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步入21世紀,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國家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顯得格外重要。而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肩負著振興國家的重擔,他們的創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國家的競爭力和綜合國力。而當前我國高校的大學生創新現狀是綜合素質不足,主要體現在創新意識不足和創新能力不足兩個方面,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現狀,從大學生本身、高校、社會這三個方面提出了解決措施。
關鍵詞 大學生 創新能力 培養
作者簡介:孫思敏,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139
一、我國大學生創新現狀
自主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創造力上,創造力是根據已有信息重新組合成新的系統而產生,它具有獨特性和新穎性,是一種具有社會意義的產物。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發展因素,它主要表現在獨立掌握新知識的多少以及對這個問題認識的深度和在處理問題中知識運用的廣度方面,所以說創造力是創新能力的心理表征。
第一,大學生創新能力方面知、行不一,反差明顯。大學生已經充分認識到創造力是每個學生潛在的發展能力。這些大學生對于創新的期望值很高,而且已經充分認識到創新素質的培養是大勢所趨和時代的必然要求。但是體現在大學生身上的實際行動卻不盡如人意。當代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獨立的能力明顯不強,所以對于創造力的塑造不怎么感興趣,更不用談創業了,這些大學生明顯不具備吃苦的毅力和堅持的決心,所以體現在實際行動上就差了一點。
第二,現行教育評價體系使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缺乏動因。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基本上一切資源都要國家統一分配,各個地方的自主性很低,所以說學校已經形成了這種思維模式,也就是說對于自主創造的思維匱乏。改革開放以來,各個高校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權,但是高校管理者還沒有從以前的那種統一管理的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所以沒有及時制定與時代發展相符合的學校激勵制度來激勵學生和管理學生,沒有根據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劃來使得校內激勵制度規范化、科學化。長期以來,不健全的激勵制度影響著教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間接影響著學生的創造力。
二、大學生缺乏創新能力的原因探析
(一)大學生自身的影響
1.思維定式的阻礙
創新的思維阻礙就是思維定式。創新,簡言之就是對前人工作的“否定”和超越,創新思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在已有信息的基礎上進行再加工的一個過程。因此,創新思維產生的基礎是知識與經驗,同時也決定著創新思維的水平和質量,擁有的知識越多,專業水平越高,觀察問題越敏銳,越容易在新領域開辟創新思維。同時也應該強調,知識和經驗也容易使人們形成思維的慣性,甚至形成思維定式,從而使人們形成僵化思維或者教條思維,影響和限制人們創新思維的拓展,對創新思維的形成產生負面影響。
2.迷信、盲從權威的影響
中國學生從小就受“尊師重道”教育的影響,從小就認為書本上寫的和老師講的無疑是正確的,缺乏質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不敢說“不”。對于老師講的內容就算有疑問也不敢提問,這極大的限制了中國學生的創新思維。無知有兩種表現,一種是盲從,一種是狂妄。從眾心理就是盲從的表現,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每個人都帶有一定程度的盲從心理,但是中國人的盲從心理比較嚴重,尤其表現在青少年的身上。這對于中國學生有三大影響:一是缺乏獨立性;二是缺乏批判性;三是缺乏創新性。
(二)僵化的教育機制
第一,應試教育是一種選拔式教育,它是以考試為手段來決定學生是否可以升學,因而它又是以升學為導向,學生以后的發展不作為重點。片面強調人的認知發展而忽略了人的個性、能力和興趣的培養。應試教育是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所以國家才會提倡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提倡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二,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校采取的驗證學生們學習成果的方法就是考試,而考試要求的是統一的答案,于是它把學生引導的像機器一般。學校不再是培養德才兼備注重人格獨立和獨立思考的圣潔場所,而是一座模式化批量生產的機器工廠,在這座工廠里,不允許思想自由而是要求思維整齊劃一猶如剛剛割過的韭菜,不提倡舉止的表達,只規定行為的刻板僵硬,好似車軌上循規蹈矩的火車。學生變得習慣于接受而不習慣于思考,更不習慣于懷疑和分析。
(三)中國傳統文化中消極因素對大學生創新意識的負面影響
1.安于現狀、不敢冒險
農耕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經濟形態,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以親族關系連接成熟悉的、和諧的網絡,也以地理位置的相親進行長久而安穩的交往,不用冒險的接受新鮮事物,凝結成“崇古”的精神和追求安穩的文化心態。
2.崇尚權威、不敢質疑
我國家庭模式強調的是“家國同構”的模式,這種結構強調父系傳承和父系家長的絕對權威,對家長的順從與服從是基本的義務。每個人不是為了自己存在而存在,而是為了家庭的存在而存在,個人的價值只能在家這個單位里才能得到體現,這種信念幾乎成了每個人存在的支柱,但是這種觀念使得人們盲目迷信權威、經典和傳統,從而發展為內向的人格。這就使得人們本該具有的強烈而鮮明的個體意識所剩無幾,從根本上扼殺創造力的發展因子。
3.重視共性、抹殺個性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文化,強調同一性,要求遵守秩序,重視“大我”,抹殺個性。這種文化的傳播必然導致兩大后果:一是使人們養成循規蹈矩的習慣。最明顯的就是“槍打出頭鳥”、“人怕出名豬怕壯”、“樹大招風”等等。二是培植人們的從眾心理。人們自我保護的最好方法就是隨大流、別逞能、處處小心從事,這樣的結果必然是說空話、假話之風盛行,從而導致人云亦云,不做實事,窒息了創新種子的萌芽。
三、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措施
(一)大學生要重視創新能力的自我開發
1.要主動營造活躍的創新氛圍
對于大學生來說,創新氛圍是很重要的,置身其中,不但可以激發靈感還可以保持對于創造力的熱情與激情。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講的就是環境的影響。學校是青少年生活的一種特殊環境,它是按照發展人的身心這種特殊要求而組織起來的環境。這種經過有目的的選擇和提煉的環境,以系統形式影響學生,所以學校環境在人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培養科學的思考習慣,塑造自我創新品格
除此之外,還要培養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要求我們,要摒棄社會中的不良習慣而是真正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慢慢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堅持不懈的沉醉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考之中,還應該注意用思想、思維來考慮問題的癥結所在。就是科學的態度,它要求我們在思考問題時要聚精會神,從更深層次來思考問題,慢慢培養自己的科學的思考習慣,培養自我創新品格。
3.學好基礎知識,為科學創新奠定良好基礎
沒有一個科學家是文盲,這說明基礎知識和科學知識對于我們的重要意義。優秀的創新成果是飽含科技含量的,沒有堅實的知識積累和深厚的知識底蘊是不可能孕育出好的發明的。良好的基礎知識是科技創新發明的基點。大學生沒有深厚的文化積累,對于一些高深的科技也不會理解到位,更不用說運用了。
(二)高校方面
1.創新教育觀念
在學校的教育過程中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也就是以學生為本,給予學生在專業、課程、教師等方面的自主選擇權,達到“客體主體化,主體客體化”的雙向互動,增強教學效果。進一步完善教學評價制度,加強教師教學過程的啟發性和探索性以及學生主體參與的要素評價的因素,以此來鼓勵學生和教師協力合作完成科研項目的開發和研究。
2.創新課程體系
要實現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教育,就要實現傳統課程的改革,實現學生的因材施教,完善課程多樣化,現代化的特點,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創造良好的條件;優化教學計劃,縮小課內學時,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給學生更大的自主選擇權和學習空間;為適合不同專業的學生需求,課程設置要求分層次、按模塊;增開有關創新能力培養的選修課程,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為學生的創新活動提供深厚的文化積累,加強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3.提高教師的創新素質
高校教師是學生教育的主導,要想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首先必須具備一支具有創新能力的教師隊伍。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要想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首先要具有創新意識的教師,并且時刻保持思想走在時代的前沿;其次要自覺保持在教育過程中的創造性,在教育過程中,有意識的增強學生的創新觀念、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以及創新人格的培養。
(三)社會方面
1.加大對于創新型教育的投入
任何改革都需要一定的物質支持,當然教育改革也不例外。無論是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添置,項目課題的研究經費還是各類競賽、創新活動的開支都需要政府的資金支持,否則高校是難為無米之炊的。除此之外,政府還應該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知識競賽活動,科技創新評比活動等來營造一種全民創新的氛圍。
2.引導高校進行創新
許多高校雖然也有科研項目但是卻依然存在著盲目研究的傾向,雖然我國科技創新成果不少,但是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產學研結合不緊密。高校之間缺乏交流,導致一部分科研成果重復,這不僅浪費了科研經費而且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許多高校并沒有進行社會調研,并不知道社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研究出的科研成果社會不需要自然就吸引不到資金的投入,導致后續的科研更難。
3.加強對于高校的監督和管理
我國政府應該為建設創新型高校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目前看來依然不是特別樂觀,部分高校仍然安于現狀,甚至挪用國家的科研經費來建設校園,進行沒有實質性意義的攀比。對于這種現象的出現,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國家的監管不力,所以國家應該加大對于高校科研經費的監督,定期對高校的科研項目、各類比賽獲獎情況、硬件軟件設施情況進行監督。建立獎懲機制,把學生的創新作品與成果納入監督考核內容。
參考文獻:
[1]楊震.試析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科技創業月刊.2006(4).
[2]張繼德.論大學生科技創新素質培養.東北師范大學.2005.
[3]賈海寧.學分制與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模式的構建.中國信息科技.2005(17).
[4]鄭婧.大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培養研究.西北工業大學.2007.
[5]姜延志.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西南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