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立案登記制的形式審查要求,使得大量的瑕疵案件進入了審判程序,這不僅是對司法資源的浪費,也不利于實現個案的公平正義。鑒于刑事自訴案件的特殊性,本文認為應當針對刑事自訴案件的審核建立一個和立案登記制改革相配套的具有審查分流功能的新制度。綜合我國司法實踐和各國的審核制度,可以構建刑事自訴案件的審前程序制度。
關鍵詞 審前程序 立案登記制 刑事自訴
作者簡介:宋金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014
為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深化人民法院各項改革,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指出要改革案件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為使改革進一步深化,必須建立健全和立案登記制改革相配套的案件審核制度。
一、立案登記制改革對刑事自訴案件的影響
(一)刑事案件審理的四條腿
刑事案件是三大案件中最為復雜的案件,對控辯能力、證據展示與證明標準的要求最高,同時,因為刑事案件的處理結果嚴重影響被控告人的命運,因此,刑事案件的審理具有嚴格的規范性和程序性。我國刑事訴訟法把刑事案件的審理分為若干階段,各階段相互獨立而又相互聯系,根據各階段的任務不同,可以將其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啟動程序,即立案;第二部分是審判前的準備程序,即偵查、提起公訴;第三部分是審判程序;第四部分是執行程序。司法實踐證明這四個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各部分相互銜接既可以有效的保障人權,也可以提供精密的“案件事實發現”裝置 。刑事案件的審理缺失任何一部分,都會失去公平正義。
(二)立案登記制改革對刑事自訴案件的影響
立案登記制改革對刑事公訴案件影響甚微,但大大降低了刑事自訴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的入院門檻。特別是公訴轉自訴案件,改革前,公訴轉自訴案件鮮有,以至于有學者曾主張取消公訴轉自訴案件。從立案登記制的改革方向來看,對于刑事自訴案件的立案審查將會被完全取消,這將使得部分當事人將公安機關不予立案或者人民檢察院不予提起公訴的刑事案件轉向法院提起自訴,要求通過審判的方式進行處理。立案登記制改革前,立案階段會對刑事自訴案件進行立案審查,這相當于把第二部分審判前的準備程序提前到了第一部分啟動程序之前,在一定程度上對案件進行了過濾分流。立案登記制改革使得立案階段不再具備過濾分流功能,刑事自訴案件一經登記立案就可以直接進入第三部分,因刑事自訴案件本就是刑事案件,其對被控告人的影響絲毫不亞于刑事公訴案件,所以研究刑事自訴案件的相關問題應以公訴案件的四個部分為對照。鑒于刑事自訴案件的特殊性,應當針對刑事自訴案件的審核建立一個和立案登記制改革相配套的具有審查分流功能的新制度,綜合我國司法實踐和各國的審核制度,可以嘗試構建刑事自訴案件的審前程序制度。
二、構建刑事自訴案件的審前程序制度
審前程序,在我國學術界,早已廣為探討,對審前程序所指的時間段理解不同,學界對審前程序有“小審前程序說”和 “大審前程序說”兩種觀點。本文基本采用第一種意義上的審前程序,之所以說是“基本”,因為和“小審前程序”相比,本文探討之審前程序的適用范圍僅限于刑事自訴案件。
“立案難”的現象基本隨著立案登記制的改革而消失,但“阻礙”立案的因素卻并沒有消失。改革使得立案階段訴前過濾功能減弱,大量原本在立案審查階段就應被過濾掉的瑕疵案件(如證據瑕疵、虛假訴訟等)直接涌入業務庭。這不利于刑事自訴案件及時、高效、公正地予以審理,建立審前程序制度,不僅可以對證據進行過濾進而對案件進行截流,而且有利于庭審順利進而提高訴訟效率。構建審前程序制度重在區分登記要件與訴訟要件。登記要件是立案登記制改革下,啟動司法程序的條件 ,訴訟要件是啟動審判程序的條件。對訴訟要件進行審查,過濾掉瑕疵案件,僅對符合條件的案件啟動審判程序是審前程序的主要工作。
三、審前程序的證明標準
(一)證據是貫穿刑事訴訟的“主線”
訴訟要件審查最核心的就是證據的審核,訴訟階段不同所需達到的證明標準也不相同,刑事訴訟中立案階段的證明標準最低,作出有罪判決的證明標準最高,這種逐漸提高的證明標準符合刑事訴訟的認知規律。
(二)審前程序的證明標準應以公訴案件為基準
構建審前程序制度,意在彌補刑事自訴案件“缺失的部分”。所以確定審前程序的證明標準,應以“缺失的部分”為標準。刑事自訴案件缺失的第二部分是審判前的準備程序,即偵查、提起公訴;根據刑訴法關于偵查、提起公訴的相關規定,審前程序所要達到的證明標準理應達到“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對符合該證明標準的刑事自訴案件才能啟動審判程序,但有兩點需要注意:
其一,提起公訴的證明標準“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在字面意思上和作出有罪判決的“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標準相同,但二者還是有本質的區別。《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二條對犯罪事實和證據有“人民檢察院認為”的限制語,這一限制使得提起公訴的證明標準更偏向于主觀,而作出有罪判決的標準是客觀的,是中立裁判者在案件經過審判以后所得出的結論。客觀公正是法律對偵查機關、司法機關和審判機關的當然要求,只是因為提起公訴在刑事訴訟中所處階段的特殊性,法律才在提起公訴證明標準的要求中體現了一定的主觀性。審前程序可以參考這一法律規定,即審前程序法官經過對證據的審查,自認為達到一定的標準即可,而不要求屬于實質的客觀公正。
其二,因我國憲法規定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在辦理刑事案件時是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關系。而且,刑事自訴案件中的公訴轉自訴案件也正是“公安機關或者檢查機關不予以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案件”,所以即便在構建審查程序的時候,即使規定偵查機關和檢查機關應配合審前程序法官對相關證據進行調取,現實中也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在證據的質上,還不能要求達到“確實”;在證據的量上,還不能要求達到“充分”。
綜上,審前程序的證明標準應為“審前程序法官認為自訴人所訴被控告人犯罪事實基本查清,可以啟動審判程序”。
四、審前程序制度的具體設想
(一)審前程序制度的定位
訴訟要件審查是刑事訴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公權力最容易侵犯私權利的階段。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在起訴階段和審判階段之間設有庭前會議制度,其存在階段和審前程序一樣,而且庭前會議的目的也是為了保障人權,提高司法效率,但兩者的存在許多不同點,在構建審前程序制度時,應厘清兩者的區別,準確把握審前程序的定位,這樣才能保證審前程序的價值實現和繼續發展。
1.兩者的性質不同
庭前會議是由控辯審三方共同參與圍繞與審判相關問題進行的一項庭前準備程序;審前程序是法院對刑事自訴案件進行審查,確定案件證據是否達到起訴標準的司法活動。
2.兩者的功能不同
庭前會議的功能是保證庭審集中、提高庭審效率;審前程序的功能是對刑事自訴案件進行審查分流、保障人權、防錯糾錯。
3.兩者與審判程序的關系不同
庭前會議雖然不是審判程序本身,但其依附于審判程序,即召開庭前會議時案件已經啟動了審判程序,所以庭前會議本身也并不具備案件過濾功能;審前程序完全獨立于審判程序,它和審判程序是前后兩個階段的關系,可以決定案件是否能進入審判程序。
4.兩者的適用不同
召開庭前會議由法官決定,并不是所有的案件都需要召開庭前會議;審前程序是刑事自訴案件必經的程序,不因個案的特殊性而有所區別。
(二)審前程序的職能
刑事預審的主要目是防止輕率的將被告人交付審判,審查是否存在合理的根據以支持對被告人提出的指控,以確定是否交付審判。如果缺乏合理根據就要撤銷案件,以保護被告人的名譽及其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德國的《刑事訴訟法》將刑事訴訟程序分為調查程序、中間程序、審判程序、執行程序等四個主要部分。其中中間程序就是刑事預審程序。中間程序法官由首席法官臨時指定,享有詢問證人和鑒定人,自行或委托檢察官提取證據或補充偵查,以及采取強制措施的權力。 借鑒德國的中間程序制度再結合我國的實踐,在審前程序,法官享有詢問自訴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權力,需要調取相關證據的可以委托偵查機關、檢查機關對相關證據進行提取補充。因審前程序的構建初衷之一就是不愿輕易的將被控告人傳喚至法院,這和刑事預審防止輕率的將被告人交付審判的側重點是不同的,所以在涉及是否詢問被控告人的問題時更應該謹慎,應當確立一個詢問標準,比如對一事實只有被控告人能解釋清楚且詢問被控告人不會對其帶來不利影響的才可以詢問被控告人。
(三)審前程序的審結方式
對于經過審前程序審查的刑事自訴案件,應做如何處理,可以借鑒法國的預審制度。法國的預審制度分為一級預審和二級預審,根據案件不同分別由院長指定法官組成預審合議庭和刑事審查庭對案件進行兩級預審。預審合議庭對案件進行預審后,認為被追訴人不構成犯罪的,應裁定不予追訴;當被追訴人有可能構成重罪時,應當移送刑事審查庭進行二級預審;當被追訴人有可能構成重罪以外的犯罪時,應裁定直接移交審判程序。考慮到目前構建之審前程序只針對刑事自訴案件,所以經審前程序審查認為證據不能達到啟動審判程序的要求的,應裁定不予受理;對證據達到啟動審判程序要求的,應移交刑事審判庭。
(四)其他
審前程序的構建還涉及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也都直接關系到審前程序這一制度的構建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本文立足點所限,對其他問題不再具體闡述。
五、結語
立案登記制改革,從救濟權利的制度功能出發,讓原告更方便的提起訴訟有利于他們的訴權的行使。但是在人權保障和無罪推定原則的不斷發展的今天,以犧牲被告的利益為代價考慮原告的利益,顯然是不公正的。對于刑事自訴案件,若不管其是否符合庭審條件一律一經登記立案立即啟動審判程序,一方面是對司法資源的浪費,特別是在法官名額制改革的當下,非常不利于改革的深入;另一方面把被控告人輕易的帶入到訴訟中,也是和當前的刑事訴訟制度的改革方向相違背的。因為對一個沒有足夠的證據和法律支持的指控,即使最終判決被告勝訴,也是對被告的不公平,也是對人權的不尊重,因為將無罪的被控告人傳喚至法院應訴本身就已經使他們承受了不應承受的壓力和花費。建立和立案登記制改革相配套,并且與我國目前刑事訴訟實踐相適應的審前程序制度,不僅能在保證原告訴權正常行使的同時不以犧牲被控告人的利益為代價進而實現保障人權,而且能夠在提高案件的受理質量的同時保障刑事訴訟目的的實現進而促進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
注釋:
姜濤、朱秋衛.我國刑事審前程序簡論.人民檢察.2016(9).12-18.
最高人民法院立案登記制改革課題組.立案登記制改革問題研究.人民司法.2015(9).63-66.
何家弘.外國犯罪偵查制度.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