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琴+曾芳芳
[摘 要] 本文從基于生態位理論的獨立學院人才培養定位入手,對生態位重疊導致人才培養區分度不高、生態位寬度窄小導致教育資源開發不足和生態承載力感知不足引起教育環境惡化等生態位視域下的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困境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以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為例,提出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生態定位、重構“教學服務型”教學體系、拓展“應用技術型”實踐資源和完善“全方位立體式”人才培養評價體系的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以期為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借鑒模式。
[關鍵詞] 生態位;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農村區域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4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8-0036-02
自1999年第一所獨立學院成立以來,已有十余年發展歷史,辦學規模約占本科教育規模的17.8%左右。根據2015年教育部公布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精神,將引導一批獨立學院發展成為應用技術類型高校,意味著獨立學院發展所面臨的競爭愈發激烈。本文從如何借鑒生態位理論的合理內核,找準獨立學院人才培養定位角度進行探索,以期為獨立學院探尋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提供參考。
一 基于生態位理論的獨立學院人才培養定位
在自然界,一個種群在生態系統中,所處的時間和空間位置取決于其物種特性和行為特征,使得每一個特定的區域與在該區域范圍內活動的生物之間有著某種內在的關聯與相互作用,如芭蕉生于熱帶而企鵝悠游于南極。這種“生態位”的形成,使得自然界中不同物種各自發揮比較優勢以獲得生存空間的同時,也促使自然界不同物種各司其職,共同發展[1]。
高等院校作為社會的活動主體之一,可視為一個生物組織體,以生態位理論研究之。高等院校的所處區域、學生素質、師資力量、歷史積淀等社會基礎構成其生態位基礎。在教育這個生態系統中,高等院校與生物物種一樣,受其歷史時期、環境條件、辦學資源等因素的影響,形成錯落有致的“教育生態位”現象[2]。
當研究對象進一步具體到獨立學院,這一介于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職業學校兩種辦學類型之間的本科層次高校的時候,如何審視其自身條件,找準發展定位,是進行人才培養的重要前提,更是獨立學院得以良性發展的重要基礎。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獨立學院教育工作合格評估指標體系》中,指出獨立學院應確立“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定位”。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可謂是獨立學院在教育生態系統中謀求發展的重要前提。建立起與人才培養定位相匹配的教學體系,才能為自身發展贏得更加廣闊的生態空間。
二 生態位理論視域下的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困境
1 生態位重疊導致人才培養區分度不高
獨立學院成立之初,多依托母體高校辦學資源,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學資源、課程體系等方面沿用普通本科高校的辦學思路,造成“生態位重疊現象”,進而導致獨立學院培養出的學生在知識能力結構方面與普通本科高校學生相似。但是由于獨立學院生源特征比之普通本科高校,有著入學分數較低,學習自覺性不足等差距,使得獨立學院畢業生在與普通本科高校畢業生在同一生態位競爭的過程中往往處于劣勢,一方面,既不符合國家對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要求,另一方面,又不能較好地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讓獨立學院在支持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2 生態位寬度窄小導致教育資源開發不足
生態位寬度的拓展,要求高等院校應充分發揮各方力量,充分發掘辦學資源,以優化辦學基礎條件、提升辦學資源水平,從而優化人才培養質量。然而,區別于普通本科高校的是,獨立學院作為教育大眾化時代背景下依托社會力量辦學的高等院校,缺少來自于政府的辦學經費支持。在辦學效益的驅使下,使得獨立學院往往從經濟理性角度難以做出大力度加大教育資源投入的選擇。
3 生態承載力感知不足引起教育環境惡化
基于生態位理論的生態承載力,用于表達區域范圍內存在的同一物種容納量。高等教育的生態承載力要求在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進行科學預測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人才培養[3]。相較于理工類專業而言,由于經管類專業建設過程中所需投入的實驗室、實習實踐基地等建設成本較低,且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較為旺盛,幾乎成為獨立學院發展初期專業開設的必然選擇,其招生數量往往占學院總人數的1/4甚至更多。然而,近十年來大量、相似的人才輸出,使得財務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曾經熱門專業成為人才輸出過剩,進而被限制招生規模的“黃牌專業”。
三 生態位理論視域下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為更好地走出獨立學院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的困境,應在生態位理論指導下,找準應用型人才培養生態位,從重構“教學服務型”教學體系、拓展“應用技術型”實踐資源、完善“全方位立體式”人才培養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1 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生態定位
與普通本科高校相比,獨立學院培養的人才應有更強的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與高職高專院校相比,獨立學院培養的人才應有更扎實的知識基礎、更強的學習能力和適應性。以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為例,人才培養目標為“知三農、懂經濟、善管理、會規劃”,應具備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相關農業科學知識,掌握農村區域發展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級政府部門、各類相關企業等從事規劃設計、經營管理、推廣咨詢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2 重構“教學服務型”教學體系
區別于一般普通本科高校以理論研究見長和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以實踐見長的教學體系構建,獨立學院教學體系構建過程中,應服務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以服務所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在學習相關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凸顯區域性應用型知識的學習,尤其要注重開展與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實驗與實踐活動,讓教學體系成為服務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依托[4]。以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為例,教學體系構建過程中除了遵循《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和農林經濟管理教學指導委員會所要求開始的基本課程外,在選修課中,分成農村發展規劃與設計、農業多功能性產業和區域發展與鄉村治理等3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塊,并開設“農業現代化專題”“閩臺農業合作專題”“福建鄉土文化專題”等課程,以更好地對接區域社會經濟服務。
3 拓展“應用技術型”實踐資源
大力開發教育資源,尤其是應用型人才培養所需的實驗實踐教學資源。以農村區域發展資源為例,一方面,大力建設校內實驗室,如農村發展規劃實驗室,通過上機實訓、模擬實驗等形式,增強學生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休閑農場等進行規劃設計的能力;另一方面,應大力建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通過對往屆畢業生就業崗位情況進行深入分析,針對性的建設相應實踐教學基地,包括社會主義新農村實踐基地、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實踐基地、家庭農場實踐基地以及農業主管部門下屬實踐基地等。加強校內導師與校外實踐導師的配備,讓學生通過課程實習、暑期社會實踐鍛煉、畢業實習等環節的實踐,提升實踐能力。
4 完善“全方位立體式”人才培養評價體系
為更好地感知教育環境,以及時調整人才培養體系框架,應建立起多元主體參與的全方位立體式人才培養評價體系。一是加強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大環境的分析,科學預測人才培養需求;二是加強對用人單位人才需求調研,尤其是對用人崗位、實踐基地相關人員進行走訪與座談,找準人才培養的社會需求切入點;三是加強對學生人才培養滿意度調研,根據學生需求及時調整教學體系和相應教學環節。
參考文獻
[1]汪建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生態位研究[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12(4).
[2]吳娟.基于生態位原理的地方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慕課研究[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12).
[3]蔡偉.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生態位優化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6(19).
[4]胡曉峰.基于高等學校分類優化的教學服務型大學定位研究[J].經濟師,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