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國家和市場的雙重框架下,經濟法的形成理念中具有較強的人本主義色彩。本文主要探討的議題就是人本主義視野下的經濟法,在進行經濟法概述的基礎上,探討人本主義視野下經濟法的屬性問題,考慮其設計的原則中人本主義思想的滲透,從經濟與法、經濟法生成和經濟法認知等角度分別進行探討。目的是從人本主義視角進行經濟法的深入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 人本主義 經濟法 經濟 社會
作者簡介:李函笑,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2014級經濟法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法。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010
經濟法作為一種國家對于經濟進行管理和干預的法律,需要人民群眾作為“經濟人”和“社會人”兩種角色進行積極參與,總而言之,經濟法的構建、發展和完善都離不開人這一主體。因此,人本主義在經濟法領域顯得尤為重要,將人本理念作為價值和特性的主體 ,積極實現人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將其與社會群體的社會利益進行制衡,將人權發展作為法律制定的目標之一,與此同時秉持經濟法的可持續性、公平性和資源優化性,這些性質也都是人本主義思想的集中體現,因此,本文將研究人本主義視野下的經濟法 。
一、人本主義的基本思想
在當前的社會思潮下,人本主義作為心理學的第三次思想,其主要主張在于將人的本質作為研究起點,認識動物和人類的顯著區別,反對心理學的低俗化,認識到人本身價值和尊嚴的重要性,強調自我能力的塑造和發展,從根本上區別人與動物。不僅如此,還將人的潛能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根據人潛能的需求分層發展,將人的需求按照層級進行排列,從生理需求到自我實現需求 。
除此以外,人本主義的基本思想分為現實性理論和自我性理論兩種模式,前者主要是指以馬斯洛需求五級層次為核心的心理驅動原理,在此基礎上分析人類的缺失需要和成長需要,與動物顯著的區別就在于匱乏性動機和生長性動機兩種 。最后,人本主義視野下的思想還重視自我和非自我概念的區分,鼓勵進行自我概念的深入探討,對于自我實現發展的方式進行深入的探究,從多種活動中汲取先進的經驗進行人類本性的探討和研究,對于外界環境和價值觀等影響堅持客觀看待,在人本主義視野下科學進行經濟法的制定。
二、經濟法框架下人本主義的屬性
人本主義屬性在經濟法的存在和發展實踐中,關系到一系列的主題對象,經濟法能夠充分調動不同角度的實體,進行人本主義價值觀的實踐,由此可見,經濟法的人本屬性至關重要。換言之,經濟法框架下人本主義的屬性體現在基本假設中,其立法原則也滲透著人本主義,進而推動經濟法價值人本化 。
(一)人本主義在經濟法框架基本假設中
經濟法作為國家以法律形式對于經濟進行管理方式的一種,人本主義主要滲透于經濟法框架基本假設中,傳統經濟學中基本假設只有兩點,分別為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經濟人和社會人的假設分別將立法重點放在市場和人身上,從資源優化的角度,應當將人本主義納入到經濟法框架基本假設中,存在一個人本身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平衡的問題,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平衡和資源配置的科學化。一方面要體現出經濟發展的能力和動力,另一方面,要考慮到整體社會經濟發展狀態,也就是在保證市場經濟活力的基礎上進行自由競爭能力的發揮,著眼于經濟人假設的基礎上,通過國家法律法規和制度的制定,推動社會整體和個人利益的平衡,因此,人本主義在經濟法框架基本假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經濟法立法原則滲透人本主義
經濟法立法原則十分廣泛,包括干預原則、資源配置原則以及公平公正原則,近年來發展中還包含可持續的原則,當前經濟法立法原則中滲透著人本主義。
首先,我們來分析其他經濟法的立法原則,所謂的干預原則,主要是表明一種立法的狀態,表明國家在經濟自主和制約之間的狀態,適度進行干預,同時也承認過度干預可能導致經濟活力不足等問題,這是在經濟人和社會人假設中的一種平衡認識,也是一種經驗性的認識,同時也推動經濟法走向理性和科學。
其次,在資源配置原則的背景下,積極進行經濟法的修正,有利于深刻體現人本主義精神,將人的主要需求作為制定目的,從人本身的特征出發進行權利分配和認可。
再次,資源配置原則中,由于經濟法涉及到的資源種類和數量都很多,因此需要進行合理配置,進行個體和公共利益的制衡。在此基礎上,一個十分重要的價值取向就在于將公平放在顯著的位置上。
最后,也應當認識到公平公正原則的重要意義,由于前問題提到的資源緊缺型和人的特殊性兩大環節的作用,實質問題變成了公平分配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問題。
除此以外,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也應當重視可持續的重要性,通過法律維護人與自然的平衡,實現本質意義上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在一定的背景下,經濟法立法原則中滲透人本主義有利于經濟社會的長效發展。
(三)經濟法價值的人本化
法律本身的價值在于對于基本底線和理念的規定,對于解決社會矛盾和基本立場樹立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同時法律的中心作用和定位也就在于法律本位思想的滲透。經濟法作為法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經濟法也處處滲透著法律本位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實現整體社會經濟的最大化發展,推動整體社會經濟高效平穩的運行。從經濟法價值的角度上,國家干預和制約主體就在于人本化的價值體系認知,這一體系包含國家、市場、經濟、政治、中介以及個人的經濟利益,是一個以人本化為核心的綜合體,也是一個人的權利義務制衡的外在體系,在經濟法價值環節,人本主義的精神認知會更加深刻和具體。經濟法的價值不僅僅在于經濟意義,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其在人本主義思想中的落實和拓展,因此,在人本主義視野下進行經濟法顯得至關重要。
三、人本主義視野下的經濟法和法概述
(一)人本主義視野下的經濟法和法
經濟法作為法律的一種,人本主義思想在經濟法中的發展研究顯得尤為重要,人本主義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符合我國科學發展觀的思想之一,人本主義顧名思義,就是講人民群眾放在核心的位置,將人的價值作為一種標尺進行衡量,同時也作為立法的根基,從認知角度進行人本主義視野下的法律構建。這就要求在法律制定過程中首先認識到人本身的價值和意義,進而進行人本主義下法律的思考和完善,從法學視角而言,當前我國人本主義視野下法,尤其是經濟法的認知和滲透程度還不夠,理論和現實意義尚不夠明確,這些問題的存在都要求進行人本主義視野下的經濟法與法的研究 。樹立起人本主義的思想和法律意識,首先從人本身入手,進行目的和主體的落實研究,在日常進行生活現實調研的基礎上進行環境分析,充分利用社會和國家的權利,將其作為人本主義落實的手段,進而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將人本思想作為法理立足的基礎,防止法脫離實際問題的發生,將其回歸到日常的生活社會實踐中,因此,需要在人本主義視野下進行經濟法和法的制定和修訂。
(二)經濟法視角下人本主義的滲透
經濟法區別于其他法律的重要特征之一就在于人本主義的廣泛應用,尤其在現代經濟法框架下,經濟法的目的就在于進行現代性的補充和改善,經濟法視角下的人本主義滲透是在市場失靈以及國家干預兩個角度作為基本框架形成的,也是一種人本主義的分化再結合,所謂的現代人本主義視角,就是在現代化的背景下自然形成的結果,結合社會分化的實際進行發展。同時也應避免過度資本化思想的滲透,物化主義思想會導致社會的過度分化,人本主義視野下的經濟法能夠抑制過度的資本膨脹,進而實現社會群體的權利和利益均衡發展,社會、生態和人的合理均衡發展,因此,經濟法的發展需要講人本主義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推動其走向實質化,保證其具有更好的價值追求體系。
(三)人本主義視野下經濟法的認知
經濟法的本質是要求在經濟法制定過程中從人本主義出發,人的需要和人的利益得到重視,對于公正和合理進行合理性管理,實現良好的人權目標,經濟法實踐中要求是具備集體性理性的人,同時也是具備個人精神的人,要進行經濟自由的保障,維護穩定的經濟秩序,鼓勵公平的經濟競爭,有利于我國社會市場經濟的公平性發展。
從經濟法本身而言,是對于社會各個利益階層的利益整合發展,推動整個社會利益作為獨立的形式存在,尊重人權和經濟運行規律,保障人本主義得到落實。經濟法作為一種重要的法律,包含著人本主義和共生主義的結合,因此經濟法也可以說是在和諧發展的框架下的法律深化發展和秩序維護。公平和效率之間的平衡點掌握,保障其從失衡走向均衡,同時也應重視法律責任的明晰。
(四)經濟法發展中人本主義思想應用
在經濟法發展過程中人本主義思想的應用從宏觀和微觀制度兩個角度進行深入研究,對比社會之間強弱群體的力量與話語權,深入實施比對,重視人本主義思想的應用,我國的經濟法發展中尤為如此,令法律立足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實踐,著眼于經濟社會問題,樹立人本主義儀式,推動社會和諧和經濟可持續發汗啊,對于我國現存的經濟貧富差距大等問題著力于通過經濟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得以改善。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我國現代化和城市化飛速發展的背景下,經濟法的制定科學性顯得尤為重要,而當前在人本主義視角下觀察經濟法仍存在很多問題,因此,在人本主義視野下發展經濟法是時代和經濟發展的要求,制度的存在永遠是為了人類和社會發展的,推動社會的全面發展,解決當前社會存在的貧富差距大的問題,推動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注釋:
劉志慧. 經濟法的社會責任原則研究.現代營銷(下旬刊).2017(1).133.
邊姝予. 經濟法實施中的若干問題分析.法制博覽.2017(3).245.
單飛躍、余驍. 經濟法法律責任:語義、規范及其整體譜系——基于法律文本的實證分析.現代法學.2017(3).170-185.
吳子瑤、張雅. 經濟法學的發展理論——第十七屆全國經濟法前沿理論研討會會議綜述.財經法學.2017(1).155-160.
張宸.經濟全球化對國際經濟法發展的影響.法制與社會.2017(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