪嫌疑人要獲得取保候審還未成為刑事司法實踐中的常態。另一方面從權力監督角度看,對偵查行為的監督機制還不完善。偵查機關在刑事訴訟中可以進行廣泛的偵查行為,對被追訴對象可以采取搜查、檢查、拘留、監聽等偵查措施,而這些措施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是無需檢察院或者法院審查批準的。對于違法偵查的受害人如何尋求救濟,自然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課題。
從司法審查的一般原理來看,凡是權利易遭受侵犯和權力缺乏監督的領域,都必須加強司法審查,或者法律監督。偵查活動的目的是探明案件真相、提取與固定相關證據,但是在偵查活動中也必須保障犯罪嫌疑人應有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犯罪嫌疑人對其權利遭受侵害的投訴,往往會引發對偵查活動合法性、正當性的評價,甚至會影響偵查行為效力——證據采信問題。因此,從進一步加強偵查行為的正當性、合法性角度而言,構建對偵查行為的司法審查機制,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權利,這在刑事訴訟司法實踐中無疑是一種“雙贏”的努力。
二、檢察機關對偵查活動司法審查制度考察
通過考察我國立法、司法實際和國外理論、實踐,完善檢察機關對偵查行為的司法審查機制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一)檢察權對偵查行為進行司法審查有著堅實的理論基礎
思想家孟德斯鳩提出權力制約基本原理,核心有二:一是凡權力必受監督,二是監督的方式只有權力對權力的監督才是可行有效的。我國刑事訴訟法貫徹了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憲法原則,并同時規定了檢察機關對刑事訴訟活動進行法律監督的基本原則。這是符合孟氏提出的權力制約基本原理。
但是這些原則性規定,必須進行精細化構造,才能發揮積極作用,才能保障司法活動有效運行,實現保障犯罪嫌疑人訴訟權利的憲法性宣誓。
(二)檢察官在刑事訴訟中肩負客觀義務,可在對偵查行為司法審查中起到中立作用
檢察官的職業價值定位于控制犯罪與保障人權的平衡,關鍵在于維護刑事訴訟程序的正義性,是保持刑事追訴活動正當程序的需要。
例如聯合國在關于檢察官作用的準則中提出,“檢察官應公平地依法行事,按照客觀標準工作。再如在我國及德國刑事訴訟制度中,均要求檢察機關不僅要注意有罪證據,還要注意收集證明犯罪嫌疑人無罪的證據。在刑事訴訟中,檢察官恪守客觀義務,全面核實甄別偵查機關獲取的證據,對偵查機關偵查活動是否合法進行監督,這是擔任司法審查角色必備的素質要求。
(三)檢察機關對偵查行為進行司法審查,有國外成熟立法例和國際文件精神可資借鑒
例如俄羅斯的偵查人員要使用剝奪犯罪嫌疑人身自由權、財產權等措施時,須事先經過檢察長同意才能向法院申請;德國刑事訴訟制度中的秘密偵察員也要經檢察院同意才能派出。聯合國有關國際條約也沒有一味強調司法審查主體必須是法院,也可以是合法的司法機構或其他合法機構,只要是被依法授權行使刑事司法權資格者即可。
可見,無論是主管官員還是司法官員,都不僅僅限于“法官”,還可以是檢察官。
(四)檢察機關對偵查行為進行司法審查有法律授權
從立法實際看,檢察權包括審查逮捕、審查起訴、偵查活動監督、刑罰執行監督及職務犯罪偵查等內容。其中,訴訟監督、審查逮捕具有強烈的司法審查意味。例如根據刑事訴訟法,檢察機關在審查逮捕或者接受投訴后,發現公安機關實施拘留、扣押等違法偵查活動時,有權通過糾正違法的形式予以糾正。因為搜查、扣押程序不合法,即可以糾正偵查活動違法,也可以視案情宣布為非法證據予以排除。在追求控制犯罪與保障人權平衡過程中,檢察機關不僅要實現追訴效果的最大化,依法懲治犯罪,還要貫徹刑事追訴的歉抑性、最后性、比例性等原則,充分保障人權。從這些角度來看,檢察機關對偵查活動的監督,不僅是對偵查行為效力的檢驗,更具有強烈的程序性制裁意味。換言之,檢察機關已在刑事訴訟中充當著司法審查角色。
三、檢察機關對偵查活動司法審查的框架探討
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變以往以偵查為中心的訴訟模式,要求偵查活動必須接受法律和庭審的檢驗。嚴格排除非法證據,要求偵查機關不僅要注重證據的查證,更要確保查證活動的合法性、正當性,否則就是接受程序性制裁。
這些刑事訴訟制度具有深遠意義的改革,要求必須完善甚至改造檢察機關對偵查活動司法控制的機制。檢察機關的審查逮捕和訴訟監督,具有明顯的司法審查屬性。審視近年來檢察機關在下列兩個方面的努力,檢察機關對偵查活動的司法審查框架逐漸展現。
(一)檢察機關以審查逮捕訴訟化改革為重點探索對偵查活動司法審查模式
審查逮捕不是法律程序中的“辦手續”,而是對偵查活動進行全方位的“中期檢驗”。審查逮捕訴訟化改革,就是在審查逮捕程序中不僅要審查偵查機關提供的證據材料和提請批捕意見,還要聽取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律師的意見,甚至還要展開社會調查。審查逮捕中解決的問題不僅包括對是否構罪的判斷,也包括對證據證明力的判斷;不僅要關注犯罪構成的證據——是否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還要關注社會危險性證據——是否影響刑事訴訟順利進行。對于證明涉嫌犯罪的證據不足或者即使夠罪但是缺乏社會危險性的案件,檢察機關可以不批準逮捕。當然,這項改革仍處于探索階段,由于規范性文件欠缺等因素還面臨諸多實質性問題亟待解決。由于刑事訴訟目標使然,構建合理的審查逮捕訴訟模式,既要照顧偵查階段律師聘請實際和介入程度,還要考慮保障偵查活動的需要。
因此,審查逮捕訴訟化模式完全采用“庭審”模式顯然不符合司法實際;在現有法律框架內采取靈活的公開審查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以實現羈押必要性審查一體化理順偵查活動司法審查的通道
現行的羈押必要性審查是在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時確立的,該法規定檢察機關對逮捕后犯罪嫌疑人有義務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從高檢院司法文件看微觀層面的操作模式,起初是由檢察機關審查逮捕、審查起訴和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分階段承擔審查職責,后來又改變為由刑事執行檢察部門承擔羈押必要性審查職責,審查起訴、審查逮捕等部門予以配合。微觀層面兩次變化從檢察機關三個內設機關負責歸為一個機構負責,有利于明確履職主體。
但是從長遠發展看,這一變化不符合司法審查和審查逮捕證據審查發展的要求。審查逮捕程序改革正在由書面審查轉向司法化審查,由重視構罪證據審查轉向以社會危險性證據為核心的審查。構罪證據是案件質的反映,審查逮捕、審查起訴和審判的要求都是一致的,往往不會因為案件訴訟進程發生改變。但是社會危險性證據不同,因為它可能隨著案件訴訟進展發生變化,具有動態性、階段性的特點。對于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而言,無論是犯罪嫌疑人及其律師提出變更強制措施申請,還是偵查機關提請延長偵查羈押期限,審查的重點顯然不是構罪證據,而是社會危險性證據的變化情況。在構建司法審查模式意義下,實現羈押必要性審查一體化,必須考慮到偵查監督部門履行審查逮捕、延長羈押期限、訴訟監督等職責的實際情況,如果偵查監督部門不行使羈押必要性審查職責,不僅會割裂社會危險性證據標準的統一判斷,還會割裂檢察機關實施司法審查制度的整體架構。因此,實現羈押必要性審查一體化,就是要實現羈押必要性審查職責由檢察機關偵查監督部門統一行使,確保審查理念一致、標準一致及對外窗口一致。
四、結語
司法活動的有效運轉,不僅在于恢宏敘事,而且在于基于工匠精神的設計、運轉。檢察機關對偵查活動的司法審查,是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制度設計。構建這一制度,不僅需要刑事立法的支持,還需要刑事司法活動理念的跟進,更需要刑事司法實踐的精細化構建。
參考文獻:
[1]王端婷.以審判為中心背景下的審查逮捕工作.法制與社會.2015(4).
[2]陳瑞華.程序性制裁理論.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7.
[3]孫謙.司法改革背景下逮捕的若干問題研究.中國法學.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