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舟海+董慧捷+馬曉文
[摘 要] 文章以江西贛南某高校開設“人文贛州”地方文化課程的實踐為背景,對網絡時代視覺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校本課程建設的若干問題進行了分析。在網絡多媒體十分發達的當今,視覺文化深刻地影響著現代人對文化的感知與學習,對傳統的教學方式及其教材編寫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唯有積極應對這種變化與挑戰,同時強調并融合文本文化及傳統教學模式的長處與優點,方能造就有魅力、有深度、有實效的地方文化課程,從而在傳承地方文化的過程中提升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 視覺文化;文本文化;地方文化;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8-0104-02
毫無疑問,我們已經全面進入了嶄新的網絡時代。在網絡時代,知識更新的周期大大縮短,學習資源顯著豐富,圖、文、聲、像等多感官、多媒體信息快速傳播,使得人們的學習和創新出現了自主性、交互性、終身性、遠程性等新特點,給傳統教學帶來了極大挑戰。
就網絡時代的文化傳播與學習而言,最顯著的特點是“視覺文化”的勃興。視覺文化,是一種主要依賴于形象化、感官化手段而存在的文化形態,有別于傳統模式下以文本化、語言化手段為主的文化形式。
在高校地方文化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既要注意知識的傳授與建構,更要切實讓學生對文化進行自覺的內化與傳承。在此過程中,要特別重視融合視覺文化與文本文化各自的優缺點,達成最佳的教學效果。
一 視覺文化與文本文化
(一)視覺文化的興盛
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影視文化為代表的視覺文化開啟了一個嶄新的“讀圖時代”,視覺文化成為人們感知世界、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視覺文化的觸角遍及社會每一個角落。在視覺文化藝術媒介的推動下,形象思維和感性思維成為當今人類社會思維的重要方式,電影、電視的表現手法和敘事方式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學習方式。時下許多人已經“不讀書”,但這并不表示他們不接受知識與信息,只不過他們不再把閱讀紙質文本作為第一選擇,而是習慣于以輕松愉快的視覺方式獲取各種信息及精神養分。
(二)文本文化的堅守
雖然視覺文化來勢兇猛,但文化最可靠的載體依然是語言,以文本為主要形式的紙質媒介依然是文化最穩定的呈現方式。文本閱讀,能讓我們靜下心來與原作者有一個深層次的心靈互動,具有不可替代的深刻性。更何況,即便是視覺文化,也并非單純的畫面疊加,語言依然是其靈魂和精髓。
(三)兩種文化的融合
盡管視覺文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以及相對的優勢,但過度視覺化和圖像泛濫將導致圖像對人進行包圍和規訓。審美缺失、圖像藝術失真、情感交流匱乏以及虛假幸福等問題是視覺文化的衍生弊端。因此有必要回歸重內容輕形式的審美方式。基于以上認識,在當今的文化傳播與教學中,需要很好地以文本文化為基礎、以視覺文化為抓手,實現最優的效果。趙麗、張舒予(2016)認為:對知識建構及可視化的研究,既是對“形而上”文化的內涵解讀,又主要依賴于“形而下”的視覺表征。視覺文化不僅包括知識建構的“器”的層面,也包括文化傳承的“道”的層面。圖像時代視覺性的凸顯,為傳統文化包括地方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開辟了新的路徑。增強知識與文化的感染力,實現“由器而道”傳播效果提升,取決于“以器載道”的可視化表征。
二 視覺文化與地方傳統文化教學
(一)主動采用多媒體教學講授地方文化
如前已述,當今社會已進入了“讀圖時代”,豐富多彩的圖像浪潮在與傳統理性文字藝術的競爭中取得了領先優勢。后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迫使人們將追求簡單直接的感官體驗作為審美的核心,而大眾媒體和現代科技的發展又為這一趨勢推波助瀾,使“圖像”在審美體驗中取得霸主地位。
結合地方文化課程本身所具有的“五花八門,精彩紛呈”的特點,面對視覺文化興盛的新形勢,教育教學者不能不與時俱進,主動適應當今受眾(學習者)的學習訴求,摒棄口若懸河、“滿堂灌”式的傳統講授法,應果斷采用多媒體教學,精心準備精彩的圖片和視頻,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順利完成可視化的知識傳播。
近年來,筆者為弘揚所在地的地方文化,開設了校級公共選修課“人文贛州”,吸引了一些對地方文化感興趣的學生選修。在首次開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凡是那些視覺資料少的教學內容,學生大多懨懨欲睡,而有著豐富圖片或精彩視頻的內容,則能較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鑒于此,從第二次開課起,筆者有意識地在每一部分內容中都強化了視覺文化元素,例如:“客家搖籃”干脆以本地電視臺創作的4集精品紀錄片《客家搖籃贛州》作為教學視頻;“紅色蘇區”也不再以介紹蘇區革命斗爭歷史作為主要內容,而是選取了《紅土地的記憶》《紅土地上的望夫石》這樣的紀錄片作為學習載體,將復雜的革命史轉換為生動可感的敘事,學生們表示這樣的“蘇區故事”真實感人、印象至深;又如本地一個有爭議的特殊歷史人物蔣經國,老師要用語言去描述其是非功過本身并不容易,而且可能費力不討好,而如果播放官媒制作的專題片《蔣經國在贛南》,一切都變得簡單多了。
(二)語言講解仍是極為重要的教學環節
如前已述,視覺文化不僅包括知識建構的“器”的層面,也包括文化傳承的“道”的層面。在地方文化課程的教學中,知識的傳授與建構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切實讓學生將文化進行內化與傳承。因此,盡管在教學中我們準備了豐富多彩的圖片和堪稱精品的視頻,但教師畫龍點睛的語言講解以及組織實施課堂討論等,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否則,老師就成了一個單純的“電影放映員”,這樣的課堂一定是不負責任的甚至是失敗的。學生們選擇了到教室現場來聽你的課,肯定不只是為了來這“看電影”,否則不如干脆在寢室收看《百家講壇》一類的視頻課,豈不是更輕松?因此,在課堂上老師一定要以精彩的點評和分析,引導學生正確欣賞相關圖片或視頻。這樣才能把視覺文化有效地傳遞到學生中去,甚至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精神世界。
三 進一步提升地方文化課程教學效果的策略
(一)編寫紙質教材,強化教學依據
“人文贛州”課程開設至今一直沒有配套教材,這不能不說是一大缺憾。教材有助于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同時能極大地彌補視覺材料的不足,使學生有一個踏踏實實的學習材料和依據。教材是課程的重要載體之一。教材編寫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實現內容與知識存在方式的轉變,為此應當追求實現文化課程的廣博內涵與讀者(學生)喜愛的知識存在方式的轉變,生產學生喜愛的精神食糧。為此,筆者已著手于編寫《贛南鄉土文化教程》校本教材,規劃的內容包括:贛南概況、宋城贛州、贛南山水、贛南名勝、客家搖籃、客家風情、客家文藝、紅色記憶、感動蘇區、贛南名人。由此,基本上構建了一個較為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體系。當然,我們深知:即便是編寫以文本為主的紙質教材,其中的插圖也應盡量追求豐富多彩,以適應當今學生偏愛視覺文化的特點。
(二)布置文本閱讀,加深文化感悟
教材并非地方文化課程的唯一文本,要提升地方文化課程的教學效果,還應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去閱讀更多的紙質讀本。例如,當我們學習“客家文化”這部分內容時,除了學生觀看視頻和老師做出一些講解之外,還可以布置如下一些參考書目,讓學生去閱讀:《客家圣典:一個大遷徒民系的文化史》、《客家文化述論》、《客家人與客家文化》、《客家新探》、《客家民俗》、《客家民間信仰與民俗文化》等,這些書可以有效彌補視覺文化教學的不足,讓學生對客家文化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再如,在學習“蘇區感人故事”內容之余,可布置學生課外閱讀一些相關的著作:《赤都風云: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紀實》、《誰主沉浮:毛澤東在中央蘇區的幾起幾落》、《中央蘇區軍事史》、《蘇區制度、社會和民眾研究》、《中央蘇區史話》、《中央蘇區歷史大講壇》等,這些書或許相對較為枯燥,但能夠有效彌補“視覺故事”的不足,使學生真正了解蘇區革命歷史的全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感動”的層面。總之,適量地布置文本閱讀,并進行檢查督促,有助于引導學生注意地方文化的關聯性、整體性和開放性,幫助他們獲得對社會生活和地方文化的整體性認識和對事件或現象的綜合分析、認識、運用能力。
(三)開展交流討論,拓展文化視野
校級公共選修課因其選課成員來自學校不同年級和專業,彼此相對陌生,加上授課教師也缺乏開展課堂互動的主觀意愿,故而罕有交流討論環節。但根據近幾輪開設“人文贛州”課的反饋,很多學生都表示希望能有課堂討論,分享自己的見聞和心得,暢談自己對文化問題的理解。對于學生的這一訴求,我們理應義不容辭地創造條件予以滿足。課程不是靜態的,更不應該成為老師的“一言堂”和“獨角戲”,它應該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之間交互作用的“完整文化”,是一個動態平衡的“生態系統”,教師與學生都是課程意義的創造者和主體。
此外,根據當今網絡時代學生的特點,我們還可以建立專門的課程學習QQ群或微信群,將交流討論的陣地由課堂延伸至課外。如此,不僅拓展了學習的時間與空間邊界,更能使學生持續關注和熱愛鄉土文化,使之成為文化的熱愛者和傳承者,可謂善莫大焉!
參考文獻
[1]欒春暉,李靖,詹國梁.論網絡時代的學習與創新[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2 (增刊).
[2]王念春,劉惟民,任麗平.基于視覺文化的網絡課程建設機制構建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0(12).
[3]張舒予.視覺文化概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4]王玉軒.后現代語境下視覺文化的社會困境與跨越[J].四川戲劇,2017(2).
[5]趙麗,張舒予.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承的融合:視覺文化共同體研究實踐新探索[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6(2).
[6]金語.正視網絡時代的學習變革[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3(5).